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測試】別讓嫉妒毀了你的未來!嫉妒是情感病毒?嫉妒的心理學

你是否有這樣心痛的感受?當看到身邊的人比你過得更好、更成功、更受歡迎時,你會感焦慮、沮喪,甚至是憤怒。這種情感似乎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普遍,可是許多人卻沒意識到它將是一種毀掉你人生的毒藥。

今天我們來談一個幾乎大多人都在經歷的,但卻沒有人敢說出來的情感——「嫉妒」。到底什麼是嫉妒?為什麼人會有嫉妒心理?嫉妒的小測試和嫉妒所帶來的問題及改善方法。

快速目錄

嫉妒的故事

(網路改編)

在大約五年前的一個晚上,小露在睡前一貫刷著手機,偶然間小露看到了IG上的一條po文,是她好姐妹莉莉的照片。

莉莉的男友向莉莉求婚了。

這突如其來的「喜訊」,讓小露一陣情緒崩潰,突然大哭了起來。可是這不是喜極而泣的眼淚,甚至感到有點憎恨與生氣。「為什麼我什麼都沒有,而她什麼都有?」

妒嫉
嫉妒
朋友

很快,小露被自己這樣的情緒給嚇到。小露一向來是個脾氣很好,也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的人。冷静下來後的小露,開始反思甚至有點自責。「別人好過的時候,我反而不快樂。難道要別人過得不好,我才高興?而且她還是我的好朋友、好姐妹叻。我真的是這樣壞的人嗎?」

這類的想法,你是否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接下來我們會一一剖析這「嫉妒」的心理。


什麼是嫉妒?

著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最早系統探索「嫉妒」的人之一。在他的著作《倫理學》中提到:「嫉妒是指在不應該的程度和方式上,我們對於那些比我們更成功或更好的人感到痛苦和憤怒。這種痛苦和憤怒並不是來自於任何實際的損失,而僅僅是來自於其他人的成功和幸福。」

簡單來說,「嫉妒」可以說是「因別人擁有了某種好處而感到的痛苦和不滿足」的情感。

有人常常會把嫉妒、妒忌、吃醋、羨慕混為一談。儘管它們非常相似,但它們實際是有區別的。

嫉妒(Envy)

「嫉妒」英文為Envy,因他人擁有某種好處而感到痛苦和不滿,會希望自己擁有的好處比對方更多或更好,甚至會想阻止和剝奪對方的這些好處。

妒忌(Jealousy)

妒忌(jealousy)當中的「忌」有著猜忌、畏懼和禁戒的意思。對自己的某人事物感到沮喪或不安,希望自己獲得更好的來證明自己。

通常不包含剝奪對方好處的想法,焦點在於自己。

吃醋(Jealous)

而吃醋在英文中也叫jealous。通常在感情中運用。

當感到某人對自己的注意力減少或對其他人表現好感時,而自己又無法得到足夠的回應時,就會產生吃醋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往往伴有攻擊性,例如指責、威脅、甚至是暴力等行為,以求得對方的關注和控制對方的行為。

羨慕(Envious)

羨慕(envious)是指對別人擁有的好處感到渴望和希望擁有。然而,羨慕可以是一種積極的情感,也可以是一種消極的情感,取決於個體的態度和行為。

在積極的情況下,個體會為對方的好處而感到欣賞和高興,可能會激發自己努力的動力。而消極的時候,就會開始抱怨、懷疑對方的能力,甚至淪陷為嫉妒。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羨慕有可能是正面的,其他不管是嫉妒、妒忌、還是吃醋,都是讓人陷入痛苦的負面情緒。

妒嫉
嫉妒
羨慕
吃醋
差別

嫉妒從何而來?

大多人都很清楚,因別人擁有了某種好處,而感到的痛苦和不滿足的情感,不管是嫉妒、還是妒忌都一樣,是不好的心態。那為什麼人會有這種糟糕的心態呢?

這裡可以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大因素。

外在

外在也就是我們最容易察覺到的「比較心理」。

首先問問大家,嫉妒通常會在什麼時候發生?是不是都是那些和我們身分較接近和差不多的人?像是公司的同事、同班同學、身邊的兄弟姐妹、同齡的朋友等等。我們通常不太會去嫉妒一個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人。我們不會嫉妒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但我們可能會嫉妒身邊的朋友比我們得到更高的薪水。在我們心裡會冒出一句話:「他憑什麼?」

可以設想在我們心中有一個天秤,我們會把和我們相似或同等的人擺在一起。他得到什麼,我們也應該得到相同的份量,因為我們是相似的。

當有一天對方得到了比我們更多的時候,我們期待的平衡就被打破了。這不平衡的狀態,就會讓我們感到不爽、不甘心,因此延伸出一些人為了平衡自己而去破壞他人的行為。

妒嫉
嫉妒

當然推動「比較心理」的,還有一種就是社會認同。這裡我們可以回到小露的故事。小露本身並沒有對自身的狀況感到不滿,當她看到好姐妹莉莉過得好的時候,崩潰大哭、難受,這讓她感到有點錯愕。

當小露沉靜下來後問自己:「找到一個好老公、生一個小寶貝,過上有家庭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就這麼渴望到要嫉妒她嗎?」

小露在反覆的思考後,終於釐清了,原來這些只是社會期望我們該有的模樣,並非出自於自己的願望。小露的願望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能維持好穩定的生活,並善良、自由的活著。可是這些內在的東西,是社會大眾看不到的,不會被讚賞的,被讚賞的是那些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光鮮亮麗的生活。

如果無法分清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社會期望的,就容易出現矛盾心理。一邊應該要為朋友高興,一邊又對對方的成功而嫉妒,結果感到非常自責。我想很多人也有同感。

也許你會想到,那有些不在同一階級的人,也會有嫉妒的現象啊。例如一些普通人還是會妒忌名人啊,一個運動員可能會妒忌一個小提琴家,老年人也有妒忌年輕人的情況,像是《白雪公主》中的邪惡後媽,就嫉妒她年輕貌美的繼女一樣。

維C:為什麼叻?

這就要提到嫉妒的內在因素「自卑心理」。

內在

有這種嫉妒傾向的人,往往內心是自卑的。就像我曾提過的「自戀型人格障礙」一樣,別看他外表多麼自大、自戀,事實上他們內心是自卑和缺乏自信心的。真正有自信、有能力的人,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讚賞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那些需要別人讚美、認同的人,往往都是自卑、沒有自信的人,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別人的讚揚來覺得自己是好的。

妒嫉
嫉妒
大腦
EQ

現在有不少的神經科學研究中提到,嫉妒和人的「情緒智力」有一定關係。當人嫉妒時,大腦中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和腹外側前額葉皮層等區域(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會發生反應。這些部分就是「情緒智力」的腦區域。「情緒智力」包括認知控制、情感調節、決策制定等功能。要容易理解的話,可以把「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視為人的「情商」EQ。「情緒智力」的訓練可以促進大腦神經可塑性,改變大腦中情緒處理和調節的方式,從而降低嫉妒和其他負面情緒的發生。

簡單來說,EQ越高的人,嫉妒的心理越低;越容易嫉妒的人,可能要訓練提高自己的EQ。

當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或是自卑心理來襲時,如果處理不好情緒,就會產生嫉妒。嫉妒的情緒,通常是人在認為某件事沒辦法改變了。為了緩解這個痛苦的感覺,於是人會把這份痛苦的情緒丟給他人。「不是我搞砸了我的生活,而是你把我的生活搞砸了」——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嫉妒」心態。

產生不自信、自我價值低下、自卑的原因很多,可能和童年缺愛有關,過去經歷、以往形成的人格等等。往往小時候有焦慮矛盾型依附,長大在親密關係中,也較容易變得妒忌、愛吃醋。這個可以看看之前提到的「依附理論」

「嫉妒」或許還牽扯其他原因,以上只是提供目前可能導致的因素。


嫉妒測試

我想大家會想要測測自己嫉妒的程度吧。關於嫉妒目前沒有一個公認的測量標準,目前我找到了一個公開的「嫉妒量表」Envy Scale,是由德國心理學家Lange 和 Crusius 所提出的。

以下共有10題,根據問題選擇你心中的認同程度,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為1分,比較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同意4分,比較同意5分,非常同意6分。

  • 當我嫉妒他人時,我會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變得和他/她一樣優秀上來。
  • 我希望比我優秀的人,失去他們的優勢。
  • 如果我發現他人比我優秀,我會努力提升自己。
  • 我會努力達到與別人相同的成就。
  • 如果他人擁有我夢寐以求的東西,那麼我希望從他們身邊奪走這些東西。
  • 嫉妒的感覺導致我不喜歡他人。
  • 如果他人擁有我夢寐以求的東西(如成就、財富等),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
  • 我憎惡我嫉妒的人。
  • 嫉妒他人有利於激勵我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 看到別人比我取得更好成就時,我會產生憎惡感。

此測量並沒有明確的分割結果,不過以簡單的概念來說,如果你的分數介於平均值左右(30左右),都算是正常的。如果越接近滿分,就表示越有嫉妒心的傾向。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此研究的基礎是把嫉妒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良性的嫉妒讓人投入更多努力去達到所要的,而惡性的嫉妒促使人貶低對方的等行為結果。

1、3、4、7、9題屬於良性的嫉妒(benign envy)。
2、5、6、8、10題屬於惡性的嫉妒(malicious envy)。

大家也可以從中區分自己傾向於哪個部分。

再次提醒,此測試僅供參考。如果覺得自己的嫉妒程度超出正常範圍,應該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該如何處理?

最後,我們來談談怎麼處理嫉妒。

  1. 提升自信心:很多嫉妒的根源來自於不自信。通過提升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增強自信,可以減少嫉妒的情緒。
  2. 接受和理解情緒:當你感到嫉妒時,不要忽視或壓抑這種情緒,而是要正視它。理解這種情緒的來源,才能更好地處理它。
  3. 與他人分享:當你感到嫉妒時,可以與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你的感受。他們可以提供支持和建議,幫助你度過這段困難時期。
  4. 轉移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標和興趣上,而不是他人的成就。這樣可以減少嫉妒的情緒,並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5. 培養感恩心:感恩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生活中的積極面,減少嫉妒的情緒。每天花一點時間,思考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可以提升心情。
  6. 學習自我接納:接受自己的不足,並努力改進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與他人比較。這樣可以減少嫉妒,並提升自我滿足感。

最後記住,嫉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嫉妒的時候。關鍵在於如何處理這種情緒,讓它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