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錯把「依賴」當成「喜歡」?明明心累卻還要愛? 什麼是「依賴型人格障礙」?

當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你是真的愛他,還是單純需要他?你是否經常忍受對方不合理的要求?一旦失去長期依賴的對象時,你是否會感到恐慌與焦慮?如果是,那你很可能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傾向。

好久沒聊「人格障礙」的主題了。以往我在做「人格障礙」的主題的時候,並沒有認為會有太多人看,只是想著儘量讓一部分想了解的人了解而已。但我回顧之前的影片的點閱率,沒想到這些人格障礙主題的影片,點閱雖然上升的不快,但它一直在持續上升。有的已經來到4、50萬點閱,甚至「反社會人格」這集已上到了百萬。這讓我有點意外。不過想想,確實隨著社會發展,情緒病已變得是現代社會人們多少有的通病。好,不管怎樣,人格障礙ABC型就剩兩個罷了,我就把它們一一補完吧。今天我們就來聊「依賴型人格障礙」。

什麼是「依賴型人格障礙」?他的診斷標準是什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今天完整的一起了解了解吧!

快速目錄

首先,大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人格障礙」和「情緒障礙」是有區別的(Personality Disorder & Mood Disorder)。所謂「情緒障礙」是指在心理上因某些原因導致個體嚴重「情緒變化」的狀態,就像是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

而「人格障礙」是指個體在思想、行為和建立關係上出現明顯「異常於社會文化期望」,並且可能造成社會或個人困擾時,那麼在精神醫學上就會被歸類為「人格障礙」。簡單來說一個是「情緒」有關,另一個是「個性」有關。

依賴型人格障礙

目前最主流的「人格障礙」有10個,同時被分為ABC型三大類。A型是屬於「偏奇怪或異常」的,B型是屬於「偏戲劇或情感」的,C型是屬於「偏焦慮或恐懼」的。以上除了「孤僻型人格障礙」以外,每個都有詳細的單獨影片介紹,有興趣的到頻道搜索相關名字就可以找到了。而今天重點說的「依賴型人格障礙」就屬於C型,偏焦慮或恐懼類型的人格障礙。


什麼是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英文為 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DPD。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人在心理上有著「過分依賴」他人的現象,同時幾乎沒有「自主」的能力,也就是沒辦法自己做主張或抉擇事情的能力。從穿什麼衣服這樣的小事,到買房這樣的大事,不管大事小事,都需要別人給他做決定。「依賴」的對象不限於父母,可以是伴侶、朋友、又或是工作夥伴等等。不是他們心智不足或身體疾病的關係,而是對自己感到消極與焦慮,認為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一旦失去依賴,就無法正常生活。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可以從四個面向理解:消極、過度依賴、順從、和分離焦慮。

1. 消極

首先,消極。在他們心理一直有一種認知,認為自己是弱小無助、能力不足和缺乏精力的,從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一個決定,常常神經緊張、焦慮和感到不安,認為他人的決策一定比自己好,因此必須依靠他人,事情才不會感到糟糕。一旦失去依靠就會感到恐懼和絕望,因此就導向。

2. 過度依賴

消極的心理讓他們過度依賴於他人。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請求或同意讓他人為自己生活中的大小事做決定,例如,今天該穿什麼衣服、該吃什麼午餐、該選擇什麼工作、甚至該和誰交往等等。同樣的事情通常他們會問很多遍,不是他們不相信他人,而是要他人的肯定或保證,越大的事,就會再三反覆確認。

    事實上,這是一種「責任寄託」。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對責任感到強烈的恐懼,哪怕是自己生活各方面的責任,都希望他人為自己承擔,這樣才不會因自己選擇失誤而導致背負責任。所以往往發現他們無法自己開啟新事物或獨自完成任務,雖然他們也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務,但必須在有明確的指示和帶領下,所以他們幾乎不會單獨行動,而是必定跟隨或依靠某個人。

    3. 順從

    要依賴一個人,為了得到他的關注與照顧,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會選擇「順從」,然而他們的「順從」也是過分的。他們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興趣、人生價值觀,甚至是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要能留住這座「靠山」,得到他的照顧,一切都是值得的。即使對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施暴或虐待,也還是依然忍受和屈從,因為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寧願陷入困難,也不願面對一人的恐慌與無助感。

    依賴型人格障礙

      另外,由於害怕失去對方的支持或照顧,每當自己的觀點和對方有分歧時,即使確定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也通常不會表達出來,並且會同意明知是錯的事情。所以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會處在不平衡的關係中,比如家暴的伴侶或無償使喚的上司。

      4. 分離焦慮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過分害怕自己無能力照顧自己,在獨處時常會感到不舒服或無助感。不僅如此,他們常常會陷入被依賴對象所拋棄的恐懼中,即使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依然過分擔心會被拋棄。在思想中想著:「只有得到依靠,我才能順利應對生活,如果被拋棄,我就死定了」「如果沒有人愛我,我就永遠也不會幸福」。

        如果依賴對象真的離自己而去,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會立即尋找下一個代替品。由於迫切的需要被照顧,往往在選擇下一個對象時,都會比較隨便,不管適合不適合,只要是能依賴的對象就好了,所以容易又再次陷入不良的關係中。


        身邊的依賴型人格障礙

        我們還是舉一些在生活中可能發現的例子。

        例子1 朋友關係 – 不知不覺把人生交給你了

        小香擁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傾向。有天,小香和萱萱成為了朋友。一開始小香會向萱萱詢問一些生活上的建議,例如,要不要買這個包包啊,哪家餐館好吃啊等等。一開始萱萱認為這只不過是給朋友的建議,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漸漸問題問多了,小香和萱萱自然就熟絡起來,兩人的關係也變得親密要好。

        依賴型人格障礙

        萱萱發現小香每次都會採用她推薦或認為好的建議或選擇,這樣的舉動自然讓萱萱感到高興,畢竟有人詢問自己的意見,同時又仔細的聆聽和執行時,是多麼讓人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過,小香從初期簡單的生活建議,漸漸詢問到了許多人生重要的抉擇,像是要不要和誰交往,病了要去哪家診所看病等等。甚至一些瑣碎的問題,連今天該吃飯還是麵,都要問過萱萱。小香總是認為沒有得到萱萱的建議,事情就一定不能辦好,只有依賴萱萱才是對的。如此一來,小香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人生抉擇」交給了萱萱,萱萱不知不覺的干涉了對方的人生。

        例子2 工作關係 – 他不是新鮮人,但做著新鮮人的事

        阿明到一家公司做業務,剛入職的他被分配到C團隊工作。因為阿明的資歷不多,因此大多決策都要通過C領隊決定。第一年,阿明每次都有按上司的指示完成好任務,工作也有好好的回報,C領隊也很滿意阿明的工作能力,只是他唯一的缺點是,在分配工作時,問的問題有點多。

        過了好幾年,阿明一如既往的把工作完成得很好,C領隊和公司都認同阿明的工作能力,公司也打算將阿明升值當領隊,但阿明怎麼都不肯,總是以能力不足和無法勝任的理由推辭。

        事實上,阿明是有勝任領隊的能力,但缺乏信心的他總是依賴C領隊的指示,只有得到領隊明確的指示,自己才會完成好事情。同時內心深怕自己的能幹被發現,而失去依靠,寧願不表現,而是繼續依賴上司的安排。

        例子3 戀愛關係 – 我們的愛情變成了情緒勒索

        莉莉和小武相戀了,在關係中,莉莉非常依賴於小武,生活大小事常會向小武提出幫忙請求,小武也非常高興有這麼信任他的女友。在小武眼中,莉莉就是一個「好女友」,她非常順從、聽話,也願意為他付出。

        相處久了,小武開始感到壓力,因為莉莉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小武出主意或幫忙做決策。不管到哪裡莉莉都想跟在身邊,然而莉莉彷彿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小武參與什麼社團,莉莉就參與什麼社團,小武喜歡什麼,莉莉就喜歡什麼,甚至小武的喜怒哀樂都成為了莉莉情緒的指標。

        如果小武一天或半天不和莉莉聯繫,莉莉會感到很沮喪,小武短暫的離開,莉莉會出現分離焦慮,她非常擔心自己難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在關係中,小武漸漸覺得莉莉不再像個「女友」,更像是一個需要時刻照料的「嬰兒」,而自己就像個「奶媽」一樣,一旦離開她就不能自己生存。

        依賴型人格障礙

        終於,小武向莉莉提出了分手,然而對方哭天搶地的說著:「你知道的,我不能沒有你。你喜歡的、想要的我都會配合,而我不喜歡的、不願意的,為了你我可以委曲求全的照著去做。我已經把我的全部交給你了,如果你離開了,要我怎麼活下去。」

        當然,聽到這番話的小武自然不忍心切斷這關係,也害怕莉莉分手後不知會做出什麼事情來,小武和莉莉就這樣持續的維持著這變得奇怪的關係。

        然而這段「愛情」是否變成了「情緒勒索」,莉莉是否錯把「依賴」當成了「愛」。依賴型人格障礙本身是不具有攻擊性的類型,通常不會以極端的方式像自殘或自殺威脅對方,而是忍氣吞聲的快速找尋下個目標。但如果合併其他情緒或人格障礙,例如憂鬱症或邊緣型人格障礙等,就可能有自我毀滅的威脅性。

        當然以上的例子不是絕對的標準,如果生活中發現有以上同樣的行為,也可能是夾雜的其他因素導致的。當然要更清楚了解「依賴型人格障礙」,我們還是來看看精神疾病中真正的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依賴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有8項:

        • 如果沒有他人的建議或保證,對於一般日常性的選擇難以下決定。
        • 連自己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也需要某個人來幫忙承擔。
        • 與其說是動機或能力不足,應該是缺乏判斷力與自信心,才導致事情很難起頭或順利執行。
        • 害怕失去他人的支持或認可,所以不敢提出反對意見。
        • 為了獲得他人的關照與支持,甚至會主動去做自己本來忌諱或抗拒的事。
        • 擔心自己一個人會做不好,所以獨自一人時總是會感到不安或無力。
        • 在結束一段親密關係之後,會立刻尋找下一個能夠給予關愛和支持的人。
        • 害怕自己可能會面臨必須自立自強的處境,為此陷入不切實際的糾結。

        如果長期出現5項或以上特徵,行為思想介於18到25歲開始出現,同時滿足「人格障礙」的標準,就很可能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

          不過還是那句,這些都是給大家初步了解,並不是讓大家給誰貼標籤,真正的還是要由專業人士診斷為準確。


          成因與治療

          人格障礙的成因一如既往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不過研究推測,可能和幼年時期發展有關。像是父母在養育的過度保護孩子,讓他們必須依賴他們,導致失去獨立承擔責任的情況,一旦失去依靠就會焦慮不安,就像是身體和心智成長了,但心理還停留在「哺乳期」。

          當然也有人說是完全相反的,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長大了因為渴望愛和照顧,變得不顧一切的依賴於對他們好的人,通常是伴侶。所以就出現像上面提到莉莉的例子。

          治療方面呢,也和其他人格障礙一樣,就是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建立正確思維方式。由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嚴重缺乏自信,所以也會幫助他們培養信心。


          結語

          事實上,「依賴」不完全是有問題的行為,每個人都有依賴和被依賴的心理需求。我們要分清的是:是否已經變成了「過度依賴」的關係。

          適當的關心他人或被別人關心是好的,然而過度的依賴,不但嚴重影響他人,同時也容易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從而漸漸的忘掉了原本的自己。

          最後,給大家一個建議,不管你是不是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傾向,都不要單獨的「依靠」某個人事物來當作活下去的理由,因為一旦該「依靠」突然消失了,個人心理世界就容易崩塌,導致危險。建議發展多項愛好或發掘更多的人生價值觀,人生不是只有單一選項。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相關閱讀  在300km/hr 的火車裡跳,人會落在原地嗎?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