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8個心理學!證明你從來沒獨立思考過!我們被操控了卻不自覺?

在同一個畫面,不同的剪輯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影響,進而讓看到的人出現了不同的判斷結果。你的判斷真的被刻意誘導了。然而,這讓我想起一件悲劇事件。由於這種心理現象,其中一位22歲的女演員自殺了。

在我們認知中,其實有許多認知偏誤。不管是思考模式、行為傾向或是記憶導致的,都可以發現我們的認知有多麼的容易被影響和改變。如果你一直以來覺得自己是對的,那看了這集也許會有新的一層的認識。

今天就來講講「認知偏誤」。現在發現人類的「認知偏誤」竟然有超過100種以上,我就挑選8個比較有趣的來講講吧。為什麼我們總是自以為是?他人怎麼操控了我們的情緒想法?

快速目錄

1. 理解的假象(自以為主觀的假象)

首先,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測試。每個人家裡都有一把小菜刀吧?你認為你對它的熟悉度有多高呢?從1到10分,打個分數。如果你認為「我每天都做菜絕對很熟悉」,也可以打滿分啦。

好,然後找來一張紙,什麼紙都可以,把你知道的小菜刀模樣畫出來。

如果真的沒有紙,就在腦袋詳細的描述一下小菜刀應該要有的模樣吧。還沒好的可以在這裡暫停下思考。

好,你畫的小菜刀,是這樣的嗎?

認知偏誤,菜刀,理解的假象,自以為是

但…印象中切菜的地方不應該是平的嗎?那變成平的話…

認知偏誤,菜刀,理解的假象,自以為是

維C:好像哪裡怪怪的

這時,你認為你對小菜刀的熟悉度是多少呢?事實上小菜刀前端是有些彎曲的。不信你可以看看你家的小菜刀,和你想像或畫的是不是有差。這就是自以為理解的假象。一開始我們會認為熟悉,而打很高的分數,但對比後才看到和現實是有差距的,然後會降低以往認為的熟悉度。

認知偏誤,菜刀,理解的假象,自以為是

當然,如果你覺得菜刀對你無感,用別的也是一樣。例如你熟悉的家人朋友樣子,要你畫出他臉上的特徵。排除畫畫的功力,你很可能連他的臉上的特徵都說錯。而且我們的記憶與認知很容易被影響。例如在一個犯罪案件中,要求目擊證人指出哪個嫌疑犯是犯罪。在研究中很多的目擊證人指出的嫌疑犯都是被冤枉的。很多時候等到被冤枉的人送進監獄,才發現「哎呀!抓錯人了」。有些更是白白的坐完幾年的牢都沒得到申冤。

當然今天主要不是講這個,關於「為什麼證人會有這樣的現象」還比較複雜,以後會專門講講吧。

回到主題,大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理解,但卻只是知識的假象。要讓人知道自以為理解的假象,只需讓對方說出一個他認為很熟悉的東西,然後再叫他描述。很快他自己會發現,其實只是自以為是。


2. 天真現實主義(自以為主觀的假象)

天真現實主義是指,人們會認為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認知就是這件事物的真實樣子,當別人對同樣事物認知不同時,就會認為他人是錯的。

就像喜劇演員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說的:當你在開車的時候,每個開的比你慢的都是傻瓜,開的比你快的都可能是「狂躁症」發作。也就是說,自己永遠認為自己的速度是正確的,只要不同於自己的速度,其他都是不正常。

事實上這個現象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就像房間的冷氣一樣,我們會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調節溫度。當別人調的比自己低溫時,就會想「他是不是神經病,這樣冷幹嘛」。當別人調得比自己較高的時候,又會想「這人是傻了嗎?調得這麼高,乾脆不開冷氣好了」。但卻沒有想過,有沒有可能是自己的偏差。「原來我平時都開這麼冷喔」,還是「原來我比較怕冷」。這就是所謂的「天真現實主義」。

認知偏誤,天真現實主義,自以為主觀

而要分辨自己是否符合,有三個要素:

  1. 往往相信自己的認知是客觀、公正的。
  2. 經常認為他人只要擁有和自己同樣的信息,以「合理性」來說,他們也會得出和自己相同的結論。
  3. 認為那些和自己不同看法的人一定是無知、不合理和偏見的。

看到就相信,看不到就不相信。確實這聽起來好像沒有錯吧。但如果有看過我上次「不注意盲視」的影片,就連眼睛也會騙你。你以為你能看到所有事物,但你只是看你想看的事物,所以看不到就不相信並不一定是對的。就算是名校的精英生,都同樣有這種認知的偏誤。


3. 敵對媒體效應(自以為主觀的假象)

我們在看新聞報導時,很多時候會想某某媒體又在偏頗報導了,總是在帶風向,媒體不能公正報導嗎?雖說媒體的確有各自的立場沒錯,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沒有可能是自己才是強烈立場的那位,影響著看結果的因素。

史丹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研究不同立場的群眾如何看待同一篇媒體報導。他們找了2組人:親以色列派和親巴勒斯坦派,接著讓這2組人觀看關於「以色列軍隊入侵貝魯特」的新聞影片,並讓他們做出評價。結果親以色列派的人認為該報導是反以色列的,另外,親巴勒斯坦的卻認為報導是反巴勒斯坦的,都是反對己方的報導。

但問題是,明明同一則新聞,就算媒體有偏頗報導,應該會出現一派會說「這報導是在反對我們的」,一派則會說「這報導在支持我們」。但結果並不是這樣,兩派人都認為媒體報導對他們是反的。這現象就是「敵對媒體效應」。我們先不講媒體偏頗報導這塊。

從另一個角度想一想,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有多理性,客觀看問題,但很多時候卻是帶著強烈個人立場看問題,導致扭曲理解了某些事情。

當然我並不是說媒體不會帶風向,每個媒體確實都有自己的立場。而我們首先要認清自己是否帶著偏見理解,從多角度去想事情發生的原因,再來看媒體是偏頗報導嗎。


4. 庫里肖夫效應(被刻意誘導)

首先,給大家看一段影片,然後想一下劇情是在說什麼。

維C:可以到最下方的影片去看,在6分26秒

好,以畫面表現來說,應該是有兩方正在搏鬥。一方身上沒有武器,一方持有一把槍。在追逐的過程中,子彈耗盡了,另一方才逃過一劫吧。

但事實上,有看過戲的人都知道,他們其實是同一陣營的人,根本不是敵對。而開槍是為了抵擋猛獸的襲擊,最後一發子彈也成功打在撲向同伴的猛獸上。

前面的影片是我故意剪輯的。也就是說,就算是同樣的素材,在不同剪輯上,是可以出現不同效果,進而讓觀眾朝自己想要的方向理解。

這是在影視電影剪輯中很常見的一種手法,叫做「庫里肖夫效應」,是由蘇聯導演列夫·庫里肖夫通過實踐實驗得出的理論。

認知偏誤,庫里肖夫效應,刻意誘導

他把一個無任何表情的男性,分別剪接在3個不同的畫面上。首先是把男性和一碗湯的組合,這時人們會認為這男子應該是餓了,心中應該想要喝掉這碗湯。

接著如果是和一個躺在棺材的小女孩接在一起,人們就會認為男子表情是悲傷的,也許那小女孩就是他的女兒。

如果和一位美女接在一起,人們就認為這表情是有慾望的,在心中對女人的想像。

同一個畫面,不同的剪輯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影響,進而讓看到的人出現了不同的判斷結果。你的判斷被刻意誘導了。

實境秀悲劇事件

這個就讓我想起今年5月發生的日本實境秀悲劇,其中一位22歲的女演員自殺了。

我還是大致讓大家了解一下故事的來龍去脈。這是由日本電視台和Netflix合作播出的真人實境秀《雙層公寓》。製作單位找來互不認識的三男三女,來到一間豪華公寓一起入住生活。節目就是紀錄他們住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當中發生的友情、愛情、爭執等。

除了各有所長的帥哥美女日常外,《雙層公寓》最大的看點之一是沒有劇本的真人實境秀。參與者在途中可以自由的決定離開節目或留下來。同時在節目裡還穿插了另一群藝人來當主持,各種吐槽、驚嘆等,就像有人陪你一起看,一起期待成員們的發展,所以就為節目添增了許多無法預測的趣味點,是一部溫馨友善的節目。

雖然說節目確實是沒有劇本,是「真實的實境秀」,但為了好看,在製作時,還是會根據成員們的「個人特色」,利用「剪輯」的方式放大每個人的「人物角色」,製造節目效果,提高討論度,也就是和「庫里肖夫效應」剪輯相似。

當中有個名木村花的女孩,在節目裡被稱作小花。她的「人物特色」就是直接、坦率追求愛情、很會吃醋和脾氣比較不好的角色。

事件的導火線就在節目播出的第38集「洗衣事件」。還沒參加節目前,小花就已經是一個職業摔跤選手。劇中有一次她不小心把她的摔跤服放進了洗衣機裡,然後不知情的男室友小林快在洗衣服時也把她的衣服也一起洗了。

結果摔跤服被洗壞縮水了,據說這摔跤服價值10萬日元,並且也是她多年來的戰服。所以小花就直接衝小林快發火,甚至出手將他的帽子從頭上拿起扔掉。

節目播出後,這事件加上之前小花在節目中被放大的「人物特色」,同時也有著「摔跤背景」的她,有許多網友開始對小花反感,接下來不斷到她的IG等對她各種批評,甚至還攻擊她的長相,人格等(醜女、暴力女、去死、給我消失、快被新冠病毒感染吧)。最終,承受不住排山倒海的「網絡霸凌」,小花選擇了結束僅22歲的大好青春。

認知偏誤,庫里肖夫效應,刻意誘導,雙層公寓

但之後製作單位和一些網友紛紛出來分享,其實木村花私底下的樣子是一個親切的女孩,並不完全像節目裡那樣愛發脾氣。

畢竟是真人實境秀,所以觀眾很容易將這「人物特色」看成本人的「真實樣子」。人們往往見到真相後才會後知後覺。

雖然據小花的事件來看,除了「庫里肖夫效應」對我們情緒認知的影響有多麼厲害外,我們還看到「網路霸凌」的嚴重性。你認為只是隨意在鍵盤打的幾個字,卻是受害者被刺傷的鋒利武器。

當然回到正題,「庫里肖夫效應」在電視影劇是很常見的剪輯手法,雖然不能說一定都是壞事,但如果用在一些新聞內容或是資訊傳遞上,這時我們的認知判斷是否可以說是被刻意誘導了呢?在下面留言吧。

好,這集有些長,所以剩下4個心理效應會在下篇繼續聊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