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生活越來越無聊了?明明手機就在眼前,可以刷短片、打遊戲、網上購物,可是在這些娛樂面前,你卻總覺得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或者說,現在的你感到非常的無聊。如果是這樣,不妨了解一下無聊的心理學,和試試以下3招。
你也感到無聊嗎?無聊,從心理學的角度是指由於缺乏刺激而引起的不愉快體驗(Fenichel & Rapaport,2012)。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意識會處於「低喚起」水平,這種「低喚起」會使我們感到無所事事,覺得「沒勁透了」。

但奇怪的是,我們身邊明明有大量的娛樂或事情做,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常常感到無聊呢?在現代人體驗到的情緒與情感中,無聊的持續時間可能是最長的。也就是你無聊的時候,比你高興或悲傷的時間來的更久。
那麼「刺激」都到哪去了?是它變少了嗎?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無聊?又該怎麼做才會找回滿滿的熱情?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這個伴隨我們一生的情緒——「無聊」。
無聊
無聊是一種情緒,就和喜怒哀樂一樣,可能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人會感到無聊,莫過於有兩種情況:缺乏刺激和無所事事。約克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家約翰·伊斯特伍德(John·D·Eastwood)將無聊定義為「一種想做,卻無法參與到令人滿足的活動中,所帶來的不適感」。當我們想要投入精力,卻無法做到時,那種腦袋空空的感覺,就是無聊。
我們會叫無聊的人振作起來,或者建議他們做一些事情,比如告訴你讀讀書,跑個步,看會兒電視,找朋友聊天。其實,這些你都知道,甚至你知道有大把的事情等著你去做,但你就是不能投入其中。如果能的話,你早就這樣做了,或許你也不會打開這一篇來看吧。
然而,想要變得無聊——
喔不,想要變得「不無聊」,首先需要知道你的無聊是哪一種類型。
你是哪種無聊?
德國精神分析師馬丁·杜勒曼(Martin Doehlemann)曾經將無聊分成四種類型:情境性的無聊、飽足性的無聊、存在主義的無聊和創造性的無聊。

1. 情境性的無聊(situative boredom)
情境性的無聊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無聊,比如上學或上班的路上、約了朋友在咖啡廳見面自己卻比對方先到而等待的時候、聽一場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演講的時候。
這時我們體會到的無聊情緒都屬於情境性的無聊。這類無聊最大的特點就是「閒下來」,當我們在無所事事的時候通常會感到無聊。
2. 飽足性的無聊(boredom of satiety)
當我們不斷重複同一件事情而感到厭倦,彷彿正在做的事情無比枯燥和陳腐,彷彿寶貴的生命正在因此浪費。這時我們體驗到的就是飽足性的無聊。飽足性無聊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重複,在重複的過程中,刺激被反反覆復體驗,很難感到新的趣味。
3. 存在主義的無聊(existential boredom)
當人們感到心裡空蕩蕩,世界毫無色彩的時候,存在主義的無聊就產生了。它包含了一種對任何慾望的渴望,這種無聊要比前兩種「要求」更高,也更不易被表達出來。相比於幾十年前的人,現代人更容易感受到無聊的情緒。因為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已經不需要為刺骨的寒風和下一頓飯而發愁的時候,便會思考起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這時更可能感受到存在主義的無聊。
4. 創造性的無聊(creative boredom)
做著千篇一律重複性工作的人們,可能會羨慕那些富有創造性的職業,羨慕他們每天擁有新的挑戰,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成果。其實不然,很多每天坐在電腦前的廣告設計師、影像創作者也會因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無聊。比如說我阿維,創作固然有趣,但有些時候在寫一篇內容時,查找來源、核對信息、理論簡化,有時真的會覺得有點無聊。
這種情況就是創造性無聊,當我們被迫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即便產出的結果是有趣的,過程的強迫性還是會使人感到無聊。
但不管你現在處於哪種類型,你一定也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人會無聊
在《我們為何無聊》一書中提到,無聊是兩種潛在的機制在發揮作用。首先,當我們被困在一個「慾望迷局」,即想要做些什麼,又不想隨便什麼都做的時候。其次,當我們的認知能力、我們的技能和天賦不得其用的時候。

舉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天假期,或一個空閒下來的時段,如果你沒有明確計畫,這時你很可能會感到無聊。因為你想做點有趣的事,但沒有什麼具體的活動能真正吸引你。刷社交媒體,看起來太浪費了;去看個電影,又覺得沒什麼意義;找朋友聚聚,又懶得出門。這時你陷入了一個「慾望迷局」,你想做點什麼,但又不想隨便挑一個活動來做。這種矛盾的感覺,帶來了強烈的無聊感。
第二種例子,技能和天賦不得其用時。你可能在一份工作上已經做了很久,所有任務對你來說都非常熟練和不具挑戰。即使你忙碌了一整天,因為你沒用到你的技能或天賦,你會感到一種「空虛」的無聊感。這是一種更深層的無聊,因為你的認知和潛力沒有被充分利用,讓你感到失落和無所適從。

在某些方面,無聊有點像「欲言難吐」的現象,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比如你依稀記得一個電影人物的名字,但就是叫不出來。

這個人是《哈利波特》的某位教授嗎?不太像。《漫威》裡的洛基?不,我覺得不是。

是演《小丑》的亞瑟·佛萊克?對,就是他了!

為什麼我會提到這些人物?為了激起你的好奇心,因為你開始感到無聊了。你的無聊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在我們生活中必定發生了什麼事情。
為什麼你的生活越來越無聊了?
為什麼你的生活越來越無聊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更深入了解大腦的多巴胺機制。
Homeostasis 內穩態
每個人都有一個處於正常狀態下的多巴胺基準線。當我們遇到某些外在刺激,比如吃好吃的食物,打一場遊戲,刷短片,我們的多巴胺水平會相應升高,從而產生高興、開心的情緒。可是,當我們多巴胺水準到達一個峰值之後,並不會回歸到我們平時的多巴胺基準線,而是掉入了與高點相對的低點。就像一個翹翹板的原理一樣,你現在多麼高,你等下就多麼的低。多巴胺水平高,我們會高興、愉悅;反過來說,多巴胺水平低,我們就會感覺到失落、無聊。

如果這時我們什麼都不做,那多巴胺就会慢慢回归至正常水平,也就是你稍微忍過這一段失落和無聊期,你的心情就會回到平時那樣。
但是,這無聊難耐的時間就是非常難熬,所以人們便急切的尋找更多的刺激來使我們的多巴胺水準再次提升到基準線之上。這會導致在快感過後的一段時間里,多巴胺水平會下降到更低,從而使我們需要更多的外在刺激才能達到之前的「開心」狀態。這也是上癮的原理。

你需要無聊的原因
當手指觸碰到火焰會產生痛感,這種疼痛會讓我們立刻將手指移開。疼痛是我們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到更大的傷害。同樣道理,心理學上認為,無聊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如果感受不到無聊,對人類來說才是可怕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們都希望逃避無聊的情緒狀態,但是總選擇了那個最輕鬆的辦法(玩手機/玩遊戲/刷短片等等)。這些廉價的刺激確實能夠暫時掩蓋無聊,可是一旦停下,就又被無聊的情緒淹沒。
如果平衡持續被打破,人就需要更高的刺激來達到快樂。這也是你會出現一邊刷手機,一邊卻還是覺得無聊的情況。關於手機上癮,請看這一集。
3個無聊的解方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無聊呢?
在《我們為何無聊》一書中,提到了幾種正確應對無聊的方法,結合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1. 尋求一種心流狀態
心流是指完全沉浸在一件事中,忘記時間,極其專注的狀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無聊感源自於注意力不夠集中,不知道要做什麼,或者潛意識裡逃避做某件事時的狀態。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進入一種心流狀態,無聊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關於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很多曾經進入心流的人都提到一件事,就是和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有關。當你對某件事情抱有熱情,你自然會投入其中。他不是任何人讓你去做,也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報酬,這種無形的動力讓你做到忘我,也在無意中填補了無聊的時光。關於更多心流的內容,大家可以找回我之前的文章。
2. 把「無聊」變成「放鬆」
乍一看,似乎「無聊」和「放鬆」其實有一些共同點,就是「無所事事」,但兩者的「無所事事」顯然不是一回事。
「放鬆」是一種低能量、愉快的感覺,「無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不安分的渴望。當我們放鬆的時候,我們是自由的,沒有未滿足的慾望的負擔。有實驗表明,僅僅是告訴容易產生無聊的人放輕鬆,就能減少他們當下的無聊感。

把無聊變成放鬆的方式從思維開始,試著告訴自己「現在我不需要做什麼,我就是單純的休息」、「我正在放鬆」。又或是去一個能讓你放鬆下來的地方,就像在日本流行的「森林空氣浴」,在大自然中度過一段時間,休養生息。有一點提醒大家,滑手機或打遊戲並不是放鬆的方式。如果你能理解這句話,表示你已經看懂我前面的內容。
3. 專注此時此刻
研究表明,經常正念、冥想的人無聊水平也較低。正念可以通過減少我們對無聊處境的情緒反應來避免無聊。我們越是害怕無聊,越是想要從無聊中解脫,它就越是令我們痛苦。
正念也許能幫助我們打破「用更多的負面情緒,回應負面情緒的怪圈」,防止我們用恐懼和敵意應對無聊。我每天都會進行打坐修心,從忙碌裡靜下來,這不但讓我從無聊中解脫,還能夠提高生產力。所以你不妨也可以試試。
結語
丹麥哲學家、被譽為存在主義的先驅索倫·克爾凱郭爾認為,之所以「無聊是萬惡之源」,恰恰因為我們尋求一切方法來避免無聊。躲避無聊實際上是在加強它的束縛。如果我們沒有那麼渴望逃離無聊,它會將我們引向另一種生活方式,對於人生目標的熱切追求將成為我們的嚮導。
想要看到更多這類從心理學讓生活變得更好的內容,可以到我的網站逛逛。我最近有想增加會員影片的想法,對我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我們的會員。不管如何,感謝大家的支持。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