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時候產生了,沒被洗腦的錯覺?最難發覺的洗腦效應!

大多人都會認為「我是清醒的」。在謠言、抹黑面前,能夠明辨是非。「我…怎麼會容易上當呢?」但卻沒有料到,我們早已陷入其中。就如一個經典的動漫台詞——「你是什麼時候認為,我沒有使用鏡花水月」

造謠、抹黑新聞層出不窮。半年前非常熱議的一個話題「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是知名頻道主錫蘭發起,敘述他是怎麼被抹黑,和觀察更多被造謠的台灣假新聞。發布後引起各媒體的關注,其他知名頻道主也因共鳴紛紛製作相關主題。

假新聞、造謠文、抹黑標題因網路普及而氾濫,至今從來沒有解決過。從5年前公視P Sharp的君竹曾經也談論過「台灣媒體亂象」,爆出了一波熱潮。

然而我認為這不只是台灣媒體的問題,而是全球新聞媒體都有的亂象。只不過是各國「亂」的程度不同。我身為馬來西亞人,見我國親共帶風向的華語新聞台,早已是無言既無奈。然而虛假新聞是最難以發覺的洗腦工具。你以為避開了,卻早已在其中,因為你很可能會發生以下情境:

「一開始你聽到這些信息,不以為然、或笑笑不相信。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些信息慢慢成為你腦海裡的觀念。最後,你居然出現了「好像是這麼一回事」的言論。』

這已是被心理學家發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叫「睡眠者效應」。

什麼是睡眠者效應?它與抹黑、假新聞、洗腦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中了該怎麼辦?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快速目錄

來源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給自家軍人安排了一系列的「電影課」,給他們播放了許多「激動人心」的戰爭影片。想說讓軍人們看了這些電影後,激起他們雄心勃勃的鬥志、保家衛國。

然而電影是否真的起到效果,並沒有人知道。於是美國政府找來了一位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德(Carl Hovland)進行研究。霍夫蘭德在軍人們看完電影後,立刻對他們進行了調查和測驗,觀察他們對戰爭的衝動和意願。

結果出來卻讓人大跌軍帽。

本想軍人們看了那麼多震撼、激動人心的電影,多少會產生些激勵效果吧。測驗結果卻不是這樣,這些軍人的參戰衝動一點也沒增加。看來美軍的「電影課」策略是失敗了。

不過,神奇的事發生了。

2個多月後,霍夫蘭德再次對同一批軍人進行第二次的調查測試。結果顯示這些軍人們的參戰慾望出現大幅提升,對比沒上過「電影課」的軍人戰意高出許多。這些軍人們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什麼現在自己的戰意如此的高漲。

後來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答案。一開始,軍人們在看戰爭電影之前,就已經給自己設下一個「心牆」,因為明確知道這是政府為了催眠他們去打仗所精心安排好的電影內容,自然不屑電影裡頭震撼人心的畫面。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人們的記憶力出現了變化。電影裡震撼畫面的記憶,比起是誰播放電影的記憶,讓人記得更久。

也就是說,這些軍人們開始忘記,是政府為了催眠而讓他們看電影,那些一幕幕震撼的畫面和激勵人心的戰爭故事,卻深刻的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不是宣傳進不了腦子,而是它們早已進來了。卡爾·霍夫蘭德把這現象稱作「睡眠者效應」。


什麼是睡眠者效應?

睡眠者效應(Sleeper effect)並不直接和睡覺有關。

它是在1949年,由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德首次提出,就是剛才那個士兵的實驗。是指在「說服」中,「信息來源」的影響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減弱效果,而「信息本身」的影響力則會增強。

舉例說:

小傑經常愛撒謊,因此很少人會相信他。

有一天,小傑告訴莉莉,「信義區開了一家新餐廳…非常好吃!特別是他們的招牌烤鴨!」

莉莉因為不信任小傑,所以也就不當一回事,沒有去嘗試。

然而,過了幾個星期後,莉莉經過信義區,突然腦子閃過一個念頭——

「這家餐廳據說不錯吃,尤其是招牌烤鴨。」於是就走進餐廳試試了。

這時上帝視角的我們發現,欸?莉莉已經忘記了這條信息是他不信任的小傑告訴她的。現在她只記得信息的內容,就是「餐廳好吃,尤其是烤鴨」。

最初「信息來源」影響力非常大(愛撒謊的小傑),而「信息本身」的影響較小(餐廳烤鴨好吃)。在時間的推移下,「信息本身」比起「信息來源」相較保留的更久。人們會漸漸記不起「信息來源」,從而直接接受「信息本身」。

這就是「睡眠者效應」。不過這個名字確實會讓人誤會。

維C:對咯,聽名字我還以為睡覺會傳染效應。

維C:一個睡眠者傳染給另一個睡眠者,再傳染給另一個睡眠者⋯⋯然後他睡著了⋯⋯再有一個人睡著了⋯⋯

雖然卡爾·霍夫蘭德沒有解釋為何用睡眠命名。我的理解是,這個現象就像一個「睡眠過程」一樣。一開始這個信息本身被巨大的信息來源影響抑制了,但他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就像個「睡眠者」一樣存在我們腦子裡,一段時間後漸漸的醒過來。

這時你也許認為,也不過是個鏡花水月…呃不對…一個「沈睡的信息」而已嘛。他和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啊?

那可關係大了,從小到無聊的小事,到大到國家的大事,都有可能牽扯上。


為何中秋節要烤肉?

在台灣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中秋節一定會烤肉。其實呢,這並不是一個華人傳統習俗,而是來自一則廣告的影響。「一家烤肉,萬家香」,這是1980年代萬家香為了推廣烤肉醬的廣告標語。

早期台灣人在中秋節就有戶外慶節,其中包括烤肉,但不是必要。於1980年代開始,萬家香和金蘭食品為了推廣商品,通過大量的電視廣告播放下,漸漸深入民心。「一家烤肉,萬家香」中秋節烤肉也成為了節日的習俗。

這是我看了一篇興大中文學報第四十期才了解的。整篇寫得非常詳細,由陳峻誌同學所寫。但馬來西亞的中秋節就沒有烤肉的習俗啦。

中秋要烤肉,就是一種「睡眠者效應」。人們漸漸忘了信息的來源是一種廣告,只記得起好像中秋就是要烤肉,慢慢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如果我沒有告訴你,你是不是會一直這樣認為下去呢?這也可以發生在其他事情上。

當然,中秋節烤肉不是什麼壞事,如果發生在這些呢?

「最新研究:吃炸薯條比沙拉健康」
「研究表明吃黑巧克力可以治愈抑郁症」
「比喝水更有效!研究:喝「無糖汽水」減重更快」

是不是非常糟糕?


帶來什麼影響?

即使說到這裡,有一些人還是會認為虛假宣傳不會對我產生影響,因為我的立場很堅定。也許你是對的,但不妨接著看下去。

假信息、謠言因為網路的盛行,而傳播得更加迅速和廣泛。

你可能對某些觀點和信念非常堅定,例如宗教和信仰上,但你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容易受影響。讓我舉些例子:

  • 放入一點可樂可以讓菜餚提神,但注意不要放多!
  • 信義區的房子明年漲3倍,要買趁現在!
  • 吳女士正在「收受外國勢力資金」,有賣國的跡象!

這些資訊可能你一開始會覺得很荒謬、懷疑、或拒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比起記得哪裡看到的,你更會對內容有印象。

就像是資料庫裡有一個模糊的文件夾,既然它存在於資料庫裡,你的大腦自然而然地把它當成「是這麼一回事」。然而,你可能沒有注意到這個文件夾其實是沒有來源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睡眠者效應」歸「睡眠者效應」,它只是談論「信息來源」比「信息內容」更容易被遺忘而產生的效果,它並不和假消息完全綁定。

維C: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假消息呢?

關於這個為什麼要製造和宣傳假消息?其實這部分講起來會脫離「睡眠者效應」這個主題。我簡單地講一講好了。

製造宣傳假消息、謠言文、抹黑文,撇除反社會或壞人純粹做惡外,這很可能是你我大家一起助長的社會不良風氣。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誰都想要獲得流量嘛。而快速製造流量的方式即是:聳動、誇張、有趣、憤怒等。越是激起人們情緒和驅動的反應,越是帶來大量的流量。因為真實的事情往往枯燥乏味,人們聳聳肩就帶過。我做個對比好了:

事實一:我養的貓咪在床頭不停叫,吵醒了我,因為它餓了,我起床給它餵食。
聳動!:驚!我家的貓咪竟然會說話「快起來,喂我吃飯」,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事實二:今天乘搭公車上班的人很多,我有點被推擠了。
聳動!:公車上演鬧劇!人多得扭打在一起,場面混亂,網友說:公共交通真是越來越糟糕了!

事實三:Joeman 走鐘獎沒有獲獎,開玩笑道主辦方騙錢。
聳動!:九妹走鐘獎入圍七項全槓龜!淚崩痛訴:主辦單位別再騙粉絲錢!

對比下來,比起事實的標題,我們更想看和點擊聳動的標題。這就是為什麼誇大其詞、斷章取義、無中生有是新聞媒體常用的幾招。這些方式就是虛假新聞的根本來源,再極端一些就變成了造謠抹黑。

身為內容創作者,我知道標題的影響很大。有時候我們也會下比較誇張的標題,但是絕對不會為了點閱無中生有、造謠亂編。

好,我們還是回到「睡眠者效應」。更多在我以後做「假新聞主題」相關的心理學才來詳細探討吧。


你是否中了睡眠者效應?

簡單來說,「睡眠者效應」的過程分成4個階段:

  1. 信息來源的判讀
    受眾接收到信息,並知道信息來源的可信度。
  2. 牴觸反應
    由於信息來源的可信度低,受眾對信息產生懷疑,甚至可能完全忽略信息。
  3. 記憶篡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受眾逐漸忘了信息的來源,記憶中只留下信息的內容。
  4. 信息主導
    信息內容的影響開始佔主導,受眾的接受度增加。

然而,「睡眠者效應」是否存在也還存在著爭議。我們是否中了「睡眠者效應」?有學者認為要滿足以下4個條件才會發生:

  • 信息具有說服力
    信息本身必須有足夠的說服力,你認為值得注意和記住。例如:醫學發現!喝可樂能減肥 blablabla…… 雖然是假信息、謠言文,但是引用了看似科學的「研究數據」,讓此信息有了一定的說服力。
  • 折扣提示的強效果
    「質疑信息來源的想法」必須足夠強,也就是你必須對信息產生懷疑或否定。例如:這是來自CCC 報導,這個網站時常報導不實新聞,因此認為此信息是誇大虛假的報導。
  • 足夠的時間延遲
    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間隔,讓你逐漸忘記質疑想法的影響。例如:過了2個月後,你已經忘記了是CCC 的報導,但可樂減肥法仍然留在你的記憶裡。
  • 信息延遲後依然存在影響力
    信息內容本身要令人印象深刻或有足夠的影響力,即使過一段時間後還是能影響你。例如:人們對減肥的渴望一直存在,這個可樂減肥法非常具有吸引力,即使過了一段時間後還是能影響人們的思維。

如果你發現某件事完全符合以上4點,表示某件事很可能出現了「睡眠者效應」,你被催眠了。


結語

那生活中處處都是這些聳動、激起人們慾望的謠言和假新聞,那「睡眠者效應」就是個必然嗎?

以下分享我認為能避開的3個方法:

1. 提高信息素養

首先就是不要看到什麼信息都照單全收。獨立與批判性思考的習慣能夠讓我們更容易迅速發覺事情有貓膩的情況。即使是你長年相信的網站,都有可能資訊出錯的時候,因為它還是人做的。多善用人類強大的思考能力。

2. 注意信息來源

當你發現腦袋裡出現一個模糊的信息,而且你完全不知道這個信息是從哪來的,那你就要注意此信息的可靠性了。如果有時間就進行查證,回想信息的來源是什麼。

3. 強大的信念

要不被「睡眠者效應」影響,就要有強大的信念。就比如一些人的宗教信仰和人生理念很堅定,不會容易被謠言迷惑。這是基於人的價值觀和身份認同。

那怎麼知道堅持的信念是否正確?每個人的答案也許不同。而我認為就是:凡事求真實、有道德,與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那最後問問大家,如果你聽到「所有手機明年漲價3倍」,你會?

A)趁還沒漲價,現在買!
B)先查一下信息來源
C)不理,我沒打算換手機
D)其他,在下面留言

沒意外的話,下集我們就來聊聊「假新聞的心理學」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