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密集恐懼症?蘋果恐懼症?小丑恐懼症?了解「恐懼症」

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有些人害怕被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有些人怕密集的東西,有些人怕高,也有些人對黑暗感到恐懼,還有人對蘋果感到恐懼。對,就是對普通蘋果感到恐懼。

不管你是恐懼哪個,都可能是正常的,當然除了蘋果外。因為恐懼算是對人類的一種保護機制,因為害怕才會讓我們發現危險的信號,使我們能夠避免它們。但是如果是「過度」的恐懼,那就不正常了。今天就來聊聊「恐懼症」,它們有哪些種類,為什麼我們會恐懼等等。

快速目錄

什麼是恐懼症?

恐懼症,英文叫Phobia,它的特徵是發病者會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持續的害怕與恐懼。

當恐懼發生時,在身體上可能會出現冒汗、顫抖、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想嘔或頭暈眼花等等反應。如果強烈的話,甚至可能出現思維不清晰,會感到周圍的東西都好不真實,有種抽離或虛幻的感覺,整個人感到失去控制一樣。

而這種恐懼是無法控制的。也就是說,當患者碰到他的「恐懼事物」時,恐懼症就會立即發作。同時他們恐懼與害怕的情緒反應都是大於實際威脅情況的。

例如,某個人恐懼針管類的東西。一般人可能會擔心扎針會痛,所以在扎針前會有些許的焦慮害怕,但對於有「針管恐懼症」的人來說,他們不管有沒有被扎到,只要看到針管,就可以使他們害怕得顫抖,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

所以「恐懼症」患者會對他的恐懼事物或情境表現極力的迴避。但這些恐懼與迴避狀態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需要持續超過六個月以上才算是符合「恐懼症」的標準。


恐懼症的分類

「恐懼症」一般來說分成3大類,也就是廣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和特定恐懼症這3個。

維C:欸?不是還有密集恐懼症,什麼蘋果恐懼症的嗎?

對,那些都歸類在「特定恐懼症」裡面,這也是今天要講的主題。

廣場恐懼症

首先,廣場恐懼症。有一類人害怕一些人多的空間,因為他們會認為這些空間環境是不安全的,並且如果身在其中就難以逃離,所以對其產生焦慮的情況。

這些空間包括公開場所、公共運輸、商場,又或是僅僅只是在自家外,在這些空間中他們可能會出現恐慌發作。

社交恐懼症

這類人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目光,時時刻刻想著別人怎麼評價和判斷自己,所以在人與人的社交中會感到極度的焦慮狀態。這個「社交恐懼症」我在之前提過很多次了,也有詳細的解說,沒看過的可以看看咯。

由於「廣場恐懼症」和「社交恐懼症」都有自己的診斷標準和詳細解釋,而今天主要說的是密集恐懼症等「特定恐懼症」之類的。所以關於「廣場恐懼症」會另外講講。

特定恐懼症

特定恐懼症是指當患者接觸到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場景時,他們會立即感到特有的恐懼。這些恐懼被分為5類:

  • 動物類,比如害怕蜘蛛、狗、蛇、雞、青蛙等等
  • 自然環境類,例如打雷、深海、水、高處等等
  • 血和注射類,比如害怕看手術相關節目、怕血、怕牙醫、注射等
  • 情境類,如飛機、電梯、開車、封閉空間等等
  • 其他類,小丑、密集物、嘔吐物、氣球等等。

維C:那為什麼「廣場恐懼症」不屬於特定恐懼症啊?

是因為特定恐懼症就如其名是指恐懼特定的事物或情境。而「廣場恐懼症」並不是單純指恐懼廣場,而且「廣場恐懼症」與「社交恐懼症」的恐懼也不是單一特定恐懼狀況,也包括害怕是否可以逃離,得到幫助等。


特定恐懼症的種類

特定恐懼症的恐懼事物或情境,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多,我這裡也沒辦法一一講完。我就挑選一些比較特別和常見的來講講吧。

密集恐懼症 (Trypophobia)

密集圖例子(膽小勿點開看喔)

也就是看見一些密集排列的小孔洞,例如:咖啡泡、海綿、蜜蜂窩、蓮蓬等等時,會感到恐懼、噁心、頭暈、反胃、起雞皮疙瘩等,強烈程度根據發病者對其恐懼的嚴重性。這也是很多人會感到的恐懼,是因為和人類的生存意識有關。

這些密集的東西就和寄生蟲孵化、腐爛的東西、長濃等細菌疾病類似。我們會對其反感,是因為身體提醒我們不要靠近這些東西,以免感染疾病。所以當看到密集程度足以相似的物體,就會引發噁心、難受恐懼等反應。

小丑恐懼症 (Coulrophobia)

有些人會對小丑感到恐懼,這也是大多數人會有的。人們之所以會恐懼小丑,這和一些心理學有關。首先,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過,當一個東西處在同時熟悉又同時陌生的狀態時,人們會對其怪異感感到警戒和恐懼。這也延伸出了一個理論叫「恐怖谷理論」。

這是一個人類對非人類物體的情感曲線,當一個機器人做的越來越像真人時,人們對他的好感度也會越來越高,但當它開始接近真人時,這個好感度會突然降到谷底,成為反感。而如果完全接近真人時,又會回到很高的好感度。

這是因為一開始,人類對同類的東西會有好感。例如哆啦A夢這類擬人的角色,看起來有手有腳會說話,還蠻親切討喜的嘛。但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像真人時,我們就會開始注意到不像人類的地方,慢慢意識到其實它並不是我們的同類,立即產生警戒不安的心裡。許多恐怖電影都會利用這點來塑造恐怖的角色,所以小丑也一樣,外型各方面都和人類非常相似,但同時又不像人類,所以剛好落在恐怖谷點。

另外是「混亂的辨別信號」。如果有人微笑,你會認為他高興,有人皺眉頭扁嘴,你就知道他是難過了。我們通常能從表情來預判他人的情緒,但小丑並不是這樣。他臉上雖然畫上了大大的笑容,但其實他並沒有表現真正的快樂,甚至還露出可怕的表情。這時大腦一貫的信號模式被打亂,無法預測的嚇人表情,就讓人感到恐懼不安。

蘋果恐懼症 (Malusdomesticaphobia)

蘋果在我們生活處處可見,但有一類人居然看到蘋果後會出現心悸、呼吸困難,甚至昏倒等症狀。在台灣就有個案例,從事服務業的黃小姐,一次跟旅行團一起到日本旅遊,出發前她就已經告訴旅行社她有蘋果恐懼症,看到別人吃蘋果會昏倒,所以拜託團員不要在她面前吃蘋果。

當旅行結束準備回台時,同團裡有個孩童肚子餓,領隊忘了黃小姐的話,便拿出一顆蘋果遞給了孩子的媽媽。才剛咬一口,見狀的黃小姐當場頭暈喘不過氣來,立刻躲在大廳柱子旁,服用隨身攜帶的藥物,症狀才得以慢慢緩解。

黃小姐表示,父母不喜歡吃蘋果,家裡也沒有看過蘋果。第一次摸到是在幼兒園時,老師發放紅蘋果給小朋友,竟然全身起雞皮疙瘩、心悸,最後還被老師送到醫護室。她說「我不知道為何自己對紅蘋果如此恐懼,我也想知道答案!」

如果你網上搜索,的確世界上還有其他「蘋果恐懼症」患者。至於原因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但也許和小時候成長學習有關,或是以前和蘋果有過不堪的回憶經驗,都可以導致恐懼蘋果的可能。

當然除了蘋果以外,還有許多非常難以置信的恐懼,如鈕扣恐懼 (Koumpounophobia)、鬍鬚恐懼 (Pogonophobia)、雲朵恐懼 (Nephophobia)等等。由於太多我就不一一說明了,大家自己google一下吧。


統計

根據統計,特定恐懼症每年在西方國家大約有6-8%的人口被影響,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則每年約有2-4%的人口受到特定恐懼症的影響。而這個症狀通常在女性較多,女性患者的數量超過男性的一倍。男性通常在14歲出現,而女性通常在10歲就出現此症狀。

當然,特定恐懼症的流行率和害怕事物也因為文化和種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原因

特定恐懼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目前發現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創傷事件後陷入的後遺症和學習反應。舉個例子,一個人曾經被狗咬了一口,之後很可能出現狗恐懼症,又或是曾經不幸搭電梯發生事故,獨自一人被關在電梯裡數小時,引發電梯恐懼症。

而學習反應呢,就是很可能小時候看到別人遭受事故或害怕什麼,自己也變得怕什麼。例如從小看見媽媽對牙醫非常的恐懼,自己也會產生牙醫恐懼症。


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特定恐懼症的診斷標準有7項:

  1. 有對某個特定事物或情境產生過度的恐懼或焦慮。
  2. 碰到特定恐懼的事物或情境時會立即激發恐懼或焦慮。
  3. 當碰到特定恐懼的事物或情境時,會主動迴避或是強忍害怕焦慮感。
  4. 對特定事物的害怕或焦慮是與實際威脅不成正比的。
  5. 這種恐懼、焦慮或迴避狀態是固定的,並至少持續6個月或以上。
  6. 這種恐懼、焦慮或迴避會影響學習、工作或個人生活。
  7. 這種症狀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來更好解釋,例如強迫症、社交恐懼症、PTSD等。

必須符合以上7項才算是「特定恐懼症」,如果少了一樣都不算。例如第四點,恐懼反應與真正危險是不成比例的。比如我們都可能會害怕蛇,但不足以讓我們出現嚴重的身體反應。但有「蛇恐懼症」的人只要看到蛇,就會無法的控制自己,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會有暈眩等生理狀態。

當然,真正的診斷還是要由專業人士為準確。


治療

因為恐懼症是屬於焦慮症的其中一種類型,所以治療方面也很相似,就是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是用一些抗憂鬱和抗焦慮藥物,去平靜大腦中過度活躍的部分,控制他們不容易有過度的激發。

認知行為治療探討患者過度的擔心是否是合理的,讓他們了解焦慮的來源。然而也有在專業的指導下使用曝露療法,讓患者曝露在該恐懼中,從低階段緩慢忍受進行,達到脫敏方法。

此文章僅供參考,請勿自行診斷。如有相關疑慮,請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和建議。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