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你會在沒有其他人的時候和自己說話?可能是在做家務、工作或是思考問題的時候,不由自主的自己和自己說話:「喔,等下要記得擦窗戶」「如果我現在提離職…是不是拿不到獎金啊」?
還是像這位小兄弟一樣,覺得自己腦子怪怪的。那這種行為是正常的嗎?

和自己說話其實是一個相當常見的行為,每個人都做過。如果經常發生在你身上,也不代表你腦子有問題或神經病。這種行為相當正常,甚至有研究發現,和自己說話可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當你出門時,發現車鑰匙不見了,你會自言自語的說「欸?我的鑰匙呢?是不是落在桌上了?」當說出口的時候,可以幫助你更快的回想和定位。
那自我對話或自言自語背後是否有什麼意義嗎?當中有什麼心理學可以解釋?測試你是屬於哪種類型?還是有精神分裂症的傾向?
自言自語的心理學
和自己說話在心理學上是一種非常正常且有用的行為,這種行為稱為「自言自語」(Self-Talk)。
在上世紀,1920年代,俄羅斯心理學家列夫·維高斯基(Lev Vygotsky)首次提出了自言自語的理論。這研究可以追溯到他對兒童在玩耍和學習過程中的觀察。維高斯基認為「自言自語」是每個孩童成長和認知發展的關鍵。他注意到,當孩童在玩耍或面臨挑戰時,他們經常會自言自語,就像自己是自己的老師一樣,在指導自己如何行動,練習自己解決問題和管理行為。

當小孩長大後,這些脫口而出的「自我指導」的話,就會漸漸轉向內化,也就是大多人腦中喋喋不休的內心的獨白(Internal monologue)。
不過,這個內心獨白或者稱作「腦內的聲音」,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聽到喔,有些人的腦中是沒有聲音的。
對,其實在這集之前,我曾經出一期探討過「腦內是誰的聲音」。你在那集(影片)底下能找到許多這樣的留言。
這就像我好久以前提到的「心盲」一樣。心盲(aphantasia)是指有的人腦中是無法想像畫面的,而無法聽到腦內聲音則被稱作Auditory Aphantasia「無內在語言」。
這些人不能使用內心自言自語,只能用說出來的自言自語。如果你不能像這位小兄弟一樣「內心說話」,那你就很可能是「無內在語言」的人。請在下方分享你有趣的經歷。

我是屬於有內在語言的人,當我在看漫畫、看書的時候,我看著角色的對白時,腦中會聽到那個角色的聲音。女生就是女生的聲音,男生就是男生的聲音。
維C:那你怎麼知道那個角色是什麼聲音的啊?
這個也許是我大腦把之前看過的角色做相似匹配吧。就好像我默讀大家的留言,我也貌似能聽到大家的聲音。雖然未必和大家真正的聲音一樣,但比起看文字,我更像是聽文字。有和我一樣的朋友也可以在下面留言啊。
不過要說清楚,「無內在語言」的人並不代表他們無法思考,只是他們的思考過程是不依賴內在聲音的。他們可能更依賴畫面或抽象的形式思考。所以你會發現他們在自言自語的時候,更需要發出聲音讓自己聽到。
維C:那自言自語有什麼用嗎?
自言自語有什麼用嗎?
人在進行自言自語時,不管是說出聲的「自我對話」或是腦內說話的「內心獨白」,不同人可能常用的類型也會不同。
有的人會告訴自己「再試一次」、「我可以的」,有的人會告訴自己「笨蛋!剛才把腳跨過去就好了啊」。
自言自語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積極的自言自語、消極的自言自語、和任務導向的自言自語。
積極的自言自語

「積極的自言自語」涉及的是自我鼓勵、自我肯定的話語,這種自言自語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自信。一句「我可以」的自我暗示,有研究發現,做事成功率竟然會有所提升。
積極的自言自語也是自己為自己打氣的表現。儘管是從自己口中說出,但當人聽到「為自己打氣」的聲音時,往往在壓力面前都更有能力去對抗它們。如果有拖延症的你,學習積極的自言自語,也可能增強你執行的能力喔。
消極的自言自語

消極的自言自語包含自我質疑、自我批評或貶低的話語。這種自言自語可能是對過去不良經驗的反思或對未來挑戰的擔憂。如果是作為抒發壓抑的情緒,偶爾做一做能幫助調整情緒。但如果是長期的負面想法與自責,基於一次或少數次經驗就對自己下結論,那很可能會延伸焦慮和憂鬱的心理,必須減少這類的自言自語。
任務導向的自言自語

任務導向的自言自語是關於任務或目標指導性的話語。這種類型常見於組織思維、提醒和規劃步驟,就如一個內部模擬的過程,提供了一個通過自己說自己聽來預演不同行動方案和其結果。這種過程類似於心理上的「試錯」。好處是不需要承擔現實中的實際風險或後果。因為如果聽到說錯了,可以立刻改變行動,因此達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言自語的測試
如果問你,你會不會經常自言自語?大多人應該都認為不會或很少吧。但如果有一台能看穿心理的 X 光攝像機,你就會發現「原來我這麼多的碎碎念和心裡 OS」。看穿心理的 X 光攝像機就不存在啦,但我挑了 15 個生活中常見的自言自語,這些話可以在心裡也可以說出聲音,看看你曾經說過哪些話吧。
你曾經自言自語過的話?
- 在組裝東西時看著說明書喃喃自語:「首先….好…然後….」
- 遇到沒完沒了的事拋出一句:「有夠煩~」
- 在數數時下意識用氣音說給自己聽:「1、2、3、4、5…」
- 完成任務後給予自己肯定:「做得好!這就是我的實力!」
- 在煩躁和不爽時發出啧啧聲:「啧!」
- 突然發生意外安撫自己:「沒事的…沒事的~」
- 很長的一段有來有回的碎碎念:「耶~下課了!我們要怎麼慶祝呢?去買珍奶嗎?要喝哪一家?」
- 遇到某人做了白目的事脫口而出:「靠杯…林老師…咁~」
- 被自己笨到忍不住吐槽自己:「哎呀!我怎麼那麼笨!」
- 晚間的放棄思考:「算了…還是睡覺吧~」
- 肚子餓卻很懶出門:「嘶….還是叫外送好了。」
- 面對挑戰時握拳鼓勵自己:「加油!我可以的!」
- 感到命運不公到可憐自己:「為什麼這種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 面對失敗時自我振作:「沒關係,下次會更好。」
- 滑手機聽到好笑的話,下意識重複那句話:「晚安~馬卡巴卡。」
根據以上不專業測試,各別有 5 題是積極、消極和任務導向的自言自語。
- 積極:4、6、12、14、15
- 消極:2、5、8、9、13
- 任務:1、3、7、10、11
哪個情境是你比較常發生的呢?從中可以發現你自言自語的類型。如果你幾乎 15 個都有,那你就是個很喜歡自言自語的人了。
我是精神分裂嗎?
這時有些人會想到,如果我經常自言自語,是不是我有「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長期心理健康異常狀態的心理障礙,現在已經改稱作「思覺失調症」了。它和一般的自言自語是有區別的,可以從三點觀察。
區別一,頻率和情境
一般人的自言自語是偶爾發生的,通常在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解決問題時有意無意的說給自己聽。而思覺失調症的人會更頻繁,在任何情境說出與現實脫節和無法理解的事情,這可能是他們對幻聽的回應,比如「不,昨天星星已經告訴我了」。
區別二,反應和控制
一般人的自言自語是可以控制要說和不要說,尤其在社交場合上不會讓他人產生負面想法。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妄想和幻聽的反應,讓他們不論什麼場合都可能自言自語或向聲音做出反應,嚴重影響社交與工作。
區別三,伴隨症狀
思覺失調症患者常伴隨著其他症狀,如幻聽、妄想、認知功能障礙等。一般人的自言自語是沒有伴隨這些症狀的。
如果你認為你有心理問題,我建議還是關掉網站,尋求專業的幫忙。
身體裡有三個我
好,你會繼續看到這裡,表示你是正常的人。我們從另一個也是正常的角度去說。在一些卡通或影劇裡,在描繪一個正常人的心理活動時,往往會以一個天使和一個惡魔作為心裡兩方不同的聲音。

我:「我要吃冰淇凌。」
👼 天使:「不可以,吃冰淇凌會胖。」
😈 惡魔:「沒關係啦,吃一個哪會胖。」
👼 天使:「別聽他瞎說,冰淇凌雖然好吃但糖分和脂肪超高。」
😈 惡魔:「來吧~偶爾放縱一下自己又何妨。」
👼 天使:「記住,長期健康遠比短暫快樂來的重要。」
😈 惡魔:「聽好,快樂的心情也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嘛。」
👼 天使:「等一等…你可以挑選健康的水果或低脂酸奶代替。」
😈 惡魔:「哎呀,冰淇凌美滋滋美滋滋,開心一下。」
👼 天使:「重要是找到平衡,如果你真想吃,那就要做運動燃燒這些額外的熱量。」
😈 惡魔:「看吧,天使最後也同意了,來一個冰淇凌…」
😈 惡魔:「甜~蜜時刻吧!」
你是否有過這樣內心的小劇場呢?通常是你的天使還是惡魔獲勝?不過這些不是幻聽喔,這只是一種以藝術描繪人們內心的對話。
本我、自我、超我
當然心理學裡並沒有惡魔和天使的說法,但我發現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卻和它們有一點點相似,也就是精神心理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佛洛依德把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每一個「我」掌管著不同的原則。

「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尋求的是即時滿足,現實與後果不是他的管轄範圍。他在三個「我」中是最原始的部分,用一個孩子做比喻,「本我」就像是一個永遠想要吃糖的小孩,他不會關心是否是吃飯時間,或是吃太多糖會不會生病。
「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嘗試以最合理的方式,盡量滿足「本我」的需求,又同時考慮到社會規範和規則。可用大人做比喻,「自我」就像是一個懂得社會規範的大人,他的任務就是好好照顧小孩(本我),他會解釋為什麼現在不是吃糖的最佳時機,並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式來滿足想吃糖的小孩。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致力於控制「本我」的衝動,讓行為符合道德和倫理規範。「超我」就像是一個道德老師,教導小孩什麼事是對的、什麼事是錯的,以及應該如何才是符合道德規範的。
每一個「我」都非常重要,哪一個「我」比較多都不是最理想的結果。
這就像心理住著三個聲音,我們一樣用冰淇凌來做例子。
⭐️ 本我:「冰淇凌!現在就想要!」
🔹 超我:「不,吃了對身體不好。」
◽️ 自我:「需要找到平衡。也許吃一小口?」
⭐️ 本我:「我要!我要!冰淇凌!」
🔹 超我:「記住我們的健康標準。」
◽️ 自我:「那我們折中吧!選個健康點的。」
⭐️ 本我:「但…我就想吃冰淇凌!」
🔹 超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自我:「那吃完後,我們去散步消化?」
⭐️ 本我:「歐開!」
🔹 超我:「這是可以接受的。」
◽️ 自我:「決定了,吃小份然後去散步,這樣大家都開心。」
換作其他情況也一樣,你發現你在自言自語,有時慾望告訴你去做,有時內心出現阻止的聲音,是不是像這個本我、自我、超我在內心說個不停呢?
當然這裡完全是我的想法,原始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和自言自語是沒有關係的,只是我覺得有些相似之處,給大家娛樂娛樂一下。
佛洛依德的人格三元論,本我、自我、超我,以後有機會再出一集詳細講講吧。
結語
好,回到自言自語這裡,自言自語這個行為一般上都是好的。對自己說鼓勵或肯定的話,真的能夠提升一個人的解決能力、情緒調節、壓力對應和自我效能,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這點。而且聽說積極的自言自語能幫助一個人走向人生勝利組呢。
所以別一味的批評自己,這樣只會讓自己人生變得焦慮。正向的自言自語能成就一個人,消極的自言自語能毀掉一個人。
如果你發現你有自言自語的習慣,那對自己好一點,多說一些好話:「我可以的」「我一定行的」,給你的人生開啟更多成功的機會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