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警惕!群體操控是怎麼形成的!6個「認知操控」的心理效應!認知心理學實驗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的判斷從來都沒有理性過、客觀過,你肯定不能接受吧。但事實證明總是被「打臉」。不過,這裡不是說你笨還是固執什麼,而是人人都有的「認知偏誤」。

在之前我有做過一系列文章,講關於我們從沒獨立思考的問題,講述我們人類其實有許多「認知偏誤」。我們總以為自己有多麼理性,能分辨是非,但事實證明總是被「打臉」。當然這裡指的是大部分90%以上的人,一些真正理解和跳脫的人還是有的。

上篇也只是挑選了8個來講,那這集在繼續聊聊全新6個不自覺操控著我們認知行為的「認知偏誤」。一樣看了這集,保證你多少又會有新的一層認識。其中有什麼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又是怎麼左右著我們的認知?

快速目錄

1. 認知失調(安慰自己的錯誤認知)

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酸葡萄的寓言故事」吧。森林裡有一隻狐狸,有一天,狐狸偶然來到了一顆葡萄樹下,葡萄樹上結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狐狸流著口水望著葡萄心想:「這麼可口的葡萄怎麼能錯過」。於是狐狸不斷往上跳,試圖想把葡萄弄下來。不過葡萄樹實在是太高了,不管狐狸怎麼跳、怎麼抓,始終都夠不到。最後狐狸就心想:「哼!這葡萄一看就還沒熟,一定是酸的」「我才沒有要吃呢!」於是默默的放棄這一串串可口的葡萄,離開了。

認知操控,認知失調,認知思考陷阱,光環效應,歸納推理,虛假一致性偏差,認知歸屬

這個看似單純小孩的寓言故事,但在心理學卻可以說是處理「認知失調」的心理。所謂「認知失調」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原先思想不一致時,會為了緩解不協調帶來的焦慮與心理壓力,而做出改變原先的認知的現象。就像前面講的狐狸,狐狸原本認為葡萄好吃,但由於得不到葡萄,而改變認知,強烈表示自己其實沒有想吃。這個現象在人們中不難發現,當然前面的寓言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我們還是來看真正的實驗論證。

1959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Festinger)和卡爾史密斯(Carlsmith)做了個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大學生,把他們分成AB兩組人。兩組人的任務內容都一樣,要求他們進行一個重複又無趣的工作,工作內容是用單手,把插在板上的小木塊逐一的旋轉90度,並毫無意義的持續30分鐘。之後,實驗人員會要求他們再幫一個忙,也就是和下一個進來執行任務的人介紹工作其實挺有意思、並不無聊。而所有參與者都同意給下一個人做介紹(其實下個參與者也是實驗人員扮演的啦)。

認知操控,認知失調,認知思考陷阱,光環效應,歸納推理,虛假一致性偏差,認知歸屬

任務完成後,給A組人1美元作報酬,給B組人20美元作報酬。最後再訪問這些參與者對剛才旋轉木頭的真實感受。結果不意外,報酬20美元的人表示其實實驗真的很無聊無意義。不過,報酬1美元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表示實驗其實還蠻有趣的,再問他們是否願意再次參加此類實驗,他們都表示沒問題。

欸?奇怪了,得到1美元的人不應該更覺得實驗無意義嗎,怎麼會說有趣呢?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心理。參與者原先明明覺得任務很無聊,但卻要努力介紹工作並不無聊,認知和行為上產生了矛盾。因此為了緩解這種矛盾心理壓力,就把認知調和成「其實任務還是有意義的啦」。

而得到20美元的人之所以沒有「認知失調」,是因為20美元在當時並不是小數目,在他們心理上認為我是為錢才幫忙撒謊的。而得到1美元的人,他們不會這樣想,因為1美元並不足夠平衡他們的心理,因此轉向認知改變來平衡他們的心理。

其實這種認知失調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真的非常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抽菸。抽菸明明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抽菸的人會認為抽菸是可以提神的。而抽菸提神的錯覺實際上只是一個人做事情做累了,出去抽個煙,得到暫時休息的緣故。

我們常常覺得某個認知很合理,但這往往只是不自覺的安慰自己的錯誤認知而已。


2. 認知思考陷阱(早已直覺下定論)

在暢銷書《快思慢想》中,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作者,同為心理學家,把人的思維歸納為兩大思考模式:系統一,快思和系統二,慢想。

所謂系統一「快思」,屬於「直覺式」思考,系統一見多識廣很會聯想,常常憑直覺就能快速對眼前情況做出反應。不過它的缺點是較感性,會受到討厭和樂觀等偏見所影響。所以系統一也很擅長編故事,同時它也不擅長處理複雜的工作。由於系統一處理信息迅速,消耗能量也較少,因此在大腦中往往都是它在運行。

而系統二「慢想」,屬於「邏輯合理式」思考,系統二擅長邏輯分析,當有複雜的思考時都會丟給它處理。但缺點是比較懶惰,經常走捷徑,所以常常會直接採納系統一的判斷。系統二處理信息較慢,且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只有在有需要的時候才運作。

認知操控,認知失調,認知思考陷阱,光環效應,歸納推理,虛假一致性偏差,認知歸屬

舉個例子好了,先考考大家一個簡單問題。A和B比賽100米賽跑,第一局A到終點,B只到95米。第二局A讓B5米,A把起跑點延後5米。如果他們的體力和速度都與第一局一樣,那第二局誰會先到終點?

維C:我知道!當然是A和B兩個會同時到終點。

對,基本上大家都會回答,平局。但事實上正確答案是「A先到終點」。

維C:蛤?為什麼?

至於為什麼是A先到終點,可以看之前的邏輯謎語分析。

好,我們回到思考模式這裡。一開始你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看似簡單,但好像有需要思考的地方,所以「系統二」會啟動。但「系統一」認為其實題目很簡單:既然A快過B 5米,那當A延後5米時,當然是平局啦。這時「系統二」因為懶惰,所以就直接採用「系統一」的解釋。這就「認知偏誤」的發生。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時候系統一常會自我感覺良好,而系統二又常常放心的把認知決策交給系統一,最終我們的認知就會變得不理性,而許多心理效應也說明了這點。

光環效應(halo effect)

首先是光環效應(halo effect),當人們對某種人或事物初步印象很好時,自然會推論他的其他方面也是好的。就像是外貌較好的人,人們常常會認為他其他方面也會比較好(脾氣好、善良)。而相反外貌不佳的人,人們也會認為他的其他方面也一定較差(脾氣臭、陰險)。

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把一種有限的觀察代表與其他性質相連,推理出同樣的結論。例如西瓜是甜的、冬瓜是甜的、南瓜是甜的,所以叫「瓜」的蔬果都是甜的。我從來沒有看過除了黑色以外的烏鴉,所以天下所有烏鴉都是黑的。我從沒看過神鬼,所以神鬼是不存在的。但真的可以這麼快下結論嗎?難道不能有罕見的藍烏鴉?你沒看過神,神就不能存在嗎?

虛假一致性偏差(False consensus effect)

人們很容易認為別人的想法是跟自己一樣的。比如說,有天小明約小美去吃飯,小明心想炸雞這麼好吃,直接幫小美也點一份表示自己的風度,殊不知小美不喜歡吃炸的食物,直接被打槍。(怎麼還有人不喜歡吃炸的食物!)

簡單來說,以上這種心理都只是「既定偏見」。人們習慣把事情很早就下定論,殊不知只是自以為是。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急著下結論,應該抱著謙卑的心態去看待任何事物。


3. 認知歸屬(每個人都有傾向)

1954年的夏天,22位11到12歲的小男孩被帶到了美國羅伯斯山洞州立公園(Robbers Cave),參加一個特殊的夏令營。22位男孩互不認識,但都是來自良好教育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性格都較溫和與智力平均略高的小孩。而事實上,這個夏令營是心理學家謝里夫精心設計的一個實驗,而小男孩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實驗對象。

認知操控,認知失調,認知思考陷阱,光環效應,歸納推理,虛假一致性偏差,認知歸屬

在前往目的地之前,22位男孩已經隨機分成兩組人。兩組人分別被帶到不同地方的小屋,兩組人隔一段距離,同時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夏令營實驗開始,活動排程非常豐富,有戶外徒步、游泳、遊戲等各種集體活動。一個星期過去後,原本陌生的孩子也漸漸變得熟絡起來,甚至還給自己的團體取了個名字。兩組人分別取了「老鷹隊」和「響尾蛇隊」,並都寫在自己的衣服和旗子上。

認知操控,認知失調,認知思考陷阱,光環效應,歸納推理,虛假一致性偏差,認知歸屬

可能到這裡,大家都還不明白這是什麼實驗吧。其實實驗的目的是觀察群體是怎麼建立的,不同群體如何會產生「衝突」與「偏見」的本質。

好,回到實驗這裡。兩隊已經建立起各自的群體來,實驗的第一階段成功。

第二階段,兩組人慢慢開始發現對方的存在,並且都對另一組人的存在是消極的。接下來,實驗人員把兩組人湊在一起,讓他們進行一系列的競賽,獲勝的一方可以得到獎勵與資源。

就在這時,兩個群體的摩擦也不斷加劇。雙方開始出現語言的嘲諷與辱罵。隨著時間的推移,兩隊的關係更是變得越來越緊張,甚至雙方都燒毀了另一組的團隊旗幟,還密謀突襲和砸壞另一組的東西。由於兩隊關係過於激烈,實驗人員不得把他們分開。

經過兩天的冷靜期後,實驗人員要求每個人對自己團體與他人團體的行為進行評價。結果發現每個人都表示自己團隊做的事是對的,另一隊做的事是不對的。

認知操控,認知失調,認知思考陷阱,光環效應,歸納推理,虛假一致性偏差,認知歸屬

最後進入第三階段。為了讓他們和好,實驗人員安排兩組人一同聚餐、看電影等活動。不過情況並沒有變好反而更糟。最後,實驗人員強迫他們面對共同的難題,情況才有好轉。也就是把兩隊帶到同一個營地,開始對他們製造麻煩和減少資源的提供。比如阻斷飲水系統、減少食物的分配、帳篷的數量。這時兩隊唯有互相合作,才能度過難關。彷彿兩隊有了共同的敵人一樣。共同面對的阻礙越多,關係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好。也看到兩組人開始學會分享食物和帳篷,甚至已經忘了之前的矛盾有多激烈。經過三個星期的夏令營,最後大家都已經和解一起回家。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群體對一個人的身分和行為的影響是有多麼的厲害。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會有個傾向與歸屬感。人們會無意識把自己歸屬於一方,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人種與人種之間,派系與派系之間,喜歡與不喜歡之間,朋友與陌生人之間,有血緣與沒血緣之間等等。每個人都會有個傾向。

也許你說「我做什麼都是中立的」。先不論是真是假,難道這個所謂的中立不也是把自己歸屬一方嗎?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不能有個傾向,只是說當我們站在所屬的一方時,會不會用偏見對待事情。而這種偏見在心理學稱作「內外團體偏差」,也就是常常較相信與偏袒團體內成員,對團體外的人卻抱有不一樣的態度。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去個體化」。當個體處於群體之間時,人們很容易鬆綁自己身上的道德規範。例如容易使用暴力、不負責任的語言。原因是當處在團體的時候,自己不用負完全責任,責任都會歸諸於團體上。而這些「心理現象」很容易造成我們不理性的行為和判斷。

同時,也可以被有心人所操縱。就像前面的實驗一樣,兩個群體建立之後,實驗人員可以選擇火上加油、煽動仇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緩解矛盾、促進和平。只要我們沒有意識到並跳脫出來,那就只能任由它們情緒擺動。

那你也能理性看待事情嗎?都可以在下面留言。剩下的3個「認知操控」,篇幅關係,會在下篇繼續聊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