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人,你很難搞懂他們。有時突然情緒憂鬱低落,明明在她身邊,卻說感到空虛。有些時候,整個人精神極佳,和正常人無差別。但不時,又會以自殘或自殺來威脅他人。
今天終於要講大家從很久就在敲碗的主題了——「邊緣型人格」。我知道有些朋友會以為「邊緣型人格」就是「邊緣人」吧。而有些朋友知道兩者是不同的,但又不了解到底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兩個都是「邊緣」,卻是不同的意思呢?那這次就來詳細的聊一聊這個常見卻又被誤會的「邊緣型人格」吧。
「邊緣型人格」不是「邊緣人」
首先,如標題所說的,別誤會了。邊緣型人格並不是大家熟知的「邊緣人」。大家都知道「邊緣人」是什麼意思吧,也是網絡用詞,就是在人際關係中經常處於邊緣地帶的人,簡單來說就是朋友少或沒朋友的人啦。
而「邊緣型人格」完全和「沒朋友」是兩回事。他是指一種不能調節掌握自身情緒,並做出各種極端對立的行為和情感的人格障礙。
他之所以會被稱作「邊緣」,是因為這類人的症狀非常特殊。他們會有強烈的憂鬱情緒,但又不完全符合「憂鬱症」的標準。你說他有「焦慮症」「恐懼症」,他又有非常開朗的正常狀態。你說他是不是「精神分裂」「思覺失調症」,可他又有和一般人一樣健康的部分。
他們就像是介於健康、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和精神官能症(焦慮症、恐懼症等)這四者之間的邊緣。不在症狀中,但卻和他們沾上邊,故稱為「邊緣型人格」。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英文叫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他屬於人格障礙三大類中的B型人格,主要特徵分為四個「不穩定」:不穩定思維、不穩定情緒、不穩定行為、不穩定人際關係。
不穩定思維

首先,不穩定思維。邊緣型人格患者有著強烈的自我認同障礙,也就是他們對自己的形象或感覺比較混亂,不能一致。例如,她是一個漂亮的女子,儘管已經大家都公認她是個美女,但依然不能堅定自己的長相,當有一天看到一個比自己更好看的女子時,就會認為「我原來很醜」。
又或是會想「我是個好人」,但轉念又想「不對,我這麼情緒化、愛生氣,我其實是個壞人」。有時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而在人際關係中,往往是非黑即白的極端思考模式。他們會過於高看和理想化一些人,另一方面又會貶低和異常對其厭惡。而且可以對同一個人來回交替擺盪。這個情況時常會在治療師或關係密切的人上發現。在尋求幫助中,認為「他」是他們最好的依靠,有時當這依靠無法滿足要求時,又會把「他」貶得一文不值。
同時,對被拋棄、分離有著強烈恐懼。就算實際沒有「被拋棄」,但還是會不時幻想自己「被拋棄」的心理,進而出現「不穩定情緒」,絕望、恐懼和不恰當的憤怒等等。
不穩定情緒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情感敏感度比一般人高很多,而且沒辦法自我調節。也就是容易被一小點點的小事給波動。
好,高敏感族群和邊緣型人格確實都是高敏感度的人,但一個是「能深度處理刺激」和「同理心感受強」,另一個則是無法調節任何事情的敏感度。

根據研究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家瑪莎.林內涵博士的描述,「邊緣向人格」就像全身燒傷的病人一樣,表皮已經沒了,剩下極度敏感的肌肉,一旦有小小的觸碰,都會讓他們跳的非常高,非常強烈的反應。例如小孩不聽話不按時間吃飯,就會極度生氣,不必要的破口大罵到發抖。
或是被別人無意的看了一眼,會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他要看我一眼。他們的情緒極度不穩定,可以因為一些事情極度的興奮,也可以因為一些事情而感到無比的憤怒、焦慮、憂鬱等。而一般持續幾小時後,又會從「煩躁狀態」變回「正常狀態」。一天內可能會發生多次,而且情緒的轉變非常迅速,令人難以捉摸。有點類似躁鬱症的症狀。
不穩定行為
接下來,不穩定行為。一般情緒上來時,人們都會想做出某些行為去發洩情緒。例如,傷心的時候想哭泣,想要得到別人的安慰;焦慮的時候,想要逃避、想讓自己消失;生氣的時候,想摔東西、發脾氣,做出各種發洩行為等等。一般人情緒上來了,會盡量保持理智,不隨著情緒做出太超過的事情,就像內在還存有一道道關閉的「衝動之門」,不讓整個人被情緒淹沒。
但邊緣型人格患者,他們的那些門不見了、關不上了。情緒一旦觸發,已經沒有能阻止不斷湧上的情緒了,就這樣很快整個人就被情緒給淹沒,口無遮攔、攻擊、自殘、濫用藥物等,做出各種衝動的行為。
等情緒退潮後,明知剛才做的事是不對的,但是卻無法控制而感到自責。而有些人過度自責,導致自殘和自殺舉動的傾向。因此,邊緣型人格患者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出50倍來。

不穩定人際關係
由於以上三個症狀就產生了不穩定人際關係。前面也說了,擺盪的非黑即白的看法,突然覺得你是「好人」,突然又覺得你是「壞人」,就讓人很難維持良好關係。
由於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為了不讓他人「拋棄」「離開」自己,有可能會用自殘或自殺的方式威脅對方不要離開自己,導致他人對這些行為感到不解和反感。

除了這四個方面外,邊緣型人格患者比較容易分辨的特徵是,不時會有強烈的空虛感和孤獨感。突然間覺得自己掉入了一個巨大的黑洞,身邊一個人也沒有。
同時,當情緒失控時,可能會用自殘的方式發洩,為了以肉體上的疼痛減輕心理上的痛苦。等清醒過來後,又會心痛的撫摸著傷口,「真的好痛啊!」
統計
世界上大約有1-3%的人口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由於他們也時常與其他疾病一起合併,尤其是憂鬱症,所以常常被誤會和忽略。而在精神疾病門診中,也高達20%。當中較常在女性中發現,男女比例大約是一比三。
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診斷邊緣型人格有九項症狀:
- 非常害怕被拋棄,極力做出強烈行為來避免真正或自己想像出來的遺棄情況。
- 非常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非黑即白,對他人極端理想化或極端貶低之間來回交替的想法。
- 自我認同障礙,明顯而持續不穩定的自我想像或自我感覺。
- 至少有2個方面的潛在的自我傷害的衝動性,例如瘋狂購物、不安全性行為、濫用藥物、魯莽駕駛、暴食等。
- 反復發生自殘或自殺行為,或用自殘或自殺威脅他人。
- 情緒失控時,會憂鬱、焦慮、煩躁,通常持續數小時,很少超過幾天。
- 經常有空虛的感覺。
- 會不合時宜的憤怒或對憤怒的難以控制,如經常發脾氣、持續發怒或不斷打鬥行為。
- 出現壓力有關的妄想或嚴重的解離症,像是突然自我消失了,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等。
而當中至少要符合5項以上才算數。同樣是要從成年早期開始,和符合人格障礙標準。還是那句話,這裏只是給大家初步了解,真正診斷還是要由專業人士為準確。
成因
邊緣型人格與其他心理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不同,因為他們是一種人格特質。這些特質長期形成後會僵固不具彈性。而目前認為的成因有以下幾項:
- 幼年時期,或結婚前後,遭受家庭暴力或受到極大傷害,例如,身體虐待或性虐待。
- 童年與家人的分離或被忽視。在孩子人格形成期間,由於雙親有衝動或憂鬱情緒,導致人格缺陷。
- 曾經受過情侶、朋友背叛或戰爭刑事案的創傷事件後,所造成的難以脫逃的陰影。
結語
邊緣型人格因為擁有多項精神疾病的合併,所以是個非常複雜的人格疾患。我這裏也只是描述一些重點情況。
如果大家遇到這類人時,和憂鬱症一樣,並不是叫他們「看開點」「別想那麼多」。由於他們敏感的性情,也別和他們解釋症狀,因為非黑即白的想法只會讓他們更加反感。他們要的是同理心和靜心的聆聽者。而適當的時候要交給專業人士指導。
此文章僅供參考,請勿自行診斷。如有相關疑慮,請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和建議。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