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她能嚐到你可能嘗不到的味道。同一樣食物,你會覺得「還好吧」,她卻會覺得「太甜了」。有人可能覺得「青菜好吃啊,這有什麼問題啊」,而她卻可能會覺得「超級!無敵!非常!討厭!」
在吃的問題上,有人喜歡吃這個,有人不喜歡吃這個,有人愛吃這樣,也有人討厭吃這樣等等。這在人群中是很常見的情況。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在這群人裡卻可以劃分為三類人,也就是超級味覺、一般味覺和遲鈍味覺(低敏銳)。這三種類型很可能解釋你為什麼會討厭某些食物哦。那麼你是哪類型呢?它們又是什麼樣的?有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什麼是超級味覺者
目前估計,世界上大約有10-25% 的人是屬於擁有「超級味覺」Supertaster的人。當中女性會比男性來得多,而亞洲、非洲和南美人擁有「超級味覺」的比例也比較高。他們對食物的酸、甜、苦、鹹甚至是油味,都會比一般人來得格外敏感。別人吃不出的味道,他卻能吃得出。

而相反的,同樣也有10-25% 的人是「遲鈍味覺者」non-taster。意思就是說,他們比「超級味覺者」和一般人的味覺比起來,比較無感。也可以理解是「味盲」吧。但我指的「味盲」不是完全沒有味覺哦,而是味覺敏感度比較低的人。
而剩下的50%就是介於「超級味覺者」和「遲鈍味覺者」的中間,也就是一般的味覺啦。
舉個例子說,叫這三種人都吃同樣一樣食物,比方說巧克力好了。
「普通味覺者」覺得甜是會甜啦,但還是可以接受的甜度範圍,他不會覺得「甜得難以入口」。
而「超級味覺者」會覺得非常非常的甜,是一般人嚐到甜味的2到3倍。如果同時本身接受「甜度」不高的話,那他就會完全吃不了這個巧克力了。
另外,「遲鈍味覺者」呢,會覺得「嗯,有甜味…」,僅此而已。對味覺不會有太多的想法,就算換個苦的…酸的食物,雖然能嚐到味道,但由於刺激不大,所以感受也不會像「普通味覺者」或「超級味覺者」反應那麼大。

相反的「超級味覺者」對苦味、酸味的反應就非常明顯了。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這麼挑的原因,尤其是青菜。因為青菜在咀嚼或烹煮的時候,會自然產生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但是大家不要誤會,這葡萄糖苷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甜味,它可是苦的哦,在一般十字花科蔬菜含量都特別高。所以這苦味對「超級味覺者」來說,要比「非超級味覺者」強上60%。所以你身邊討厭吃青菜的朋友,有可能是「超級味覺者」喔,但我這裡只是說有可能而已哦,因為也不排除有吃苦能力較差或本身就討厭青菜氣味的人啦。
維C:那怎麼才能分辨是不是「超級味覺者」啊?
這個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測試,我之後會講到。
研究
「超級味覺者」Supertaster這詞最早是由美國研究味覺和嗅覺的專家琳達·巴托舒克(Linda Bartoshuk)提出的。她發現人舌頭上有很多叫做蕈狀乳突(fungiform papillae)的結構不同,因此開展了相關的研究。

她找來了一群舌頭上較多蕈狀乳突的人和另一組蕈狀乳突較少的人,讓受試者們帶上耳機,然後給他們一杯飲料,要他們根據飲料的甜度來調整音量。結果發現舌頭上蕈狀乳突較多的人會把音量調高至90分貝,而舌頭上蕈狀乳突較少的人則會調到80分貝,分別相差了10分貝。
分貝簡單的就是說,每增加6分貝相當於增加了一倍的音量。所以如果是增加10分貝,那就相當於增加了接近2倍的音量。同時也表示這兩組人味道的感知上大約相差了2倍之差。當然也不只是單單這個實驗,也有其他相關研究。
自我測試的方法
首先需要用到的東西有一張乾淨的紙,打孔機,剪刀,棉花棒,食用藍色素。首先,在紙上打個洞,然後把它剪出來。用棉花棒沾上一些食用藍色素,塗抹在舌頭的前端。接著用紙巾把它擦乾,把剪下來的紙張放在塗上藍色的位置,在這6毫米的圈裡計算乳突的數量。如果擁有超過30個,那你很可能就是「超級味覺者」supertaster。如果是15-30個,那就是「普通味覺者」。少於15個則是「遲鈍味覺者」non-taster。

然而這個計算也並不是100%決定你是哪個類型啦,因為除了乳突的數量,我們還有考慮它們的敏感性。所以要較準確的測試,可以使用一種比較標準的測試特殊試紙,叫丙硫氧嘧啶(PROP)。把它輕輕含在嘴裡,如果是「遲鈍味覺者」則不會有什麼感覺。「普通味覺者」會感到說不上的怪味,而「超級味覺者」則會覺得非常非常的苦。這個特殊試紙市面上應該可以找到,這方面大家就自己上網搜索啦。當然最可靠的結果還是找專業醫師檢測一下好啦。
舌頭味覺圖
講到味覺順便說一說,這個大家小時候都學過的舌頭「味覺圖」。在小學,老師在講解味覺的時候都會教舌尖部分掌管甜味,舌根掌管苦味,前端兩側是鹹味,後端兩側則是酸味。其實這張圖完全是錯的哦。

這圖中涉及的理論最早是由一位心理學教授埃德溫·G·波林(Edwin.G.Boring)在他的論文中提出的,而他那篇論文是引用和翻譯了一篇1901年的德語研究報告結果。當時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分別在舌頭的各個部位滴下酸、甜、苦、鹹的味道,然後根據每個部位的味覺的敏感度來觀察。結果,酸、甜、苦、鹹確實在某部位會比較敏感,但這差別卻非常的微小,也就是說每個部位都能其實都能感知酸、甜、苦、鹹,只是在某些部位會比其他來的敏感一點點而已。但後來不知道寫教科書的人錯誤理解還是什麼的,把這些敏感差別忽略了,並直接解釋成舌尖就是甜味,舌根對應苦味,兩側則前後則是鹹和酸。
之後直到1974年才有人再次調查此話題並確認其實舌頭每個部位都能感知所有其他味道。這個以常識都能知道吧,但不知為什麼到我小學的時候還是學著這個味覺圖,居然沒有更正這個錯誤。
所以當時我還特地把苦的食物放在舌尖上,還以為因此會嚐到甜味,但結果卻…..還是一樣苦。雖然我不知道現在學校還是不是這樣教啦,但給那些和我一樣學過這張圖的人了解一下咯。
超級味覺者的利弊
「超級味覺者」不只是比一般人對甜、酸、苦、咸有較強烈的感覺,同樣其他在舌頭上的味覺和感受也都會有差別。例如碳酸飲料的氣泡、辣椒有更強烈的刺激、茶的苦澀味或是牛奶中的奶油感,可以分辨出牛奶中脂肪的微小差別。

順帶一提,茶的苦澀味不是味覺而是「觸覺」哦。你有沒有發現茶在舌頭上有種粗糙粗糙的感覺呢?而辣椒的辛辣味也被稱作「熱覺」,因為辣椒會與舌頭上的溫度受體產生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種熱辣感的原因。
當然,說回來「超級味覺者」也是有好處和壞處的。
好處,除了比一般人味覺要好呢:
- 可以有利成為美食家、品酒師和廚師等職位。
- 他們也不容易發胖,因為容易檢測到肥膩的食物,所以通常對油膩的食物都不會碰。同樣讓人發胖的高糖食物也很容易就喊「咔」。
- 啤酒等酒精類飲料和煙草類都對他們來說太苦了,所以吸煙或喝酒的習慣就會比較少。
壞處,很顯然就是變得非常偏食:
- 尤其是蔬菜類的食物,前面有提到蔬菜含有天然苦澀味嘛,這就是令他們討厭蔬菜的很大原因。
- 雖然他們避開肥胖食物,但大多的「超級味覺者」也會以鹽的鹹味來蓋過食物中的苦味,變成攝取過多的鈉,導致水腫。同時長期攝取高鹽分的食物也可能引起心髒病和高血壓的問題。
- 大家都知道蔬菜對健康很重要吧,食物中講究飲食均衡,並且蔬菜裡也有一些營養是肉裡沒有的,所以不吃蔬菜的他們這方面來說就欠缺一些啦。
無論如何,你是超級味覺者還是非超級味覺者,多吃蔬菜還是比較好的。
如何幫助「超級味覺者」多吃蔬菜
如果我們不是「超級味覺者」,確實是沒辦法體會他們嚐到食物的感受的,所以不要強迫他們去吃某些他們不想吃的食物,而是讓他們慢慢培養並適應該味道。就比如說蔬菜,可以用一些方法去習慣它,在烹煮蔬菜的時候可以不要煮太長時間,這樣可以減少自然產生的硫代葡萄糖苷,也就不會那麼苦。燙青菜的時候可以使用大的燉鍋,水煮沸後才把青菜放下去燙。又或是可以吃其他比較不苦的蔬菜,比如豆類、胡蘿蔔、玉米、生菜等類別,這樣較容易入口,苦味也不會那麼強烈,同時也能增進健康。
這個主題其實是一位觀眾同時也是「超級味覺者」私信我想讓我講講並分享給大家知道的,那最後我也希望這個影片能幫助到他和一些其他挑食的朋友咯。最後問問大家,那你是哪類人呢?在下面留言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