「強迫症」並不是你想的那樣!什麼是「強迫型人格」?

說到強迫症,大家是不是聯想到看到擺放不整齊的東西,就一定要把它擺放好?有人一直重複做一件事情,就認為他是「強迫症」?如果是這樣理解,就太表面了!事實上,強迫症遠比這些還要更深入。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誰誰誰自稱自己有「強迫症」,或是網路上分享的一些特定圖片,說看了就能確認你有沒有「強迫症」。那真正的「強迫症」,真的是我們一般認為的這樣嗎?其實並不一定喔。確實,「強迫症者」可能看了這些圖片,會有不適的反應,但也不是所有「不適者」都是「強迫症」。

強迫症
不整齊

那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強迫症到底是什麼情況,你真的有強迫症嗎?而「強迫型人格」和「強迫症」又有什麼分別?

快速目錄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在英文叫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 OCD。主要定義是指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種一直無法停止的強迫性想法和行為動作,進而導致焦慮情緒的精神疾病。簡單的來說,強迫症 OCD 可以分成兩部分來理解,也就是 O,Obsessive 強迫性的想法,和 C,Compulsive 強迫性的行為。

真正的強迫症
心理疾病

所謂強迫性的想法,就是患者腦中會突然不斷地出現一些特定的想法、衝動或影像。最常見的強迫性想法就是害怕骯髒或被病菌的傳染。比如,他們會擔心摸門把,就因此一定會受到污染的想法;懷疑剛才的事情還未做完或做得不夠完美,重複不斷猜測;或做某些事必須依照特定次序或方式進行;又或者是出現暴力、猥瑣、褻瀆的念頭等等。大多的成人患者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必要或是不可以這麼做的,但卻又無法排除這些觀念的不斷入侵,導致不安和痛苦。

真正的強迫症
心理疾病
不斷洗手

而強迫性的行為,就是指為了舒緩和沖淡「強迫性的想法」帶來的不安,而不斷重複出現的行為。比如,害怕骯髒或病菌傳播,進而不斷清洗自身或其他物件,即使已經知道乾淨了,還是不斷反覆地清洗好多遍。

懷疑自己還沒做好的「強迫性思想」也會使到他們出門前不斷檢查門、窗、電器、瓦斯等等有沒有關好,甚至重複檢查 10 遍以上,總是認為自己還有事情沒有完成。

另外,由於腦中也可能不斷出現暴力、褻瀆等想法,患者也會反覆做出祈禱行為。哪怕知道自己沒有做壞事,又或是小聲唸罵句子的行為,也是知道不該罵他人,但為了舒緩腦中的「強迫性思想」,都會不由自主地反覆做出這些「強迫性的行為」。而這些思想和行為都會讓他們感到痛苦和難受。


真實故事

舉個例子吧。根據一位 Dcard「強迫症者」的分享,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姑且把她稱作小美吧。小美有一個雙胞胎妹妹,在她的描述中,這個雙胞胎妹妹不管是成績、脾氣,長相、身材都要比她好。

一開始她覺得她們姐妹之間其實沒差太多,直到同學不斷地告訴她,「天啊!妳跟妳妹妹差好多哦」「妳長這樣…如果跟妳結婚,我寧願跳樓」「為什麼不能像妳妹妹一樣溫柔」「看不出來她是妳妹妹耶」。雖然知道可能只是國中時童言童語的事情,但沒想到師長們都會在兩者之間比較,「妳國文考多少?你妹妹考 90 耶」「某某某你來!這次英文考多少?不要輸妹妹哦」。

這就是「強迫症」萌芽的開始。此時小美開始變得沒有自信、笑容,也害怕與人接觸。

而當時在她班上就有一位男生被排擠,由於害怕變得和她一樣,小美開始出現了強迫性的想法,「如果我碰到他我就會跟他一樣討人厭」。於是開始不能接觸那個男生,不能說他的名字,甚至只是想到他,都會感覺自己會被排擠。之後想法越來越劇烈,演變成要寫下「XXX 壞的東西不會給我」「XXX 去死」,才會覺得不被污染。

不斷寫下「XXX 去死」,就成了小美強迫性的行為之一。只要念頭一出現,她就必須寫下這類的話,才能讓她安心。所以筆也變成了她離不開的「安全措施」。

然而,她更是發現這些強迫症是 24 小時形影不離的,不是單單在學校出現而已。在她洗澡、睡覺日常生活中,都會出現這種強迫性想法。洗澡時出現,就會用洗髮精在牆壁反覆寫上「XXX 去死」,才覺得不會被傳染。睡覺時出現,就要寫完那段話才能上床睡覺等等之類的強迫症行為。

當然之後她有接受治療,慢慢改善然後分享了故事。事實上,她知道這樣做是不合理的,並且會對自己做的事感到失望難過,但就是避免不了。

所以,「強迫症」並不只是一般認為的單單看到「不整齊」一定要弄好它,或是一直重複做一件事情那麼簡單而已。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統計

根據統計,大約有 2.3% 的人口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都會被「強迫症」所困擾。一般來說,「強迫症」大多都在 25 歲以前出現,只有相當少的案例是在 30 歲以後才發病。也就是大多的強迫症都是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現的,而男女的比例相差不大。

但要注意的是,這些並不是像「思覺失調症」出現的幻聽或幻覺的做出的行為。


強迫型人格與強迫症區別

「強迫症」與「強迫型人格」之間的確存在一些重疊的症狀。雖然在名字上也只差了「Personality 人格」這個字,但嚴格來說,他們兩個還是有區別的。「強迫型人格」是一種人格障礙,他們的特徵是追求規則和控制,也有完美主義的傾向。

他們與「強迫症」區別主要可以用 4 種概念來區分:強迫行為、感受、尋求幫助、一致性。

強迫行為

強迫症
強迫性人格
心理疾病

OCD 通常認為這些行為是不必要的,但為了舒緩痛苦就會不由自主地這麼做。而 OCPD 通常認為自己是需要這麼做的,是主動去做,而不是因為侵入思想指導他們去做的事。

感受

強迫症
強迫性人格
心理疾病

OCD 通常會因為被迫要進行這些行為而困擾,並且做了這些強迫行為也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只不過是暫時減輕不做時的焦慮感而已。OCPD 則認為他們的行動是有目的性的,這件事不會讓他們感到痛苦,而是認為就必須這麼做,並不會感到討厭。

尋求幫助

強迫症
強迫性人格
心理疾病

OCD 通常願意尋求專業以克服非理性的行為和焦慮。OCPD 通常不會尋求幫助,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行為是正常的。

一致性

強迫症
強迫性人格
心理疾病

OCD 症狀往往會隨著焦慮波動而變化。OCPD 則是長期以來的人格特質,通常保持一致的狀態。

但儘管他們兩者在概念上有明顯的差異,但在實踐中確實很難區分兩者的症狀。因為發現在「強迫型人格者」中,也有「強迫症」的人存在,而他們估計有高達 23% 到 32%。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時難以分辨他們的關係,而更不用說一般人對他們的表面理解啦。


診斷標準

首先聲明,等下提到的診斷標準只能作為初步了解,真正的還是由專業醫生做診斷才算數。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第五版,強迫症的診斷準則分為以下 4 點:

  1. 出現強迫的思想、強迫的行為或兩者都有。
    強迫的思想如前面提到的:持續而反覆出現的一些特定想法、衝動或影像,造成明顯的困擾。同時會試圖以一些其他想法或行動來抵銷他們,如強迫行為。
    強迫的行為則是必須回應強迫思想做出的相應重複動作,這些行為是為了減輕焦慮、痛苦或是一些可怕的事件,但往往行為都是頻繁過度的。
  2. 這些強迫思想或行為會浪費大量時間,例如每天需要花超過 1 小時來做這些事情。
  3. 這些行為不是因為毒品或藥物引起的。
  4. 這些行為無法用另一些精神疾病的症狀來更好的解釋,例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狀、自閉症的重複行為等等。

那這裡也介紹一下強迫型人格在 DSM 中的診斷標準吧。就像之前提到的,人格障礙主要分為 ABC 型。

「強迫型人格」是屬於人格障礙中的 C 型人格,其特徵有 8 項:

  1. 專注於細節、規則、列表、訂單、組織或計劃,以至忽略了活動的重點。
  2. 由於追求完美主義而影響任務的完成,例如,由於一直無法滿足其過分嚴格的標準而無法完成項目。
  3. 過度投入在工作或追求業績,因而放棄休閒活動和友誼關係,但為了補足明顯的經濟差狀況的行為例外。
  4. 對自己的道德、倫理或價值觀上過分謹慎,缺乏彈性。不是指文化或宗教已認證的道德來解釋。
  5. 不願丟棄用壞的或無價值的物品,哪怕這些物品是毫無情感紀念價值的。
  6. 不情願將任務委託給他人或與他人共同工作,除非他人能精確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7. 對自己和他人都採取吝嗇的消費方式,把金錢視作可囤積起來應對未來災難的東西。
  8. 表現出僵化和固執。

要符合專注於次序、完美主義和超過以上 4 項的特徵行為,並且是從成年早期開始發生的,才能算是「強迫型人格」。同樣的,真正的還是由專業醫生做診斷才算數。


成因 & 治療

強迫症的成因也是沒有確切的答案,但主流說法是遺傳、壓力和性格導致的。

而治療方面和憂鬱症相似,也就是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採用一些能調節血清素水平的抗憂鬱和焦慮藥物。而心理治療就是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了解症狀和指導降低焦慮情況。


總結

強迫症是一種慢性疾病,症狀有可能起起伏伏,而一旦發生都會給他們帶來痛苦和折磨。所以和不斷重複做一件事是不同的。以打掃的例子舉例,有人愛打掃家裡,強迫反覆清洗,雖然過程會感到勞累,但完成後卻有種成就感。

「強迫症」則會一直反覆打掃,就算明明已經很乾淨了,也還是感覺很髒。完成後也只會讓他們好過一些,並不會得到任何快樂。

此文章僅供參考,請勿自行診斷。如有相關疑慮,請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和建議。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