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社交恐懼」?記住這3個觀念+7個技巧!

上篇說了「社交恐懼症」,也答應大家講講如何改善「社交恐懼」的方法,這裡整理出3個認知觀念和7個實際技巧給大家。當然,每個人的焦慮程度也許不同,所以有些方法適合,有些方法比較有難度。大家就根據自己或身邊人的情況參考看看吧。

快速目錄

3個認知觀念

首先,可以改變的三個認知觀念就是:正面自我認知、不一定搞砸和停止不切實際的預判。

1. 正面自我認知

社交恐懼
說錯一句話
擔心

大多人會感到社交恐懼,多數原因是他們心理想著只要他們說錯一句話,別人就會對他們產生無法扭轉的壞印象。因此導致他們在每說一句話的時候,內心都會有許多猜測想法,導致焦慮不安。

而要改善他們的焦慮,首先要提升正面的自我認知。可以提醒自己,這只是一般的交談,並不是一場演講比賽。而前面的朋友也不是什麼評審員,事實上,他們也沒有在向你的言談舉止「打分數」。所以不妨試看換一個思考角度去想,冷靜下來。

2. 不一定搞砸

也許不自覺的緊張發抖,認為別人因此而會嘲笑你。可要知道每樣事情並不一定都是壞事。也許他人並沒有注意到你,就算注意到並問你一句話,也只是出於關心一下,而並非是嘲笑你的意思。所以別把過多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人總是有緊張的時候嘛,世界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數不少,你也不是唯一一個社交會緊張的人。所以不妨試看放鬆一下或轉移一下關注點,也許觀察一下景物而不是人們的目光。

另外,這裡往往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如果犯了錯,我人生就完蛋了」。事實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吧。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出醜或尷尬其實也不會毀掉你在他人的印象,即不會毀掉你的人生。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在餐廳不小心打翻了杯子,你也不會認為這個人就是一無是處的人吧。所以要打破這個誤區,要知道偶爾出個小尷尬也不會毀掉你的人生。

社交恐懼
過度關注自己

3. 停止不切實際的預判

應對社交時,有社交焦慮的人往往會事先猜測等下會發生什麼。其實這些猜測一點幫助也沒有,並且有可能錯的離譜。首先,我們是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除非你真的有特異功能啦。而過多的猜測也只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一點幫助也沒有。

舉個例子,有人只是在旁邊清個喉嚨,你就認為,誒,他是不是在暗示我什麼樣,還是在嫌我什麼。其實根本不是,也許他只是剛好卡痰,想清下喉嚨而已。

還有就是,走在街上,會懷疑迎面而來的路人是不是在打量著自己的所有行為表現。「我走路姿態奇怪」、「我身上有什麼」,也根本不是。事實上,他只是感受到你奇怪的眼神看著他,他才抬頭望你一眼,反而他有可能認為他身上有什麼奇怪才對。

因此你可以試著不把自己看成焦點,結果發現根本都沒有人在注意你。自己也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別人為什麼老是要關注你呢?除非你說你是明星或是公眾人物,那就另當別論啦。

好,以上就是3個改善自己的認知行為的方法。這裡還有7個實際的練習技巧可以參考哦。


實際的練習技巧

1. 專注談話內容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緊張,是因為過度關注自己,把所有精力焦點都放在自己身上造成的。但我們要知道,溝通的目的主要是傳達信息給人嘛。所以可以試看專注於「我要傳達的內容」,而並非「我很緊張」。

社交恐懼
專注談話內容

大家可以測試這兩種說話方式:

方式A: 首先大家可以想像,當你說一個故事給他人的時候,如果要你同時想著自己的樣子,一定要表現十分聰明,完美無缺。那你在講這段故事的時候,的感覺是什麼呢?

方式B: 當你說故事的時候,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發展上,並完全不要留意自己的表現。你的感覺是什麼呢?

如果你有嘗試這兩種方法後,你會發現,第二種方式,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談話內容上,反而不會那麼緊張吧。人往往容易緊張,是因為把焦點都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如果你是會緊張的人,不妨試把注意力專注在內容而不是自己上。當然,是沒辦法一開始就做到啦。可以反复的練習,慢慢的在日常社交中習慣這個方式。一開始也可以從身邊的家人開始練習喔。

2. 數值化

由於不安和恐懼感是抽象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把它具象化。也就是為不安打個分數。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把自己所有可能社交的場合寫下來,然後在給每個場合打個恐懼程度:和父母說話1顆星、和同學打招呼3顆星、和店員說話4顆星、參加派對、團體活動5顆星、課堂報告6顆星、公開演講或上台表演7顆星。

這樣列下來,就可以明確的看到什麼場合是入門級,什麼場合是打Boss級。接下來,就是從最低級開始慢慢學習,放鬆自己嘗試面對,慢慢升級。當然整個過程是需要反复練習去克服,就像破關遊戲一樣。不夠打時,就回到上一級,刷裝備練等級啦。

3. 利用意外機會

一般有社交焦慮的人當然會避免社交場合嘛。但是有時受到他人邀請,又沒辦法拒絕而被迫參加的時候呢,這就是一個「意外的機會」了。由於一般面對社交,都會採取迴避和安全的行為,進而降低「危險」嘛。而這種迴避正是惡性循環的開端。越迴避,就越加深社交的恐懼,進而更難克服恐懼。所以在這種意外的機會,不妨用這裡介紹的幾個方法,藉此機會練習練習,嘗試面對。

4. 慌了就冷靜下

社交恐懼
讓我再想一想
思考
慌了就冷靜下

如果在交談中,發現對不上話題或不知怎麼回答時,別慌,可以冷靜下來。不必立即做出什麼回答,先調整好緊張情緒。

有人說,有知識的人都不會搶著回答問題,所以不用太過逼迫自己一定要說些什麼。如果覺得還是回一些話會比較好,那可以說:「讓我再想一想」或是「這個讓我再了解一下」,轉換個較輕鬆交流的話題。

5. 事前準備

如果慢慢可以與人交談了,可是擔心不知要說什麼,怎麼辦呢?這時就可以在參加派對或出席社交場合前,事先準備一些話題。比如打開今天的新聞,看看有什麼特別關注的事情,或是去了解一下朋友同事之間有什麼共同興趣的事物,比如寵物、科技、YouTube、心理學?當庫存滿滿的,還害怕缺貨嗎?

6. 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

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你會社交會緊張。這樣如果聊天聊到一半,突然不知道要說什麼或是氣氛有點僵掉的話,對方也就不會那麼在意,你也不會那麼擔心會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為對方事先有個概念「你社交容易緊張,所以這也是沒辦法的」,藉此你的害怕心理也會降低許多。所以可以嘗試在一開始就先跟對方說你的情況。如果還想讓自己有自信些,可強調自己「熟了以後就沒問題」。同樣慢慢的練習就會越來越好啦。

7. 放鬆呼吸練習

社交恐懼
Kellie Marksberry
深呼吸
美國壓力協會
凱莉馬格斯貝瑞
作家

美國壓力協會作家凱莉馬格斯貝瑞(Kellie Marksberry)認為,深呼吸可以有效的減輕壓力和降低焦慮。每次深呼吸20到30分鐘能帶給大腦更多的氧氣,同時刺激副交感神經,達到安定身心的效果。所以在面對演講還是公開場合,事前可以試看深呼吸,哪怕只是幾分鐘的時間。


總結

以上就是3個認知觀念和7個改善技巧。我給大家簡單回顧一下。

  1. 正面自我認知
    我們要知道這只是一般的交談,不是一場演講比賽。不要認為別人時時刻刻都在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2. 不一定搞砸
    就算在交談中犯錯尷尬,也不會毀掉你在他人的印象,你的人生也不會因此而完蛋。
  3. 停止不切實際的預判
    不要一直猜測別人對你有什麼想法,因為你的猜測只會加重自己的壓力,並且這些猜測大多都是錯的。
  4. 專注談話內容
    不妨試把注意力專注在內容而不是自己身上,試看專注於「我要傳達的內容」,而並非「我很緊張」。
  5. 數值化
    可以為恐懼不安打分數,了解當下的恐懼感,從比較簡單的社交場合開始練習。
  6. 利用意外機會
    被迫的社交場合,試著不要逃避,借此機會練習練習。
  7. 慌了就冷靜下
    當不安或緊張加劇時,不妨喘口氣,冷靜下來。
  8. 事前準備
    參加或出席社交場合前,事先準備一些話題,可以從共同話題或新聞著手。
  9. 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
    先為自己打預防針,降低當下的焦慮。
  10. 放鬆呼吸練習
    面對緊張社交場合,可以做深呼吸緩解緊張情緒,也可以每天做深呼吸練習,慢慢養成習慣。

這些技巧需要不斷的重複練習,才可以慢慢克服焦慮。當然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尋求醫療的幫助。他們也有專業的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但以往經驗,認知行為治療還是比服用藥物來的有效。

當然,這些建議不是強迫增強社交溝通能力,而是從不社交轉成開始放鬆交談,慢慢養成習慣。而我的看法是,現在網絡的發達,造成人們真正見面交談的機會也沒有了。因此逐漸延伸出許多人的社交問題。所以有機會還是和朋友們見一見面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