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同時愛上兩個人貌似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如一道經典的問題:「我和你媽掉入水裡,你會先救誰?」這兩種不同的「愛」,很顯然大家都知道,是「親情」和「愛情」的區分。雖然此問題有時確實會把人逼瘋,但稍微理智一點都還是分得清的。
不過,一個人以愛情的角度同時愛上兩個人,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嗎?這個事情又要怎麼解釋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想過這個問題,這主題是我偶然間在某個網頁上看到的。文章作者說:「我對兩個都是真心的,不是玩玩心態的那種。我覺得我真的好爛該怎麼辦?」
好,一個人真的會同時愛上兩個人嗎?如果是,又該怎麼辦好呢?為什麼人會有這樣的心理?
網絡真實改編故事
茜茜上大學不久,很快的加入了推理小說研究社。在社團上她認識了一個叫阿俊的男生。在認識的一年期間,茜茜對阿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就像一般朋友一樣,偶爾會有社團小聚會,一起吃飯和大家一起出去玩。

直到一個新的學期,茜茜剛好很多堂課都和阿俊對上,而且大多分組時又分在同一組。因此兩人的談話與交流就突然暴增。一個禮拜少則見面四五天,多則連續整個禮拜都會和對方聯繫。慢慢茜茜喜歡上了阿俊,阿俊也愛上了茜茜,兩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5年過去了,兩人也順利畢業出社會工作。熱戀早已消散的他們,相處中難免有吵架、傷心,當然快樂、激情、興奮一樣同在。彼此都很愛對方,茜茜也在心裡想著要和阿俊穩定的一直走下去。
然而有一天,茜茜突然發現她心裡除了阿俊外,還出現了一個人——阿亮。
阿亮和茜茜是同一公司的同事,阿亮很聰明、有責任感。茜茜和他一起工作時,感覺到自己有種真正的放鬆和愉悅感。兩人精神上的默契與配合都相當出色。
不過奇怪的是,阿亮的性格和阿俊完全不是同一類型。茜茜卻在心裡很明確的感受到,她很喜歡阿俊,同時也喜歡上了阿亮。

這種同時喜歡上兩人的情感,讓茜茜感到苦惱和自責。「我對兩個都是真心的,不是玩玩心態的那種。我覺得我真的好爛,該怎麼辦?為什麼我會同時愛上兩個人?」
要知道為什麼,首先要知道愛是什麼?
愛是什麼
首先,「愛」其實很廣,至今依然是學者們研究不透的謎。所以我們今天只專注在「是否能同時愛上兩個人」這點上。
在廣義上的「愛」,一個人當然能同時愛上兩個人,甚至三個、四個人或多個東西。就像英文上的 Love:I love burger、I love to swim ⋯⋯ 我愛漢堡、我愛游泳,我愛看阿維的影片等等⋯⋯ I love you,我愛你,這句讓人怦然心跳的句子,不只是對另一半說,也可以同時對媽媽說、爸爸說,孩子、家人等等。甚至是你的好朋友姐妹,送了你一個你非常想要的東西時,你也可能會對她說:「我愛死你了。」有人「博愛」,「我們要對世界萬物都有愛」,所以毫無疑問,在廣義上,人是可以同時「愛」上多個人的。
維C:哦!所以人劈腿是正常的咯?
等等,這樣說又不太對了。在真正浪漫關係的愛情上,貌似就不能同時「愛」上兩個人了。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了人類的「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也稱作「愛情三角論」(不是三角戀)。
他認為人類的愛情由三個元素構成:親密、激情、和承諾。

「激情」是以「情緒」為主導的愛情元素,是指被對方的某些特質強烈吸引,比如外貌、身材、性格、行為,而產生的愉悅的浪漫情感,像是「暈船」或「戀愛腦」的表現就是很好的例子。「激情」讓人想進一步認識對方、見到對方、甚至是與對方有身體親密接觸的慾望,包括親吻、擁抱、撫摸、和性愛等。
「親密」是以「動機」為主導的愛情元素,也就是指長時間的相處,聊天、陪伴、或熟悉彼此後產生的依賴的感覺,比如會把對方形容成「對的人」、「靈魂伴侶」等等。在關係中兩人會互相理解、重視、依賴、和為對方付出,從對方身上得到實質的支持與鼓勵。
「承諾」是以「認知」為主導的愛情元素,是指在意識上決定和願意為彼此的關係負責、一起面對未來、和願意經營與奉獻。「我決定愛的就是你了」、「我非你不嫁」,反映出責任、堅持、承諾、和照顧。例如兩人之間彼此確認後的情侶關係或是決定步入婚姻的夫妻關係,「承諾元素」是維持長期關係的關鍵。
羅伯特認為必須包含這三個元素才是真正圓滿的愛情。只有「激情元素」的愛情,就像少男少女的青春戀愛一樣,充滿濃烈的愛意,卻少了成熟與穩重。
只有「親密元素」沒有激情與承諾,就像好朋友與家人一樣,只有溫度沒有火花。
只有「承諾元素」沒有激情與親密,也只不過剩下身分的空殼愛情。
「愛情三角論」其實可以分成8種愛情模式。礙於篇幅,以後有機會再單獨出一集講講吧。
維C:那這三角型理論和同時愛上兩個人有什麼關係啊?
人真的會同時愛上兩個人嗎
如果依照羅伯特的愛情三角論來說,真正完整的愛情是不可能同時愛上兩個人的。你可以同時欣賞另一個人的特質,但出於「承諾」,在意識上你會克制自己、決定對另一半忠心。同時,完整的愛情「親密」和「激情」同在。「親密」所需要的能量與時間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你要和對方交心、互相扶持,花很多時間和他在一起、共同經歷很多事。激情、親密、承諾,當一個真的圓滿了這三元素,那他心裡也無法再塞下第二個人了。
因此,如果誰都愛,很可能表示誰都不愛。現階段你還不知道什麼是愛,只是把某一個需求和滿足當成了愛。
我是花心大蘿蔔?該怎麼辦
如果說這些都不算愛,那為什麼有人能同時愛上兩人,或可以說是「花心」的心理。你是花心大蘿蔔嗎?這裡有五個解釋和連帶建議:
1. 沒有下定決心的愛
大家都知道,要兩人都相愛的情況機率是非常難得的。戀情通常都發生在原本不怎麼喜歡,然後覺得可以試試在一起,漸漸產生依賴,最後習慣。然而這樣的形式並沒有錯,因爲很多交往都不是從喜歡你100分才開始交往的。不管男女都是一樣,如果本來就沒有100分,自然有所保留和很可能會遇到更高分的選擇,這是人之常情。

不過,要釐清的是當發展成長期關係後,是否下定決心愛這個人,即使對方只有60分,也毫無保留的選擇他。也許之後會出現更高分的人,「我可以欣賞他的特質,但對你承諾內心已不會對他人移情。」問自己到底下定決心了沒有,這個問題就是激情有了、親密也有了,但是缺乏承諾。
2. 心理上欠缺的部分
可是有的人已經承諾要和對方長相廝守,但還是對他人動心了呢?這很可能和心理欠缺有關,當下覺得自己的另一半已經很好了,但心理總覺得還差什麼。比如嚮往有個溫柔體貼的另一半,或希望對方是經濟依靠的對象,或在乎長時間陪伴的伴侶,又或是喜歡霸道一點的特質。如果對方沒有這些,內心又渴望補足這些理想特質時,一旦出現帶有這些特質的人,就會被其所吸引,同時喜歡上兩個人。
換句話說,你在兩人個人身上尋求不同的心理欠缺,想補齊內心缺失的那一塊。不過,如果在愛情的道路上,情人的角色只用來填補內心的缺失,那只會讓我們不斷的在關係中索求,而不懂得去給予付出。愛不是單方面的關係,而是相互協作。對方也許和你一樣,不是什麼戀愛大師,也有會有不知道怎麼處理愛情的情況。所以建議打開心,認真溝通和交心,一同想辦法協力補齊心理上的缺口,才能讓關係長期走下去。
3. 新鮮慾望
同時喜歡上兩個人,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原因,也就是「新鮮感」。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看見新鮮的東西時會產生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也許看到某個從來沒見過的特質,或是對方外貌太過吸引,生理就會驅動心理去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就是單純的是「激情」在作祟。

如何判斷是否是新鮮感,只要把時間拉長,如果這個感覺消失了,那就表示只是單純的貪新鮮。
4. 習慣有你
以愛情三元論的觀點,當心裡佔據一個人了,通常很難再愛上另一個人。可是有人會說:「不對呀,有人已經有老婆了,也還去找小三呢?這不是同時愛兩個人嗎?」這個情況如果不是前面說的新鮮感、心理缺口,那就是老婆已經不住在心裡了,也就是不愛老婆了,當然就可以允許他人住在自己心裡咯。
口頭說著我也愛老婆,只是一種人類的「心理防禦機制」。由於感情上不只有愛,還有習慣和熟悉。習慣老婆在身邊,也熟悉和他互動的每個時刻。所以又想找新激情,又想保留這種熟悉感,才會有兩個都愛的說詞。
維C:這不就是渣男嗎!?
如果兩邊都做出行動,也許算是吧。但這裡暫時不討論渣男渣女的話題。
對於這樣的情況,網絡上有一個有趣的資料。《加勒比海盜》的主演Johnny Depp 曾經說過:
“if you love tw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choose the second. Because if you really loved the first one, you wouldn’t have fallen for the second.”
如果你同時愛著兩個人,就選第二個。因爲如果你真的愛第一個,就不會墜入愛第二個的情感中。
Johnny Depp 是否是個愛情專家呢,我不知道。不過還是補充一下,在大多時候,選擇第一個通常才是成熟理性的愛情觀。因爲愛上第二個,很可能只是一時的激動和新鮮感。你也不希望有第二個,就有第三個、第四個吧。這段話就留給大家自己判斷吧。
結語
一個人以愛情的角度同時愛上兩個人,我很愛這個人,又喜歡上那個人,那很可能要問問自己內心這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在感情裡,期待的是什麼?」一個無論你多糟都接納你的人嗎?一個給予你生活安全保障的人?一個像24小時保姆級的陪伴者?還是你只想當個被照顧的小寶寶?
第二個問題:「我的心定下來了嗎?」一個真正定下心來的人,不是自己沒有更好的選擇。然而遇到自己欣賞的人,還是會心動。可這種心動是不會讓人有移情別戀的衝動。即使遇上心靈契合、相見恨晚之人,也只是認為多了一個知心朋友。
愛情中,沒有所謂絕對的人,只有願意維持關係努力的兩人。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