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時常在晚上睡不好或半夜醒來,想到白天發生的事情,都會焦慮不安?突然的驚恐發作讓你不得不辭去工作,害怕社交,使你不敢踏出家門一步。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焦慮症」吧。也許你所認知的「焦慮症」就是一個人他老是擔心發生各種負面的事情,容易出現害怕緊張的情緒。對,沒錯,的確是這樣。但真正所謂的焦慮症其實包含了不少症狀,也包含了大家熟悉的社交恐懼、強迫症、恐懼症和恐慌症等等。「焦慮症」可以說是所有焦慮疾病的總稱。
那這集就和大家聊聊「焦慮症」。他有什麼症狀?怎樣才算是焦慮症?
什麼是焦慮症?
首先,每個人都會有「焦慮情緒」,可有「焦慮情緒」並不代表「焦慮症」。

所謂「焦慮情緒」是人類面對壓力時出現的一種正常反應。也就是說,當你正要應付來臨的考試、搬家到一個陌生環境、認識新朋友、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又或是遇上一場事故,在面對這些壓力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精神緊繃、緊張害怕,出現心跳加速或出汗等生理反應。
但這些焦慮感的出現都是人類正常的反應,而它也被稱作「戰鬥或逃跑」反應。
在遠古時代,人類不時會面對猛獸的襲擊,這時人體就會自動釋放出荷爾蒙如腎上腺素,提高令我們的血液輸送得更快,以致完成更敏銳的動作,也就像是上了個 Buff 的概念啦。要嘛立即迎戰,要嘛立刻逃跑,提高我們的生存率。然而當危險已過,人體又會恢復回原本的狀態,使你不再緊張顫抖。
而我們面對現今刺激與壓力也是同樣的,只要事情過去了,那緊繃的壓力感同樣也會隨之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焦慮情緒」。
不過,有一群敏感的人,他的「焦慮情緒」是長時間的,並不會自然消失。甚至會在沒有任何刺激與壓力的情況下,也就是無緣無故地出現了焦慮感,這就是所謂的「焦慮症」。
焦慮症的症狀
焦慮症的種類非常多,所引起的症狀自然也不少。我們先講講它的症狀有哪些吧。
主要分為五大方面:生理、心理、認知、動作和行為反應。
- 生理症狀:心跳莫名加快、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緊繃、發抖、頭昏腦脹或肚子不舒服等。
- 心理症狀:精神緊張、煩躁不安、擔心害怕或容易發怒等。
- 認知症狀:擔心害怕最差的事情會發生,感覺其他人會識破你的焦慮,執著以往負面經歷或重複思考已過去的事情,或是感覺世界在加速或放慢等等。
- 動作症狀:非常容易做出激動的動作,會坐立不安和肢體動作僵硬等。
- 行為反應症狀:行為會變得急躁,會有過度敏感的反應,注意力無法集中或逃避的行為等等。
當然也不是說一次出現所有以上的症狀,而出現的症狀也因焦慮症種類的不同而不同。
但要注意的是,正常的「焦慮情緒」也可能有以上的症狀。
焦慮情緒 & 焦慮症的區別
要區分他們的話,主要有三點:
- 焦慮症的焦慮情緒是過多的,比一般人感受到的焦慮還要強烈和嚴重。
- 焦慮的症狀持續時間非常長,而且會有不斷反覆出現的情況,而正常的會因壓力消失而消失。
- 焦慮的事情是不合理的,也就是一般人對這事情是不會感到焦慮,而他們可能也知道是不合理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感到焦慮。
簡單地來說就是過多、持久、不合理的區別。
焦慮症的種類
焦慮症的常見類型有6種,也就是恐慌症 Panic disorder、恐懼症 Phobia、廣泛性焦慮症 GA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強迫症 OC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社交恐懼症 SA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廣泛性焦慮症 GAD
首先,我們先講講廣泛性焦慮症 GAD 好了。其實大多人所認為的「焦慮症」就是這個「廣泛性焦慮症」。其實也沒有錯啦,它確實就是「焦慮症」,但要細分的話,他就叫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簡稱 GAD。
患上這類病症的人常常會有過度的擔心和焦慮。他們的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是什麼事情,可以是擔心自己或親人患病、遇難,過分擔心工作表現,或是生活中的大小事等等。而且持續時間都很長,至少長達數個月。他們的特徵主要包括經常感到不安或興奮、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疲勞發怒,還有就是肌肉長期會出現緊張狀態和長期失眠,甚至許多人會因為這些焦慮不安而感到第二重焦慮,對焦慮的焦慮。

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接下來,第二種類型恐慌症 panic disorder。它的典型症狀就是「恐慌突襲 panic attack」。患者會突然感到極度強烈的悲傷或恐懼,通常是在幾分鐘內消失,但在「恐慌突襲」時,情緒和壓力反應會非常大,立即出現呼吸苦難、四肢發軟、發抖、胸口疼痛等。同時會害怕失去控制、昏倒或死掉的想法,而「恐慌突襲」的時間也因人而異。

恐懼症 Phobia
患者會針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產生持續強烈的恐懼感。明知自己反應過度,但卻無法控制恐懼的心理。常見的恐懼症包括幽閉恐懼症、密集恐懼症、小丑恐懼症和懼高症。

強迫症 OCD
患者會出現無法控制的強迫性想法和強迫性行為。這個在之前有專門講解了,這裏就不詳細說明,想了解的可以去找找咯。
社交恐懼症 SAD
第五,社交恐懼症 SAD。也就是對社交產生焦慮的狀態,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無法控制自己出現心跳加速、呼吸短促等焦慮現象,而並不是害羞內向導致的。同樣這個在之前也專門講過了。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PTSD 患者是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後所產生的特定恐懼陰影,這些陰影反應會不時出現,導致痛苦不堪。
統計
在全球大約有12%的人口患有焦慮症,也就是平均十個人裡就有一人。而5-30% 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的焦慮症。女性的發病率大約是男性的兩倍,而一般都在25歲以前開始發作。最常見的種類是對特定事物的恐懼,將近12%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曾經有這個問題。接下來是社交焦慮症佔10%。
診斷標準
「焦慮症」有很多類型,每個類型都有它各自的診斷標準。由於大家普遍認為「焦慮症」就是「廣泛性焦慮症」,那這裏就講講「廣泛性焦慮症」的診斷標準吧。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 DSM,共有6項。
- 對許多事件或活動會有過渡的焦慮和擔憂,而這些擔憂必須至少在六個月內「有症狀」的日子比「沒症狀」的日子多。
- 這些焦慮和擔憂是難以控制的。
- 這些焦慮和擔憂必須伴隨以下六個症狀中的三項以上:坐立不安、感到緊張、心情不定、容易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腦筋一片空白、容易發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失眠和睡眠品質不佳。
- 這些焦慮、擔憂或身體不適症狀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 此症狀不是因藥物引起的。
- 此症狀也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如恐慌症、恐懼症等。
必須符合以上6項描述,才算是「廣泛性焦慮症」。當然還是那句話,真正的還是要由專業診斷才算數。
焦慮症的原因
焦慮症的原因也是根據不同的症狀來區分,而普遍認為是認知偏差、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認知偏差就是焦慮症的人往往容易把事情想的很嚴重,良好的事情也可以解釋成災難的先兆,認為不是黑就是白。由於這種思維偏差,很容易陷入焦慮狀態。
生理因素,在研究發現有遺傳的現象,同時自主神經系統也比一般人較容易激發和活躍。自主神經系統其中功能就是控制體內反射反應的神經,例如心臟的跳動、血壓等。
環境因素,在過高的生活壓力下,不斷累積的壓力值導致焦慮症的形成,和在不良的家庭環境下成長也是導致病發的危險因子。
而焦慮症往往不是單一的疾病,也可能會伴隨其他疾病一起,常見的就是憂鬱症、人格異常等。

焦慮症能治療嗎
焦慮症治療有兩方面,也就是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就是用一些抗憂鬱和抗焦慮藥物去平靜大腦中過度活躍的部分,控制他們不容易有過度的激發。
認知行為治療探討患者過度的擔心是否是合理的,讓他們了解焦慮的來源,自己思維的轉變是最為重要的。就像古人說的所謂七分精神三分病,也可以搭配一些肌肉放鬆訓練,調整呼吸,適當的肌肉放鬆訓練,這也是蠻有效的治療方法。
當然這些最好還是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來進行。
總結
其實人人都會焦慮的情緒,而焦慮症很多時候是長年的焦慮壓力而產生的,也是現代人出現的通病。但只要了解它,給予適當的預防行為,例如找到適合的親人朋友支持、適當的情緒宣洩管道、良好的運動習慣、充足的睡眠等,了解焦慮是怎麼形成的,那樣就預防勝於治療。
當然,身邊有焦慮症的朋友,也不妨多給些支持與鼓勵。
此文章僅供參考,請勿自行診斷。如有相關疑慮,請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和建議。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