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戀愛是哪種模式?什麼是依附理論?

在戀愛中,有人常常懷疑另一半不夠愛自己,有人想要無時無刻黏著對方,也有人完全不需要依賴對方,甚至還有人不希望和對方太過親密。那你會是哪種人呢?

如果你的戀愛行為和以上提到的相似,那可能要注意了,也許你在一段關係中,屬於「不安全型」的類型。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依附理論中的4種模式,順便也給大家了解一下什麼是依附理論和其相關的問題。

快速目錄

詳細探討依附理論

在探索愛情關係中,有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理論叫依附理論。所謂「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描述的是嬰兒與照顧者的某種「依附關係」,而這種「依附關係」的好與壞,將會形成他們長大後對社會和人際關係等的行為及思考模式。

當寶寶一出生後,起初,只要照顧者給予合理的照顧,不管是誰,給他餵奶、換尿片都沒有問題。然而,當寶寶長到7個月大時,他就會對身邊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有著一種強烈的「依附行為」。比如父母離開時會哭泣,當受傷或生氣時會黏著母親。而這時母親或照顧者給予的反應就至關重要,孩子也很可能因此而發展成「安全型依附」或「不安全型依附」。

要了解什麼是「安全」、「不安全型依附」,我們可以從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中了解。

在測驗中,1歲左右大的寶寶及其母親被帶到一個不熟悉的房裡,房裡擺放了一些玩具。接下來會進行8個階段的測驗,並觀察寶寶的反應。

首先,會讓寶寶和母親待在房裡一段時間。第2階段,安排一位陌生人進入房間。第3階段,母親離開房間,讓寶寶一人和陌生人待在房裡(分離)。第4階段,母親再次回到房裡(重聚)。第5階段,陌生人離開房間。第6階段,母親也離開房間,讓寶寶單獨待著。第7階段,陌生人回到房間裡。第8階段,母親再次回來,陌生人離開房間。

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依附理論

根據觀察結果,瑪麗發現了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分別是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 ambivalent attachment)和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1.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在實驗中,安全型依附類型的寶寶當母親在場時,寶寶不會總是黏在媽媽身邊,而是將媽媽作為自己的「安全基地」。在與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下,偶爾的靠近和眼神注視足以讓他們感到安心的探索周圍的環境。

然而當媽媽離開後,寶寶會表現不安和哭泣,當媽媽再次回到房間裡,寶寶會立即主動迎接,依附媽媽,原本沮喪情緒也被媽媽所安撫。關於陌生人,母親在場時,寶寶表現開朗、願意與陌生人接觸,當母親離開,比起與陌生人單獨一起,他們更願意與母親互動。

在研究中,有大約70%的寶寶為「安全型依附」。

2. 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 ambivalent attachment)

當母親在場時,寶寶表現比較警惕,不會過多的探索。

當母親離開後,寶寶會表現強烈的不安和痛苦。然而當母親回來後,寶寶對媽媽的態度又是矛盾的,即尋求媽媽的接觸,又抵抗媽媽的安撫。即使在媽媽的安慰下,寶寶的情緒也不能立即安定下來,甚至做出推開、攻擊媽媽的行為,像是責備媽媽離開一樣。而對陌生人的表現更是迴避和恐懼。

在研究中,有大約15%的寶寶為「焦慮矛盾型依附」。

3. 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當母親在場時,寶寶並不會以媽媽為安全基地,可以獨自玩樂。

然而母親離開房間後,依然不會有任何痛苦的跡象,即使獨自和陌生人在一起也沒什麼事。然後母親再次回來後,寶寶也表現無視和不關心。如果寶寶出現焦慮時,陌生人和母親都同等可以安撫他們。

在研究中,大約有15%的寶寶為「迴避型依附」。

4. 混亂型依附(Disoriented Attachment)

接下來,瑪麗的同事研究發現,還有一種沒有特定模式的嬰兒,他們沒有特定的反應模式,也沒有一致的符合類型,因此把他們分類為第四種,混亂型依附(Disoriented Attachment)。

而4種依附模式中,除了安全型依附,其他3種都屬於不安全型依附,也就是安全感缺乏的類型。當嬰兒長大成人後,由小孩時期與媽媽的依附類型就發展出在愛情中相應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成人愛情中的依附

把「依附理論」拓展到男女愛情世界中,是由兩位心理學家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研究的結果,然後再根據凱莉·布倫南(Kelly Brennan)等人的研究發現。

「依附理論」最終分成4個向度,從低焦慮到嚴重焦慮向度,從低迴避到嚴重迴避向度。根據這4個向度,同時也產生了4種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疏離迴避型依戀和恐懼迴避型依戀。

1. 安全型依戀 (secure attachment)

依附理論
愛情
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戀是屬於低焦慮、低迴避的類型,也是最理想的依戀模式。接下來我會用一些例子來描述。

小花容易與人親近,並總是放心地依賴他人,也可以讓別人依賴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有較高的安全感。有一天,小花和小明交往了。小花對小明是信任的,對於親密行為小花不會感到排斥。當小明因親人過世感到痛苦時,小花會陪在他身邊給予支持。當小花自己遇到困難時,也會尋求小明的安慰。兩人雖然相依相偎,但同時又保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總結來說,安全型依戀的人,低焦慮、低迴避,容易親近、不擔心被拋棄,對他人信任、適度依賴和留有獨立空間。心理上,對他人和自己都有正向的期待,屬於安全型依戀。

2. 焦慮型依戀 (anxious preoccupied attachment)

依附理論
愛情
焦慮型依附

焦慮型依戀是屬於高焦慮、低迴避的類型。同樣會以例子描述。

小薰極度渴望與他人親近和被愛,但又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他人會因此而離自己而去,因此在一段關係中,有較低的安全感。有一天,小薰和俊浩交往了。熱戀中的小薰每天都和俊浩黏在一起,就算不見面也會打電話和視訊聯繫。

一段時間後,小薰經常感到焦慮,她常常擔心俊浩會離她而去。每次訊息沒有得到回應時,小薰會想「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他外面有別的女人了」。有時焦慮得瘋狂打十幾通電話給對方,需要對方通過表達愛意來確定對方是愛自己的。 經常抱怨、情緒化,一點小事就鬧的滿城風雨,也是小薰常用來索求對方愛的方式。在心理上,小薰認為俊浩是好的,只是對這段關係不自信與自卑,所以總是出現焦慮和相應的激烈反應。

總結來說,焦慮型依戀的人,高焦慮、低迴避,極度渴望親密關係,擔心被拋棄,極度依賴對方,需要對方示愛確保自己被愛。心理上,對他人有正向的期待,但對自己卻有負面的看法,屬於不安全依戀。

3. 疏離迴避型依戀 (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依附理論
愛情
疏離迴避型依戀

疏離迴避型依戀是屬於低焦慮、高迴避的類型。

豪豪會對親密關係感到排斥,同時也難以信任與依賴他人。在一段關係中,有較低的安全感。儘管豪豪心中想要愛情,但豪豪對愛情是悲觀的,當有人想對他敞開心扉時,他會感到緊張也很不舒服,因為豪豪認為比起相信別人,不如靠自己來的實際,因此傾向選擇獨立和自力更生。

有一天,豪豪和小麗交往了。儘管豪豪喜歡小麗,但經常壓抑自己的情感,讓自己不要和對方靠得太近。豪豪經常也會對小麗較冷漠和迴避。豪豪不喜歡依賴小麗,也不想讓小麗依賴,因為他害怕真的親密、依賴後自己不能應付而受到傷害,寧願迴避來保護自己。甚至小麗忍受不了提出分手,豪豪也很輕易地說好答應。

總結來說,疏離迴避型依戀的人,低焦慮、高迴避,不喜歡親密關係,不擔心被拋棄,對他人不信任、不依賴和不想被依賴。心理上,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但對他人卻有負面的看法,屬於不安全依戀。

4. 恐懼迴避型依戀 (fearful avoidant attachment)

依附理論
愛情
恐懼迴避型依戀

恐懼迴避型依戀是屬於高焦慮、高迴避的類型,是焦慮型和疏離迴避型的綜合體。

阿德對親密關係是矛盾的,即想要與對方親密,但卻又害怕被對方傷害。當阿德被拒絕時,會緊抓著對方,對方太過親密時,他又會感到困惑。阿德經常對自己的這種反應不知所措,也常常被情緒淹沒。阿德並沒有特定的行為或反應模式,而是根據環境和情況,出現焦慮的特性或迴避的特性。

恐懼迴避型依戀總結來說:高焦慮、高迴避,想要親密關係,又害怕受傷,沒有固定模式,時而逼近、時而逃避。心理上,不管對他人或自己都有負面的看法,屬於不安全依戀。


額外補充

1. 依附類型不是心理疾病

不管是焦慮型、迴避型、恐懼型依戀,都不是心理疾病,這只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不安全依戀模式。

2. 依附類型傾向說

儘管依附理論被分為4種模式,但「依附」並非絕對以「類型」區分,而是「傾向性」的區分方式。每個人的焦慮程度和迴避程度都不同。例如,「焦慮型依戀」雖是高焦慮、低迴避,但兩個焦慮型依戀的人,可能個別有著不同的焦慮程度和迴避程度。

3. 為何會發展出不安全依附

依附關係一般上與小時的經歷有關。在兒時,焦慮型依附的孩子,當面對照顧者忽視或不理睬時,會透過放聲大哭、呼喊等方式。而在他們認知中,每次的這種呼叫都可以換來照顧者的回應。當長大進入戀愛關係時,他們認為必須也使用這類激烈的方式,像是連續發十幾封短信、瘋狂打電話確認,無時無刻要求對方表示愛自己等,因為他們深怕一不小心像童年時期一樣被對方拋棄。

而迴避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怎麼哭、怎麼鬧,照顧者都不給予回應,因此長大成人後,就漸漸將自己感覺關起來,認為別人是不能依靠的,唯有靠自己才是對的,形成虛假獨立與迴避的模式。

4. 依附類型不是永久不變

雖說小時候和媽媽的依附關係更容易帶到成人中,但在成長過程中,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環境(貧窮、疾病)或性格的影響,而導致成為不安全依戀。不過不是說你一旦是焦慮型依附,那你一輩子都是焦慮型依附。而依附理論也不是單純地把愛情分類。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社會與愛情中不斷地成長,每個人的焦慮與迴避特性都可能向安全型靠攏。總有一天也能從「不安全型」變「安全型」。反過來說,「安全型」也有可能某天遇到什麼挫折,焦慮與迴避特性提高而變成「不安全型」。

5. 依附類型不完全解釋愛情

儘管通過「依附類型」能大概了解一個人的愛情觀,但人類的情感是複雜的。在不同情況下,都可能出現不同的狀況。所以依附類型不等於愛情。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相關閱讀  墜入愛河需要多久?心理學家:36道問題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