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10月29日,韓國首爾梨泰院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件」,至少造成156人喪生,173人受傷,還有通報失蹤人數最少4100人,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突然感到大吃一驚。據我知道在10月頭,印尼不是才發生踩踏事件嗎?短短一個月內又發生了相同的事情。於是我就開始查看相關資料,原來「踩踏事件」並不罕見,它們不是沒發生,而是沒被報導出來,又或是因為不是大規模而被我們忽略了。然而「踩踏事故」是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我認為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於是我就打算做一篇和大家分享,當然主要是幫大家提高安全意識,並沒有想宣揚恐怖或恐慌情緒。
那到底什麼是踩踏事件?是由什麼導致的?又要如何預防和自救?我覺得所有人都應該知道。好,不多說了,我們就直接進入主題吧。
梨泰院事故 事件經過
在2022年10月29日,韓國首爾市中心梨泰院舉辦了個萬聖節活動,引來了10萬人慶祝與狂歡。當中有一條約50米長、4米寬的斜坡小巷,由於它連接地鐵出口、酒吧、美食街,因此會有來自三方大量人群進進出出,在活動當天更造成水泄不通。當人群密度非常大,路口小,又是斜坡的關係,有人開始跌倒後,就會造成一群人也向一側傾斜,數百人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一撲倒,最後數千人被困在這狹窄的下坡路,場面一片混亂,形成踩踏事故。

據警方聲稱,大量的傷亡集中在下坡,約5.7米長、3.2米寬的巷口,大約有300人擠在了約18.24平方米的空間。18平方米相當於一個房間,也就是說300人同時擠進一個房間的概念,即使有人試圖把人拉出來也不行。
在晚上10點43分警方派出了400名消防員前往救治,並發布「第一階段應急警戒」。接著,於晚上11點13分,又發布「第二階段應急警戒」,要求梨泰院一帶的營業場所立刻中斷活動。然而,到了晚上11點50分,更升級為「第三階段應急警戒」。韓國總統尹錫悅緊急下令全力搶救傷者,並宣布至事件解決完畢前為國家哀悼期。最後這起踩踏事件造成至少156人死亡,173人受傷,通報失蹤人數最少4100人。
其他踩踏事件
事實上,踩踏事件並不罕見。近年比較規模性的踩踏事件,就在今年10月頭的印尼「坎朱魯漢體育場踩踏事件」,還有2015年沙特阿拉伯「麥加朝覲踩踏事件」,2013年印度「中央邦踩踏事件」,2010年柬埔寨「金邊踩踏事件」等等,事件內容大家稍候可以自己查找吧。

不過,這裡列出的只是說明規模性的。那些在各種活動集會,如演唱會、搖滾派對、運動賽事等等,大大小小造成傷亡的「踩踏事件」,在各國都可能存在。只要人聚集多了,符合踩踏事故的誘因,都可能引發「踩踏事故」的發生。所以說「踩踏事故」離我們並不遠。
引發踩踏事件的因素
那踩踏事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這裡就牽扯一些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機制」,目前主要誘因有五個。
1. 人群密度
「踩踏事故」首要的前提是「高度的人群密度」。通常一個成人會佔用30 x 60公分的空間。人群密度一般會以「每一平方米」的空間來做判斷,差不多是半張單人床的概念。
在每平方米內:人群密度小於2人時,人們可以靈活的自由活動。
然而在每平方米內:人群密度為3到4人時,人們就會開始感到活動不方便。
每平方米內,人群密度達到5人時,人們就會開始感到擁擠。
當每平方米內,人群密度高達6-7人時,這時人的活動不在是個個體性,人們會構成一個整體,會隨著整個人群移動而移動,整體看上去就像水一樣的「流體」。在期間你不想移動也得跟著移動,不然就會產生碰撞。這種情況時常會在各種宗教集會、體育賽事等發生,然而有些人會享受這種受人群支配移動的感覺。

當每平方米內,人群密度高達9人以上時,這時不只會構成整體隨著人群移動而移動,人與人也會相互擠在一塊,當後方人向前走,前方人就要不斷的向前擠,而這種狀況是非常危險的階段。一旦有人摔倒,後邊的人並不知道,繼續往前擠,結果會導致一個接一個的失去支撐而一起摔倒。如果是在斜坡,更容易造成層層疊疊的「摔倒連鎖反應」。
2. 心理與生理壓力
人在強烈的人群壓迫中,很容易就會產生心理和生理壓力,其中促成的心理壓力就是「失去自我控制權」。當人群構成一個「流體」,一個人在「隨波逐流」的時候,會意識到自己漸漸失去自我控制而感到恐慌。同時,在人潮中擠壓造成的悶熱和氧氣不足,將導致面臨強烈的生理不適,比如暈眩和體能下降,這一系列生理壓力又使得心理焦慮的加劇,惡性循環,最終在人群中崩潰。
3. 溝通限制
人群科學領域的專家John J. Fruin指出,心理學家將人群比作一系列相互嚙合的行為細胞,每個細胞由一小群人組成,然而每細胞與細胞之間交流有限。每小組人只能獲得小組提供的信息,並不知道整體廣泛事情的看法,當小組內有某個人主導傳播某種信息時,不管是謠言還是真實信息,整個小組也會受影響而發生集體行為。大多在人潮中都容易產生前後溝通不良,後面的人向前推進,前面的人則無法移動而承受強大的壓力,最後釀成悲劇。
4. 成拱現象
那前面的人為什麼無法移動呢?有一個現象叫「成拱現象」,當人群來到一個狹小的出口時,由於所有人都朝一個方向前進,來到狹小出口時人的雙肩會形成一個拱形結構,越往出口靠近,拱形半徑越小,力學性質越穩定。可以想像一座拱形橋,每塊石磚靠在一起向下中心壓時,會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穩定結構,這是相互摩擦力的結果。要打破這個結構,只要抽掉一些磚頭就好了。不過換作在高密度的群體中很難實現,後排的人群會不斷往前推擠,前排的人也只能繼續承受卡住的狀態,最後當前排人到了擠壓零界點時,瞬間衝出的力量就很可能造成摔倒,後排還是不知前排的情況,於是繼續推進,最後促成人群事故。

5. 動機與模型
那為什麼大家都要爭先恐後的推擠呢?人群中推擠行為一般分為兩類:要麼是逃跑、要麼是狂熱。
首先逃跑。在擁擠人群裡的壓迫感能引起人們典型的「戰鬥或逃跑」機制。如果大家都能在成千上萬人都在爭奪有限空間的時候保持冷靜和鎮定,那推擠就不會發生,成拱現象也就不會發生,人們也不會摔倒釀成踩踏的悲劇。不過,人類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並不會那麼冷静,大多都會經歷腎上腺素的激增,心跳的加速和呼吸急促,會有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把自己轉移到安全地方的衝動。
而狂熱行為呢,是指推擠情況發生在搶奪某個目標的表現。例如,搶佔能與某明星接觸的位置,搶到某好康或優惠。不單是逃跑或負面動機,只要人群密度高和出現推擠,都可能釀成人群事故。
總得來說,人群科學專家John J. Fruin提出了一個人群災難的簡單模型,縮寫為「FIST」:F Force 是指人群壓力,I Information 是指人群依據的信息,S Space 是指空間,像是斜坡、狹小的走廊等,T Time 是指事件持續的時間、疏散人群的效率等。人群災難基本上都包含這4個要素。
踩踏事故 喪命主要原因
事實上,人群災難中喪命的原因最常見的不是踩踏,而是窒息。依照梨泰院的報導來看,它更貼切的說是「擠壓事故」,並非「踩踏事故」。我前面使用「踩踏事故」是讓方便大家理解。
其實人群災難可以分成3種類型:崩潰事故(Crowd collapse)、擠壓事故(Crowd crush)、踩踏事故(Stampede)。
1. 崩潰事故
當人群互相推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很可能發生摔倒。當有一個人摔倒後,在他後邊的人將會失去支撐點,而遠處的推擠依然存在,那樣就會造成第二人也一起摔倒。接著同理,第三、第四…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般層層疊疊的摔倒,而下方的人因為被壓著而無法呼吸,最後窒息。
2. 擠壓事故
在人群密度非常高的時候,如每平方米高達9人時,那樣即使沒有摔倒都可能會因為高度擠壓形成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是指人在吸氣的時候胸腔會往外擴張,呼氣會往內收縮,當人與人擠在一塊的時候,胸腔也一起被擠壓,這時胸腔肌肉的力量卻不夠人擠壓的力量大,因此胸腔的擴張被限制住,導致肺部無法再次吸入空氣。當人再次呼出剩下的廢氣時,胸腔空間又再次收縮,最終就會演變成胸腔沒氣而窒息。

另外,如果在人群中個子比較矮小的,像是女性或小孩,也可能直接因高度擠壓堵住口鼻,直接導致無法換氣而窒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起梨泰院事故中,死亡人數女性就佔了大約三分之二。
3. 踩踏事故
這也是當人群互相推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人不小心摔倒了,而這個人幾乎很難再站起來。由於推擠的關係,人群無法停下而繼續前進,造成不可控的踩踏摔倒在地上的人。不過,只涉及到人群的踩踏通常都不會致命,因為人類不像動物一樣有很強的踩踏威脅。因此通常人群事故喪亡都發生在前兩個情況,踩踏喪亡則比較罕見。
踩踏事故 預防與自救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預防和自救呢?有幾個小撇步:
1. 雙手護胸
你在較高人群密度裡走動的時候,可以像拳擊手的姿勢一樣站立,將兩隻手臂放在胸前或交叉。這樣即使你胸腔被擠壓,你至少還有雙手的力量幫助你製造更多的空間呼吸。腳則是微微張開一前一後,那樣能站穩的同時也能保持靈活移動,減低擠壓而摔倒的風險。

2. 東西掉了不要撿
如果你發現你已在高密度的人群中不小心掉了東西,即使是手機也不要彎下腰去撿。因為一旦你下去,人群的力量就很可能使你難以再爬起來。在這種非常時刻,生命比手機還重要。所以如果要減少損失,就盡量把身邊的東西保管好。
3. 不要逆向行走
這個道理很簡單。把人群想像是一道水流,一條單向的水流能順利流通。一旦在水流中出現來自不同方向的力量,就會產生不規則的浪花。浪花就代表人們互相碰撞摔到的樣子。所以當在高密度人群中,即使你要去別的地方,可以先順著人群走到一個比較空曠的地方,之後再找安全的路徑。
4. 不要大喊大叫
根據人群管理專家的觀點,一旦人擠人發生,大喊大叫大多是徒勞的。在擁擠悶熱的人群中,首先要節省力氣,抬頭獲得更多新鮮空氣。你不摔倒或昏厥也對整體事件有所幫助。
5. 跌倒了要側臥
如果你真的不幸跌倒了,如果站不起,要趕快側臥以保護心臟和肺部不受到持續的擠壓。因為如果你俯臥或仰臥,有人摔倒在你身上,你的胸腔將承受無法抵抗的壓力。

6. 預防勝於治療
以上都只是儘量降低損失的手段。一旦真存在人群事故中,人們基本上是很難控制的。所以先前預防才是上策。也就是說,當前往多人集會的時候,可以根據前面提到的FIST,多觀察周圍環境來判斷是否這集會有可能發生人群危機。例如,人群的密度達到多少,如果是每平方米8、9人時就要馬上逃離,也就大約半張單人床的空間站有8、9人的時候。
第二,良好的廣播通訊指揮。在群集時,有良好的廣播通訊指揮,讓人們及時掌握正確的情報,避免在人群中迷失自我。同時關注周圍有沒有會激起和影響人情緒的信息傳言(有某某藝人在那裡),如果有盡量與其保持距離。不管是事實還是謠言都一樣會引發人流推擠。
第三,空間管理。集會是否在斜坡或狹小的空間。再來關注集會主辦方是否有進行「人群分塊」管控,也就是把人們分成一區一區的,並且空出許多緩衝地帶來應急使用。「人群分塊」是改變人群事故的重要方案,像是許多大型集會,如美國總統就職、體育賽事都會有警員或鐵馬護欄等裝置做阻擋,讓人群流動和疏散更安全。
第四,時間。事件的持續時間有多長,如果時間太長,盡量安排提早離開。

結語
最後,提醒大家,這裏並不是要誇大人群集會的危險性,叫大家不要集會的意思,而是提高正確的人群集會該有的意識。很多的「人群集會」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一起歡慶、一起和平抗議、一起看喜歡的演出。然而我們也看到,如果集會有合理的人群管控,出現危機的機率是很低的。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