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點,你一輩子是愚者思維!什麼是「倖存者偏差」?解決4個步驟!

你不知道你有多容易陷入邏輯謬誤中。請回答這一題:「擁有100萬粉絲的網紅都賺超多」,請問正確與否?如果你覺得這句話是對的,那你很可能陷入其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倖存者偏差」這個詞?這和我之前海底存活三天那集講的「倖存者愧疚」是不一樣的東西喔。這不是在描述倖存下來後的人怎樣怎樣了,而是指我們一般大眾都很可能出現的邏輯謬誤,誤判事實的心理現象:「倖存者偏差」。

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嚴重後果?如何減少幸存者偏差導致的邏輯謬誤?感興趣的話就記得看到最後。

快速目錄

故事

倖存者偏差

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盟軍和德軍交戰,盟軍發現我方的戰鬥機損失非常慘重,因此開始研究怎麽有效加強戰鬥機的防護。於是盟軍就邀請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來協助 (Abraham Wald):「如何加強戰鬥機的防護,才能有效降低被擊落的幾率?」

沃德教授對戰鬥機進行了統計和研究,最後他得出了:中彈最多的地方是機翼,中彈最少的地方是發動機。

指揮官聽後,很快地站起來說道:「馬上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爲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地方。」

但沃德教授卻提出反對:「我們應該强化發動機的防護。」

倖存者偏差

維C:蛤?爲什麽勒?

沃德教授提出了4個原因:

  1. 我們只有統計倖存返回的飛機,也就是倖存者。
  2. 飛機中彈的位置非常集中,並非分布在各處。
  3. 即使機翼被多彈擊中,似乎也能夠安全返回。
  4. 在發動機部位的子彈孔較少,並非這個地方不容易中彈,而是一中彈,很可能就回不來了。

最終,軍方採取了教授的建議,加強發動機的防護,結果也證實教授的假設是對的。

這個就說明了,如果軍方只從倖存者的數據來判斷,就會陷入一種看似很合理的判斷,但卻偏離了真正事實的結果。機翼嚴重中彈,就加強機翼,但事實上致命關鍵不是機翼,而很可能是沒有中彈的發動機和機身。只考量了倖存者,得出的局限性結果,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是指人們只收集和觀察「倖存者」作為參考值,卻沒有把「未倖存者」或其他的數據也一併作為考慮的因素。這樣的情況就很可能導致與事實不符的偏誤。

舉一些「倖存者偏差」在生活上常見的例子。

我相信大家都曾經聽說過,很多創業成功人士都是輟學的,然後那些碩士、博士都為他們工作,像是微軟比爾蓋茲、臉書的扎克伯格、蘋果的喬布斯。他們確實都是從大學退學,然後去創業的。

這就讓很多人以為:「上大學上不會讓你的企業成功。如果你要創業成功,就別浪費時間讀大學,趕緊輟學去創業吧。」

倖存者偏差
創業成功人士都輟學
微軟比爾蓋茲、臉書的扎克伯格、蘋果的喬布斯

然而這就是最典型的「倖存者偏差」。你是否有考慮過這些成功人士背後還有的其他因素呢?像是比爾蓋茨輟學並成功創辦了微軟,這點沒錯。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比爾蓋茨的媽媽當時認識 IBM 的董事長 John R. Opel。IBM 是美國一家跨國(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頂尖科技及諮詢公司。比爾蓋茨通過媽媽的介紹認識了 IBM 的董事長,這代表比爾蓋茨不單單是輟學,也是因為擁有強大的資源和人脈,或是其他沒提到的因素,使他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你很可能也有的倖存者偏差

在我們生活中,「倖存者偏差」的思維謬誤也常常不自覺地發生。

1. 產品的宣傳

在社交媒体或廣告上,看到某保養产品或减肥产品,測試者們分享自己的顯著效果,比如使用後減了10公斤,使用後痘痘毛孔三天就沒了。

不過,大家沒有想一想,也許他們的成效不是單一的因素。在用減肥產品過程中,也有飲食控制和運動;在使用保養產品時,有良好的生活及睡眠習慣。這些很可能也是成效的關鍵。這些人沒有說謊,也不是說產品完全沒效(排除那些故意造假的廣告),只是我們很少或沒看到成效不佳那部分人的使用分享。

2. 老舊的家電

對於電器產品的例子,我們常常認為過去的電器品質很高。事實上,未必所有過去的電器品質都是高的,因爲能留下來的舊產品本身品質高才被留下來的。而那些早已損壞丟棄的電器,已經被我們理所當然地忽略了。所以並非現在的電器品質較差,以前的電器品質就好。兩者都有好的,也有差的。不過,不排除現在商家為了利益,故意把產品設計成不耐久。

3. YouTuber 夢幻職業

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自由的網絡工作越來越讓人嚮往,像是 YouTuber、網絡主播、直播打遊戲等。在旅遊的時候,同時又有錢入袋;可以一面打遊戲,一面有錢賺;拍拍個影片,就會得到許多名聲和贊助。結果就使許多人產生一種錯覺:當 YouTuber 很爽、很容易、賺大錢。而自己真正去做時,卻發現不是同一回事。

這是因為那些能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網絡成功者」其實只是一小部分人。就以 YouTube 為例,依據統計網站的調查,每一天平均都有72萬小時的影片上傳到 YouTube。可是我們往往只會看到那1-5%的「成功者」,剩下的 99%-95% 的「還沒成功的人」,我們卻看不到。

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網絡上也叫「死人不會說話」。

倖存者偏差
youtuber

網絡上常見的倖存者偏差

其實網絡上也常提到這些例子,我這裡就簡單統整10個吧,看看你是否也這麼認為。

1. 很多人認為Gay都長得很帥。

怎麼Gay都是帥哥?其實好看的人,我們才會去注意。也許長得較普通的Gay,我們沒有去留意他們罷了。

2. 亞裔學生數學都很好。

在美國或一些西方國家的人會有這樣的想法。然而很可能到美國上學的亞裔孩子,他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原本就相對優越。事實上也有許多數學不好的亞洲小孩。

3. 老媽從來不挑食。

媽媽經常會認為孩子挑食,而自己不會。這也許是媽媽自己在買菜時,已經挑了自己會吃的菜。

4. 遇到熊要裝死。

有一種說法,裝死能讓熊以為是屍體而離開,當然不激怒熊是最好的逃離方式。但不代表熊不吃動物屍體。那些裝死沒活下來的人們,也許我們無從得知而已,因為死人不會說話。

5. 喝紅酒能長壽。

曾聽過那些長壽的老人多少都有喝紅酒的習慣,這樣看來,喝紅酒就是長壽的秘訣。不過,大多人卻忽視了那些也喝紅酒,卻50歲不到就死去的概率。

6. 成為運動員會賺大錢。

每次世界杯會看到新聞報導這個足球明星年薪多少千萬,那個足球明星年薪多少億。原來踢足球能怎麼賺錢,早知道我也去踢足球。然而只是沒注意到那些工資不高,沒上新聞的運動員。

7. 網紅都大賺錢。

看到許多人當上網紅後買房買車,生活變得豐富起來。然而流量不等於收入。不少大流量的網絡小說家、漫畫家、YouTuber,由於沒有以企業的方式經營,即使有很多粉絲流量,但依然沒有獲得很大的收入。

8. 自閉症的人都擅長畫畫。

這是大眾的刻板印象。自閉症是個譜系,就像色彩的光譜一樣,從有藝術天份到普通再到嚴重的發展障礙都有人在,裡面也含有智力普通到智力低的人。自閉症都擅長畫畫是個謬誤。詳細的介紹可以看回專講自閉症的影片。

倖存者偏差,義大利人都討厭鳳梨披薩

9. 義大利人都討厭鳳梨披薩。

這是網絡上經常流傳的一句話。根據YouGov數據分析網站的調查,的確有77%的義大利人討厭鳳梨披薩,那麼這就證明還是有23%的義大利人能接受鳳梨披薩吧。

維C:為什麼要討厭鳳梨披薩 🍕?明明那麼好吃!

10. 只要有一樣的機遇就能成功。

許多被成功人士所激勵,如馬雲、馬斯克、巴菲特等人,認為模仿他們的一切舉動,吃苦、努力就能像他們一樣成功。然而卻沒有看到他們也有過往不成功的經歷,造就他們現今的成果。


被濫用的倖存者偏差

不過,當你知道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後,先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有些人濫用了「倖存者偏差」。

一個常見被濫用的例子,古羅馬有位政治家叫西塞羅。某天一個虔誠的信神朋友給他介紹一副畫:「在一場船難中,這些人因為祈禱而活了下來。」然而西塞羅聽後便說:「那麼那些祈禱後而淹死的人的畫在哪裡?」言外之意,西塞羅的意思是說:「這些人不是祈禱才活下來,而是活下來的,剛好是祈禱的人。所以祈禱有用嗎?」

這個故事傳出後,就被許多無神論者和頭腦簡單的人濫用。「我可以證明神不存在。」、「我給你講個例子。」、「西塞羅…什麼什麼…」、「所以信神的人都是倖存者偏差。」

等等… 如果你就這樣相信了,你就被他扭曲了「倖存者偏差」的意思。這裡分成三點:

第一,事實上「倖存者偏差」並非在否定一開始認為導致結果的因素,像是「祈禱讓人在難中活下來」,因為這些倖存的人當中也有機率是因為「真心祈禱而活了下來的」,畢竟我們不能說它是0%。

第二,也要一併考慮其他因素,比如這些人有祈禱也剛好遇上了路過的船隻。

第三,誰能肯定沒有活下來的人就祈禱過了?也許沒有活下來的人就是沒有祈禱呢?因為死人不會說話。

濫用倖存者偏差的人,往往會直接下定論。「祈禱是不會讓人活下來的。」、「神是不存在的。」然而神存不存在,祈禱有沒有用,也應該還有其他更多的例子去考量。那些直接下結論的人,其實自己也同樣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情況中。

有點混亂對吧?說簡單點好了。前面說到「遇到熊要裝死」,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但並沒有說「遇到熊裝死」是錯的。也許有的人就是「遇到熊裝死」,結果逃過了一劫。

因為遇到熊裝死,也有機率是真的,所以我們不能直接說「遇到熊裝死」就是錯的或就是對的。只能說有些人「遇到熊裝死」有用。我們應該查證他的機率和其他一併結果導向的因素。至於遇到熊真正要怎麼做,大家就自己查找資料吧,這才是邏輯正確的「倖存者偏差」。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那要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倖存者偏差的思維,可以參考以下4點。

1. 思考你看不到的東西

人們習慣眼見為實的事情,也就是「看得見的,我就相信」、「看不見的,我就不相信」。然而這個是愚者的見解。簡單的道理,空氣我們看不到,它就不存在了嗎?科學沒有發現的事,就能說假的嗎?那發明家是怎麼發現和發明出前所未有的東西的呢?如果他認為看不見就不存在?

因此不只看你能看到的東西,也可以想想在所有在同一條道路上,我們沒看到的東西。

2. 反向的思考

好,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知道要思考看不到的東西,但往往就因為看不到,所以才不知道要思考哪一些東西。不妨可以從反向思考開始。回到一開始的例子,中彈最多的地方是機翼,中彈最少的是發動機,結果安全返回。反過來思考,如果中彈最多的是機身,中彈最少的是機翼,飛機還會安全返回嗎?

我們固然要看已成功的案例,但我們也要反向思考那些失敗的情況,再反推成功的方法。

3. 問第二個「為什麼」

在我們進行反推後,下一步就是問「為什麼」。在為什麼背後,其實還有為什麼,永遠有第二個為什麼。為什麼發動機中彈最少?為什麼子彈只打在機翼?為什麼機翼中彈還能返回?等等… 在暢銷心理學書籍《快思慢想》有提到,人類大腦每天需要處理很多信息。大腦為了不讓自己累壞,出現了兩種模式:一種是依據直覺的「快思」,一種是根據邏輯的「慢想」。

「快思」不需要太累腦子,表面說什麼,大腦就直接接受什麼答案。「中彈最多的是機翼!」、「那直接加強機翼!」

倖存者偏差
快思慢想

然而「慢想」的話,就會根據邏輯來判斷。「機翼部位中彈非常多」、「那為什麼發動機部位中彈最少呢」、「邏輯推出因為發動機一中彈,很可能就無法返回給我們看到了。」

問第二個「為什麼」,可以釐清導致的原因,並且能考證這句話是否有邏輯根據。

4. 考慮機率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會知道找因果關係,但卻忽略了是否有概率問題。概率是指這個情況有多少的可能性,比如機翼中彈後安全返回的機率,機身中彈後返回的機率,這些如果都有深入考察,都能找到大概的機率。然而算出了概率,我們自然就知道,不能以偏概全的說明某件事。

當你無法算出概率,那樣你就很可能陷入倖存者偏差的盲點中。


結語

當你知道倖存者偏差後,也不是叫你什麼事都去區分這句話「是倖存者偏差」,這句話「不是倖存者偏差」。懂得倖存者偏差的道理,是讓我們不要陷入看似合理卻似是而非的東西上,而是讓自己更了解事實的工具,更好的避免陷入過於自信的誤判中。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