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前陣子有聽過某明星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那你也應該聽過這兩個「心理學名詞」:「自戀型人格障礙」和「煤氣燈效應」。自戀型人格障礙在半年前就做了一集講過了,想了解的可以去看看。但先聲明,我這裡並不會繼續聊什麼八卦,只是介紹心理學名詞。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哪個明星,又想知道是誰,搜索「明星 煤氣燈效應」應該就可以找到。
什麼是「煤氣燈效應」?
所謂「煤氣燈效應」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團體使用某種手段,逐漸影響受害者變得懷疑自己的記憶力、感知力和判斷力,最後受害者產生認知失調,進而對其心理操縱的現象。而這個「煤氣燈效應」往往最常見的就在情侶和生活中關係較好的人中發生,常常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陷入其中,也就是所謂「隱藏的有毒關係」。
今天就一一講講「煤氣燈效應是什麼」「怎麼發生的」「什麼人最容易被操縱」「起源電影」等等,所有關於「煤氣燈效應」的事情都一一講給大家了解。
起源電影
「煤氣燈效應」英文稱作Gaslighting。該術語起源於一部1938年的電影《Gaslight煤氣燈下》,後續又在1940年和1944年翻拍成兩部電影。故事脈絡大同小異,講述一個原本美麗、自信的女子在丈夫精心設計的詭計中一步一步懷疑自我,進而被操控的故事。我覺得1944年這部真的拍得不錯,當年影星英格麗·褒曼就憑這部電影首次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電影概述
故事一開始在英國倫敦的桑頓廣場9號宅,世界著名的歌劇演唱家愛麗絲在自己的家中被殺害了。從小與她一起生活的姪女寶拉只好飛往義大利投靠愛麗絲的一位好朋友。多年後,成年的寶拉在義大利愛上了和她練唱伴奏的鋼琴家格雷戈里·安東。雖然兩人僅認識了短短20天,寶拉答應了安東的求婚。

隨後,安東表示自己夢想是在倫敦廣場有個小屋,提到倫敦廣場,寶拉自然勾起愛麗絲姨媽的回憶,但她願意為愛人一起搬到姨媽留下的桑頓廣場9號屋。
就這樣兩人從義大利回到了倫敦。自從姨媽出事後這裡就一直荒廢著,貼心的安東提議把所有姨媽的東西都搬上閣樓裡,免得寶拉觸景傷情。兩人正收拾的過程中,寶拉在一本舊書裡發現了一封信,是個叫鮑爾的人寫給姨媽的。寶拉話還沒說完,安東直接搶過信並解釋自己不想讓寶拉再受過去事情煩惱。此時不對勁的事情開始發生。
宅裡住了4個人,安東夫妻倆和兩個女僕。結婚三個月紀念日到了,安東送了寶拉一枚母親留下來的胸針。途中寶拉發現胸針離奇消失,回到家後,安東向寶拉拿胸針去修,寶拉不得不承認東西弄丟了。安東淡定地說「你不記得了嗎」,此時寶拉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記性。

寶拉想出門走走,但女僕的一句話「您確定要一個人出門嗎?」讓她勇氣擊垮,只好回到屋裡。從此,寶拉漸漸被安東限制在家裡。
寶拉告訴安東房間的煤氣燈有時會忽暗忽明,並且耳邊不時聽到從閣樓傳來的腳步聲,但安東總是安慰寶拉是自己太累出現的「幻覺」,要她乖乖待在家裡休息。
在音樂晚會上,安東表示懷錶不見了,並從寶拉的包包裡摸出懷錶,寶拉當場崩潰。整個過程,被後方,剛好參加晚會的警探布萊恩·卡梅倫看在眼裡。
夫妻倆回到家後,安東早說過寶拉精神有問題,不該出去丟人現眼。寶拉迷迷糊糊說著,就是自從她發現那封鮑爾的信開始,事情就不對勁了。丈夫從那天起就不停說自己精神有問題。安東詫異寶拉還記得那封信,氣急的他直接反駁寶拉「根本沒有什麼信件!」當天寶拉也只是不斷對著空氣念出信件內容,追根究底是寶拉的「妄想症」。接著還告訴寶拉她的母親其實也是個精神病患者,最後發瘋在精神病院裡死去。寶拉受到強烈的打擊,再次被安東說服,接受自己精神有問題的事實。
然後一臉得意的安東就出門工作去了。暗中調查的卡梅倫警探也跟了上去,不過,最後只在巷子碰見協助調查的巡警,兩人都跟丟了。安東的身影消失在了倫敦霧裡,而這條路沒有岔道,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安東躲到了附近的某棟房子裡,很可能是空著的5號房。

第二天早上,巡警帶來了兩條線索。第一,安東每晚都會出門,而昨晚凌晨三點才回來。奇怪的點是每次回來時,身上都是滿身灰塵、衣衫不整。第二,由於巡警和年輕女僕有曖昧,從她那裡得知幾乎不出門的夫人過兩天要出一趟遠門。
機智的卡梅倫警探意識到寶拉可能有危險,不再守株待兔了,決定今晚趁安東出門後直接上門找寶拉。巡警幫忙約年輕女僕出門,剩下寶拉和老女僕在家。
現在的寶拉已經相信自己有病,不願與卡梅倫見面。直到卡梅倫警探掏出一隻白手套,欸?這是愛麗絲姨媽當年送給一位小男孩的,和姨媽的那隻是一對。說著說著,突然卡梅倫警探也發現了煤氣燈變暗和閣樓上的怪聲。寶拉驚喜的望著卡梅倫警探,感到了希望,原來這不是自己的「妄想」。
在卡梅倫警探一問一答中,慢慢釐清了真相。在當年案子中,愛麗絲姨媽有幾件價值連城的珠寶沒找到,很可能還藏在姨媽的遺物中。而一開始建議把姨媽所有遺物搬到閣樓的是安東。每晚怪事都在安東離開後不久發生,每次安東都會在巷子中消失。他很可能是從5號空房的樓頂爬到了自家9號房的樓頂,然後通過天窗進到了閣樓。煤氣燈變暗是安東在閣樓開燈,因為兩邊的煤氣是同一個管道輸送的。「咚咚咚」的聲響是安東在樓上走動翻找東西的聲音。每次煤氣燈恢復後,不久安東就回來了,也就證明了這個推測。

接著警探打開安東的書桌,發現了那封鮑爾的信件,寶拉再次眼前一亮,果然信件不是寶拉幻想出來的。卡梅倫警探也把他在音樂晚會上看到的情況告訴寶拉,當時是安東自己偷偷把懷錶放入寶拉包包裡,然後兩人竊竊私語後,寶拉就崩潰大哭了。
卡梅倫警探馬上拿出安東的拒邀信,與鮑爾的信件對比了一下,兩人的字跡完全一模一樣。而鮑爾是當年殺害愛麗絲的嫌犯,這下幾乎可以確信安東就是兇手。安東為了得到價值連城的寶石,假裝與寶拉相遇,甚至試圖操縱寶拉的心智,以方便自己自由尋找寶石。
寶拉聽完警探的推理,一時無法接受多麼可怕的事實。話還沒說完,煤氣燈恢復了亮度,看來安東要回來了。警探告訴寶拉不要慌張,他決定直接在外頭抓捕安東。可是在5號房前埋伏了許久,都沒見安東出來。
原來就在這一次安東找到了寶石,它們全部鑲在了一件禮服上,和其他普通裝飾混在一起。高興的安東直接從閣樓回到房間。
安東回到房間後發現書桌被開過的痕跡,馬上找寶拉質問。卡梅倫警探也出現在門前。東窗事發的安東和卡梅倫扭打在一起,寶拉乘機讓女僕去找巡警幫忙,最後在巡警的協助下一同在閣樓制服了安東。

被綁在椅子上的安東仍然沒有放棄,他試圖再次給寶拉洗腦,但此時的寶拉已經清醒。她也在閣樓上找到了那枚離奇消失的胸針。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安東一步步的心理操縱。安東再次試圖說服寶拉用刀子把繩子割開,寶拉跟著安東的指示拿起了刀子,但反諷手上的刀子並不存在,也是自己幻想出來的。
最終,警局派人將安東逮捕。
操縱的步驟
看了電影的描述,是不是覺得現實中真的有這樣的人?其實很多時候受害者本身已經陷入其中,並無意識到這就是「操縱」,所以也沒辦法從中發現和逃離。
步驟一:說謊與假裝
在一段關係中,操縱者常常會裝作聽不到或不懂你在說什麼。即使聽到也會裝驚訝地表示沒有這回事。
步驟二:否定與竄改
當你提出質疑的時候,操縱者也會極力的否定,並試圖竄改事實。他會不斷用虛假的證詞否定你的認知。
步驟三:偏離與轉移焦點
一般上大多人到這個時候,還是沒那麼容易相信操縱者所說的話,甚至剛好手邊有證據證明。當你提出證據的時候,操縱者會開始轉移焦點,甚至表現非常生氣,開始把話題的重心偏離,偏離到某個支持他的觀點。就算你想怎麼拉回來,告訴他,抱歉你偏離主題了,操縱者也會回答,因為你心裡有鬼,或是這種情況讓你不舒服,想避開的表現。經過很多次來來回回的拉扯。
步驟四:冷處理
最後,惱羞成怒的他會採取一些冷處理的方式,像是擺出一副我是在幫你,你既然不領情,那我不理你了,或你這樣的表現讓我很失望,讓你自己反省一下。操縱者表現得他才是受害者,這樣做是在「保護自己」。
步驟五:不斷循環
當事情發生一次,我們很可能會不相信。不過,當事情重複發生10次,我們有可能開始去思考。重複發生20次,開始懷疑自我。「你又發作了!」「你又來了!」「你自己想想,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不斷的重複,不斷的加強。最後,受害者就會開始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
步驟六:陷入操縱
當個人的自信與自我認同瓦解,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懷疑、否定、自卑。最終,陷入操縱。

什麼促使它發生
「煤氣燈效應」的發生也還需要一些條件:
1.雙方都有責任
在煤氣燈效應中,往往是雙面需要的。需要「操縱者」與「被操縱者」兩方各發揮其態度才能讓「煤氣燈效應」成功發生。也就是說,「操縱者」想從「受害者」那裡獲得或維持某種東西,像是服從、權力、利益、或對自己的崇拜等等。而「受害者」也同樣想從「操縱者」那裡獲得或維持某種東西,她們要的可能是對方的認可、愛、關注、呵護、或陪伴等等。當一方不斷給予刺激,一方不斷給予妥協,就強化了「操縱的行為」。如果失去了一方的作用,「煤氣燈操縱」也就難以發生。
就像是一個推銷員向你推銷一個產品,如果你本身也需要這個產品,你自然會聽他說什麼、也可能被他說服。如果你根本不需要,兩人自然就不會有後續的發展。當然這裡並不是說「煤氣燈受害者」就是自願被操縱的,她們就是活該。而是說,一開始有這種互惠關係,最後才被操縱者潛移默化的進行操縱。
2.信息封鎖
要讓「煤氣燈操縱」順利進行,信息封鎖起的作用非常大。所謂的信息封鎖不單只是把你與外界隔離,還有就是讓你「只能依靠他」。常用的手段是誇大外界不實的危險性。例如操縱者會不斷暗示受害者外界發生的許多危險的例子,詆毀你的朋友、家人、同事,一切除了他以外的親密關係,告訴你他是最關心你的人,其他人都不可相信。當然一開始受害者當然沒有那麼笨,一瞬間就相信。不過,煤氣燈操縱者非常可怕,他早就到你的家人朋友那裡散播不實的謠言。

例如,到你家人朋友面前說,「小美他最近常做惡夢,夢見有人在追殺她,甚至白天還會看見幻覺。為了避免情況惡化,你們要給她多一點時間,盡量不要打擾她,我會好好陪她的。」此時家人朋友就會主動遠離你。接著操縱者這邊又會不斷詆毀他們。「我就說了,他們連你生日都不記得。」「連個生日祝福都沒有,還算好朋友嗎?」「上次你家人還幫你弟弟慶生。」「到你生日的時候,別說慶祝,連一通電話都沒有。」「幸好你還有我。」操縱者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只能依賴他,斷絕一切與外界的信息,更會製造虛假證據讓你相信他的話。
3.群體的操縱
其實「煤氣燈效應」不只發生在一對一的關係中,很可能發生在多對一的關係中。例如一整個辦公室、一整個社群、一整個家庭成員「集體煤氣燈操縱」你的認知。「集體煤氣燈操縱」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個是群體一致有意操縱,另一個是群體無意操縱。
集體無意的煤氣燈操縱,就類似前面提到的,小美與小亮交往後發現小亮原來是個自私、自戀、不負責任的人。有一次小美受不了,則向自己的家人朋友訴苦。不過家人朋友卻否定小美,小亮不是這樣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小亮在小美家人朋友面前每次都表現得非常好,出手大方的買東西給他們,幫忙解決家裡的問題等等,根本是完美好男人的表現。小美繼續和家人朋友說「不對啊,他真的是自私、自戀…」。但最終小美不管是問媽媽、問爸爸、問弟弟、問閨蜜都是一樣,「小亮是個好男人」。於是小美就會思考:「可能他們說的是對的。」「會不會真的像小亮說的,是我的問題。」
如果此現象不斷的出現和循環,小美就被認知操控了。至於第二種情況,群體一致有意操縱。言下之意就是一整群人計劃好要對你認知進行操控。這種集體的有意操縱比較少見,有也是在一些特別的組織要做什麼什麼的時候。不管是家庭、工作、學校都有可能發生集體煤氣燈操縱。雖然大眾不是有意操控,但卻成了煤氣燈操縱者的幫凶。這個並不是互惠的關係,而是之前提到「從眾效應」和「社會認同原理」。如果有看過我之前的影片應該都知道,群眾的認知也會強烈的影響了個人的認知吧,大大削弱了受害者獨立思考的能力。
什麼人容易被操縱
事實上,煤氣燈操縱者大多都是「自戀型人格」,因此也表示操縱者大多都是家中地位較高的男性,當然女性的操縱者也存在。
而剛才也說了嘛,煤氣燈操縦必須是雙方來達成。所以那些容易妥協、自我意識脆弱和自尊較低的人就比較容易成為操縱的目標。

特徵
最後,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很難記得全部,我簡單的一次統整他們的特徵好了:
- 他們經常說事情從沒發生?或反問有這件事情嗎?
- 他們經常會否定和竄改你的想法。
- 如果觀點對他們不利時,會轉移焦點。
- 他們通常不為自己的行為道歉,而是為你的認知偏見道歉。
- 他們往往會把自己的責任轉移到你身上。(都是你的錯!是你的焦慮讓我被逼這樣做的)
- 他們會成為你感知的法官,讓你陷入自我懷疑。(你太過情緒化了!你太敏感了!天氣沒有變冷啊!)
- 你會發現他是你唯一的依靠。(信息封鎖)
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潛移默化的讓受害者相信與自我懷疑,進而情感操縱,就是所謂的「煤氣燈效應」。
那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都可以在下面分享喔。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