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總是感覺很累?每天都感到精疲力盡?有一天你發現,你累的源頭並不是因為做了什麼,而是在什麼都沒做的時候,腦袋裡那說不停的聲音讓你片刻都無法真正休息。
最近,百萬 YouTuber 錫蘭的一支影片爆紅,內容踢爆「心靈課程」的黑暗內幕。除了揭露這些課程的手段有多糟糕之外,你是否還看出了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他們在製造「精神內耗」。
這些課程利用心理操控的手法,先讓學員陷入自我懷疑和過度自責的狀態,強調「所有問題都來自你內心」,用偽心理學的話術,讓學員感到內疚、羞恥和焦慮。這根本就是在特意製造「精神內耗」,然後再試圖「拯救」你。在我看來,這就像是給你下毒後,再賣你解藥一樣。
關於「心理操控」,我在之前的影片裡已經詳細說過了。今天,我們來聊聊讓許多人極度困擾、卻很少人說的——「精神內耗」。
到底什麼是精神內耗?你內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如何停止精神內耗?想了解,就一定要看到最後!
精神內耗者的自白
(來自網路改編)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精神內耗者的自白。
在我小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的想像力是一種天賦。腦海裡總是充滿各種畫面,無窮無盡的故事在腦中上演,讓我感到興奮、滿足,甚至有些得意。
不過,長大後,我所認為的「天賦」卻成了一種折磨。我開始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疲憊感,腦袋裡的思緒和聲音讓我不得安寧。
在白天,我還能用手邊的事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思緒暫時掩蓋掉,還以為找到了讓自己靜下來的方法。殊不知,我太天真了。

到了夜晚,一切都變了。黑暗中,我的腦袋像個失控的錄影機,不停地播放各種畫面——我過往做過的錯事,我對未來的不安,別人對我的評價,甚至一些毫無意義的對話……那些聲音一遍又一遍地回放。躺在床上的我翻來覆去,閉上眼睛卻無法停下這無休止的思考。每次都要等到身體累到極限了,才得以關機,但那所剩的幾個小時睡眠,總是感覺不夠。
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某種病。但從任何角度來看,我又不是真的生病了。我沒有嚴重到需要吃藥,也不至於要看醫生。
後來,我在網上尋找原因時才發現,這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問題。似乎很多人都在和這種內心的噪音奮戰。而這種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精神內耗」。
什麼是精神內耗?
「精神內耗」並不是正式的心理學術語,但卻精準地描述了一種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心理現象——一個人明明實際上沒做什麼,卻因為精神上的糾結和過度思考,導致心理能量被大量消耗,最終產生身心俱疲的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不斷與自己的內心對抗,搞到自己很累的一種表現。
精神內耗的 6 大特徵
- 消極的思維
精神內耗的一個核心特徵,就是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習慣性地負面看待自己,把身邊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用這一套負面想法來解讀。
- 過度思考
精神內耗的「嘰嘰喳喳」聲音,往往就是過度思考的表現。比如,小美不回覆我,就認為「是不是我講錯什麼了」「我說話太無聊了嗎」糾結過往發生的失誤,也擔心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經常會因一件小事,在腦海裡反覆推演無數次,結合那些消極的想法,讓自己越想越痛苦。
- 選擇困難
精神內耗往往伴隨著猶豫不決,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可能讓精神內耗者陷入焦慮。他們會覺得:「選擇 A 很好,選擇 B 也不錯」,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陷入舉棋不定的內耗中。
-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往往是加強精神內耗的另一種表現,執著於完美的行為和結果,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很高的標準,常常對一個小的缺陷都難以釋懷。當達不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時,更是陷入焦躁不安中。
- 情緒消耗
在一系列的腦內活動下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思緒背後的連鎖反應。比如焦慮、憂鬱、內疚、自責、羞愧等等,這種情緒會消耗人們內心的大量心理能量。導致日常生活中經常感到難以放鬆,整天處在消耗中度過。
- 精神疲倦
精神內耗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明明沒做什麼勞力活動,甚至什麼都沒做的時候,就感覺精疲力盡了。這是源自於對情緒的控制,已經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即使沒有實際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身心已經感到疲憊不堪。
精神內耗的心理學
精神內耗雖然不是正式的心理學術語,但這種狀態與心理學中的「自我損耗」理論非常相近(Ego Depletion)。
美國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做了一項實驗,他招募了一群大學生並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大學生被帶到一個房間,房間裡的桌上放著美味的巧克力和蘿蔔,但實驗人員規定他們只能吃蘿蔔,一點都不能碰那美味的巧克力。第二組大學生一樣被帶到有美味巧克力和蘿蔔的房間,實驗人員告訴他們可以自由享受巧克力。第三組則沒有食物環節。接下來,把所有人帶到另一個房間裡,給他們解一道困難的測試題,實際上這道題是無解的,而受試者不知情。實驗人員紀錄下三組人,在測試題上花了多少時間。

實驗結果表示,自由吃巧克力那一組和沒有食物環節的那一組,平均落在19分鐘左右才放棄,而只能吃蘿蔔不能吃巧克力的那組,平均堅持時間少了超過一半,也就是8分鐘左右就放棄解題了。這實驗說明了,那些抵抗吃巧克力誘惑的人,在後續的測試中更快放棄,因為他們的意志力已經被前面的壓抑行為消耗掉了。這理論也被稱為「自我耗損」理論。
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每一次的控制、糾結、和焦慮,都會耗損內在的心理能量,導致疲勞和自我效能下降。這不就和精神內耗一樣嗎?那又是什麼讓人產生精神內耗呢?這關係到另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 interpretation「解讀方式」。
精神內耗從何而來
我們先做一個簡單測試。有一天你待在房間里,突然聽到媽媽大聲喊你的名字,你認為發生什麼事了?這裡有三種答案:
A 糟了,我是不是做錯什麼事?媽媽要罵我嗎?
B 媽媽叫我,肯定是他有事要我幫忙。
C 媽媽是不是買了好吃的?還是有好消息和我說?
如果以上都不是你的答案,請根據以下的邏輯查看。如果你的答案是,媽媽找你,是因為自己有什麼問題,屬於 A 消極的解讀。如果是媽媽找你,不分好事壞事,屬於 B 中性的解讀。如果媽媽找你,是給你好處,屬於 C 積極的解讀。
如果你的答案是B和C,那恭喜你!你離開精神內耗有段距離。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你需要繼續聽下去了。
在前面有提到,精神內耗往往離不開消極的想法。如果你對大多事,都抱有消極的想法,那你很容易陷入精神內耗中。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感受,往往不是它發生什麼了,而是和我們怎麼解讀有關。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里,強調了一個概念 Interpretation 「解讀方式」。Interpretation 這個概念範圍可大可小,往大講,它可以作為解讀世界的方式,往小講,可以作為解讀當前情景的方式。無論大或小,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人的一切行為和情緒的源頭,都來自於你對世界信息的解讀方式。
你相信不同的解讀方式能改寫命運嗎?有兩家造鞋工廠想到X城市發展,於是他們都派人去X城市調查。A調查員到了X城市,環顧了一周,發現X城市的居民都光著腳,沒有人穿鞋,於是馬上給公司發郵件說,「這裡沒人穿鞋,市場不存在,可以放棄了。」

B調查員也到了X城市,環顧了一周,同樣發現X城市的居民都光著腳,沒有人穿鞋,於是馬上給公司發郵件說,「這裡沒人穿鞋,市場巨大,快點來這裡發展。」結果,B公司成為了當地最大的鞋廠,B調查員也被大力提拔成經理。
不同的解讀造就了不同的結果。所以你的精神內耗來自於你解讀事情的方式。如果你還不清楚具體怎麼做,接下裡我分享三種方法給你。
如何停止精神內耗
- 情緒ABC理論
在「認知行為療法」中,有一個理論叫「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立。A 是指 Activating event 觸發事件,B 是指 Belief 信念,C 是指 Consequence 結果。很多人認為有前因必有後果,有什麼「因」A,就會產生什麼「果」C,但事實上,同樣的A有可能產生不同的C。這是因為A到C之間,還有一個B作為橋樑,這個B就是我們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你會發現不同的B會產生兩種以上的C,而B可以用正面和負面來解讀。
舉例說,你發訊息給對方,對方沒回,正面解讀是「他可能在忙」,結果,我等他忙完先吧。你發訊息給對方,對方沒回,負面解讀是「他一定不喜歡我」,結果,我感到焦慮內耗。大家聊天中,當你加入的時候,突然安靜下來,正面解讀:「大家剛好聊完一個話題」,結果,那我開話題吧。大家聊天中,當你加入的時候,突然安靜下來,負面解讀:「大家在排擠我」,結果,我感到沮喪內耗。不同的解讀方式會讓我們發現截然不同的情緒存在。如果你也有精神內耗的問題,請嘗試改變B,你對事情的信念,用正面的解讀去看待,那你的人生會少了很多煩惱。
- 課題分離
阿德勒心理學裡還有個心理學概念叫「課題分離」。在一件事上,有你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不要為「不屬於自己的課題」擔憂或負責。比如,別人說我胖了,我的課題是「我要不要減肥」,別人的課題是「他覺得我胖不胖」。當課題分離時,我就可以解讀成,我要不要減肥取決於「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如果我真的覺得肥胖影響了我,那我就減肥吧。而別人說我胖,是別人的看法,他該不該說我胖,該用什麼語氣提醒我,都是他的課題,我不需要為她的課題而負責。管好自己能控制的事,別試圖控制只有他人能控制的事。

- 不要試圖停止它
如果你的內耗更像是一種沒來由的外來思想,你也嘗試了很多方法,怎麼都停止不了它,那就不要試圖停止它。
維C:欸?!
其實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會不停地運轉,腦袋的運作方式就是思考,就像是心臟一樣,不管你在意不在意它,它都要為你而跳動。為何我們就要在意大腦裡產生的念頭呢?當然如果你已經理解前面說的內容,你會發現,讓我們真正痛苦的並不是這些念頭本身,而是我們被念頭帶動的情緒,恐懼、焦慮、害怕、憤怒、沮喪。我們之所以被拉扯,是因為我們認同了這些念頭。
這個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我想讓你知道的是,有時大腦產生的念頭毫無邏輯可言,它可能今天這樣說,到了明天又那樣說,站在邏輯的角度看,根本是胡言亂語,但你卻從不質疑。大腦每天產生千千萬萬的思緒,像潮水一樣,來了又走,沒有規律、沒有邏輯,哪個是我想的,哪個是它想的,真真假假混雜其中。好久以前我曾經深陷其中,被它們牽著走,情緒起伏不定,但後來我很快發現這些思緒根本不值得我相信。
問題不在於思緒的產生,而在於我們為什麼我們要抓住它不放。每當這些思緒告訴你它的想法時,其實你只要和它說聲「謝謝,我知道了」。如果你還是難以忽略它,嘗試閉上眼睛,閉上嘴巴,用鼻子深吸一口氣,把注意力放著呼吸上,重複3次。當你張開眼的瞬間,一切就這樣雲淡風輕,人生也從此刻開始輕鬆自在。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