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的心理學實驗】 操作制約!人類行為學習的方程式?

好久沒講歷史上爭議的心理學實驗了。我知道許多觀眾非常期待這個系列。既然上篇和大家聊了「上癮」這個話題,那我們就來聊聊和上癮有關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當中帶有爭議也可能有啟發。我們就從實驗的角度剖析「上癮行為」——史金納的一系列「老鼠實驗」。

快速目錄

首先,簡單的介紹誰是史金納。史金納全名叫伯爾赫斯·法雷迪·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所謂「新行為主義」,就是在「舊行為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個全新的論點。「舊行為主義」講的是「古典制約」;「新行為主義」講的是「操作制約」。

「古典制約」是指個體是「非自願」的反應作用,就像狗狗聽到鈴聲會流口水,小艾波特恐懼毛茸茸的東西。研究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還有華生,詳細實驗可以到網站找找。

「操作制約」是指個體是「自願」進行的行為,例如小老鼠為了得到食物去按桿子,也就是史金納的一系列實驗,後面會提到。不管哪個,他們都是以「行為主義」為基礎。「行為主義」主張的是「行為」和「環境刺激」是緊密關聯的。個體之所以會做出某個行為,一定是由某個環節刺激學習到的反應。變相的來說,「控制環境刺激,就能控制行為」的說法。而這一理論也主導著整個20世紀20至50年代的心理學界,到今天的發展就是所謂的「行為心理學」學派。

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史金納

但我個人覺得「行為主義」有許多論點是有問題的,不然他也就不會存在著許多爭議。這個後面再分享。不管怎樣我們還是看了實驗再說。而要了解史金納「學習與行為」的關聯,首先,我們可以從一個貓咪的實驗開始講起。


貓咪謎題箱實驗

最先研究「學習與行為」之間關係的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在1898年他用一隻貓做了一個實驗。桑代克設計了一個箱子,箱子上有一道小木門,小木門被許多機關阻擋著,只要在內部解開機關才可以打開小木門。桑代克把它稱作「謎題箱」(Puzzle box)。接著他把一隻飢餓的貓咪放入其中,然後在箱子的外面放一盤食物,看看貓咪會怎麼做。

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史金納

一開始,貓咪會這裡摸摸,那裡摸摸。經過一段時間後,貓咪偶然碰到了機關,如按壓踏板拉動繩子、轉動阻擋門的木頭等。在偶然的反覆觸碰下,結果小木門開了,貓咪也逃出箱子得到食物。

接著桑代克再把同一隻貓咪放入「謎題箱」裡,貓咪還是這裡摸摸,那裡摸摸。但很顯然這一次比上一次還要快解開箱子出來。桑代克紀錄了每次貓咪解開箱子的時間,不斷重複這個實驗,最終發現貓咪解開箱子的時間越來越快。貓咪會開始有意識的往有效的行為去做。在最後一次貓咪進到謎題箱後,它不再做其他無關的探索,而是直接觸碰機關打開箱子出來,這也說明貓咪已學會了解開謎題箱。

之後桑代克也用了其他動物,如狗狗、小雞進行相同實驗,也同樣得到類似的結果。桑代克從這一系列實驗中提出了一個論點:動物的學習方式就是「通過不斷的錯誤嘗試,根據帶來的反饋形成的行為」,也叫「誤試學習」。他認為人類的學習方式雖然比動物複雜,但本質上是一致的。最後桑代克提出學習會有三大規律:準備律,效果律,練習律。

準備律(The Law of readiness)

在進行學習某個事物之前,如果學習者有對其心理準備時,才會達到好的效果。比如貓咪在飢餓的前提下,才會想解開謎題箱出去吃魚。如果貓咪沒餓,把它放入謎題箱裡,它也不會急著解謎出去,會直接睡覺或做自己的事。人也是,在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學習才會更順利,強調學習當下心態的重要性。

效果律(The Law of effect)

當學習者做了某個行為,如果結果是好的,行為就會加強和更常出現;如果是不好的,行為則會減弱和更少出現。例如貓咪碰到機關,發現這樣可以開門出去得到魚,於是會更常做出碰機關的行為。反之,那些不能開門的無謂觸碰,就會越來越少做。行為是否持續,取決於它的結果。

練習律(The Law of exercise)

當學習者反覆去做某個行為的時候,學習者和行為的聯繫就會越強。比如說,貓咪不斷的觸碰機關,導致它對機關越熟悉。因此練習很多次後,貓咪會更快和更有效率的做出開機關的行為。不過,桑代克在後續的研究發現無法驗證「練習律」,在1930年修正並放棄了「練習律」的論點。

後來史金納受華生「行為主義」的啟發,再基於桑代克的「效果律」,提出了新的延伸和修正的論點「操作制約」。


史金納的箱子

同樣,史金納也設計了一個箱子,後人把它稱作「史金納箱」(Skinner box)。箱子裡有個按壓桿和一個連接食物裝置的托盤。史金納把一隻飢餓的老鼠放入其中,看看它會有什麼反應。

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史金納

老鼠一開始也是到處亂竄,東跑西跑的。偶然有一次不小心按到了壓桿,噹!一小塊食物掉落在托盤上。飢餓的老鼠馬上就把食物吃掉。經過這一發現,老鼠減少了亂竄的行為,開始在托盤的周圍尋找食物。偶然間老鼠又再次按到了壓桿,噹!一小塊食物再次掉落在托盤上。慢慢的老鼠發現,每次按下壓桿,就會得到食物。按下壓桿,就會得到食物。最終老鼠學會了按壓桿子得到食物這個行為。

接著,史金納把裝置調成固定比例獎賞,也就是把原本按壓一次就得到食物改成按壓固定的次數才會掉落食物,比如要按壓3次、5次、10次才會掉落一次食物。沒想到老鼠在這個按壓過程中都可以學會按壓的規律,會自己連續按壓3次得到食物,連續按壓5次得到食物。

不過,不管是哪一次實驗,只要老鼠發現按壓桿子不再提供食物,老鼠按壓桿子的行為也會漸漸減少和消失。

史金納並沒有就此停止,而這次的實驗可以說是和上癮有關的重大發現。箱子裡一樣有一個壓桿、托盤和一隻老鼠。這次史金納把食物的掉落變成隨機性,也就是老鼠有時按桿子一次就有食物,有時要按2次、3次、5次,甚至是10次才有食物。結果史金納發現老鼠因為不確定而會更頻繁的按壓桿子。接著,史金納把食物的掉落機率不斷的調低,也就是有時老鼠要按壓桿子50次,甚至是100次、500次才會得到食物。史金納原本認為,老鼠很可能會因為遲遲不出現食物而放棄按壓桿子。結果不得了,老鼠像是上了癮一樣瘋狂的按壓桿子。這說明了一件事:不確定的獎勵更讓人著迷。

這就和許多上癮行為相似。賭博的人就是想要某一天能贏大錢,當真的有一天突然贏錢了,不管大小,就會產生突如其來的愉悅感。這個愉悅感比起固定下得到的還要來得強烈,因此會促使人更想有下一次。

遊戲為什麼更容易上癮?因為許多遊戲就是根據這個方向設計的。比如為什麼會有抽卡機制,打怪為什麼要隨機掉落獎勵,比起固定的東西,難以預測的更讓你越玩越停不下來。

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史金納

手機社交軟件也一樣,每次滑的時候並不都是你喜歡的內容,有時穿插你可能不感興趣的內容,這樣你就會不斷的滑,甚至演變成獎勵本身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就是想要重複做。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有些有錢人為什麼很有錢了,還是想要去賭博,其實不是他們認為錢不夠,只是想要賭博贏錢的那個感覺。

接著史金納再次像之前的實驗一樣,把裝置調成按壓桿子不再提供食物,老鼠會怎樣?結果發現,老鼠即使沒有食物了,還會繼續按壓桿子很長一段時間,最後才放棄。而實驗到這裡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那些每次固定按壓一次得到獎勵,老鼠很快就會感到厭倦,吃飽了就不再做了。而要按壓固定比例才得到獎勵的老鼠會維持更長時間,即使吃飽了還是持續一段時間。然而隨機的獎勵,老鼠簡直無法停下來,即使吃飽了還是瘋狂的按壓桿子。這也可以解釋賭博像老虎機等機率性提供獎勵的行為,進行後就很難停下來。

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史金納

強化和懲罰

從一系列實驗史金納提出了一個論點,史金納認為學習的條件是「行為和後果之間有一個穩定關係」。當中包括兩個行為增強方式,也就是強化物(reinforcer)和懲罰物(punisher)。而這兩個方式又分成正向和負向,所以細分的話就有4種情況:

1. 正向強化,就是行為後就給你獎勵,就像按壓桿就給食物,強化繼續按壓桿的行為。

2. 負向強化,行為後移除你覺得不舒服的東西。就像是史金納另一個實驗,他在實驗按上一個信號燈,每次信號燈一亮,老鼠腳下就會通電,如果老鼠按下壓桿,這次地上就不再通電。老鼠為了移除這個通電而會不斷按壓桿子。

3. 正向懲罰,行為後給予不舒服的東西。例如史金納不想要老鼠跑到某個角落,如果老鼠跑到角落,地上就會通電,讓老鼠學習到不要再跑到角落。

4. 負向懲罰,行為後移除獎勵。一樣的,史金納不想要老鼠跑到某個角落,於是當老鼠跑到角落,就會沒收原本有的食物。老鼠為了食物不被沒收,所以不會跑到角落。

史金納為了證實這個方式都適用於所有動物,於是他又用了鴿子做實驗,一樣鴿子每按一下按鈕,就會有食物。果然,鴿子也學會了按按鈕。史金納還做了各種實驗,比如讓鴿子學會打乒乓球、彈鋼琴、搖鈴鐺,甚至是認識單詞。鴿子看到「啄」字,就會啄;看到「轉圈」字,它就會轉一圈。

史金納的結論就是,只要把「行為」和「賞罰」聯繫起來,通過連續的過程就能「塑造」出一個複雜的行為。這就像馬戲團或家寵一樣的訓練,這就是所謂的「操作制約」。

站在「行為主義」的觀點,人和動物的學習行為是一樣的。因此史金納認為人也同樣,只要在行為後給予強化或懲罰,就可以操控一個人的行為。因此史金納更是提出了大膽的想法,他認為用這個「操作制約」可以建立一個美好的人類社會。他認為世界和各國的管理者都應該掌握這個「行為學」,利用它來讓所有人都「培養」成「好人」。

維C: 欸?這怎麼有點像是電影大魔王的情節。

當然這就是史金納的研究引起爭議的開始。


結語

確實很多現在的教育和學習方式就是給予強化或懲罰,不過,並沒有史金納說的「塑造」和「操控」行為那麼極端。「行為心理學派」就是這樣的,認為能被觀察和測量的行為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那些不能測量觀測的研究,例如意識、自由意志、心理活動等,這些不能算真正的科學研究。但很顯然這樣就忽略了很多面向的,而且把人類當成動物一樣的觀點是有問題的。

舉例說,讓小明喜歡上藍色。每次小明使用藍色物品時,就給小明獎勵,比如小明喜歡的玩具等等,讓藍色和獎勵聯繫在一起。久而久之,小明確實見到藍色會高興,但小明還是不喜歡藍色。為什麼?因為小明不喜歡藍色。

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史金納

維C:蛤?

這就是出自於不可測量的某種心理層面的因素。人不是老鼠,人有靈魂,有複雜的情感、思想、對善惡作出選擇的能力。所以把人當成動物來看待,簡直是一種人類的恥辱。為了合理化所謂的「科學」,某些學者就是這麼狂妄自大。同樣,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根本是無稽之談,這方面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講吧。

歷史上很多實驗研究的確有啟發的部分,但我認為我們也不能盲目的跟從前人的研究。分享這些實驗研究,就是給大家自己能夠判斷,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那你對實驗有什麼看法,都可以在下面留言。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