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在傷心的時候,往往會想聽悲傷的歌,而不是快樂的歌。有的人即使不悲傷,卻很喜歡聽悲傷的音樂。
我們一向來都希望自己活得快樂一點,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大多人在聽音樂的部分,往往都喜歡聽那些憂鬱、難過的悲情歌或音樂。如果不信,你可以翻一下你過往的歌單,是否一定有幾首悲傷曲目。
按理說,聽憂鬱難過的歌曲會使人感到更加憂鬱悲傷吧,那這些人反常的舉動是怎麼了?難道大多人都是所謂的「受虐M屬性」?悲傷時愛聽悲傷音樂,不悲傷時也愛聽悲傷音樂。旁人以為他們在處理分手或經歷低潮失落,其實大家都誤解了,他並沒有低潮、沒有失落、也不是M屬性。大多時候只是單純享受悲傷音樂帶來的愉悅感。
沒錯,聽悲傷的音樂來感到高興的確是矛盾的,但這裡不是出於所謂的「M屬性」。相關研究發現是有一套心理活動的。
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為何有人明明不悲傷,卻總喜歡聽悲傷音樂?為什麼人失落時,又總愛找悲傷歌曲來聽?為何悲傷音樂不會越聽越傷心,反而是越聽感覺越好?接下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了解了解吧。
悲傷音樂的感受
悲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所有人都可以感知和表達它。因此即使你不是音樂系的,也能感受到音樂裡傳達的基本情感。簡單的放兩小段樂曲,大家可以猜猜哪個是悲傷、哪個是愉悅。
大家都猜對第二是悲傷音樂吧?也就是說我們聽音樂,確實知道音樂所傳達的是什麼情感。
當然,悲傷音樂自然會喚起悲傷難過情緒,而大多人即使知道這點,卻依然喜歡聽悲傷音樂,甚至比起快樂音樂還要喜愛。這個矛盾現象一直吸引著哲學家、心理學家、神經學家的思考與研究。雖然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發現已有一些原因和心理機制可以解釋它。
為何喜歡聽悲傷音樂?
人們之所以愛聽悲傷音樂,目前研究可以綜合分成三個面向解釋:情感出口、生理誘發、和審美與回憶。
1. 情感出口

一個人小時候,不開心了,你可以放聲大哭、大鬧。但慢慢長大後,哭鬧被視為是一種幼稚的表現。為了維持成熟堅強的表現,「哭鬧行為」漸漸被隱藏和遺忘。然而「哭鬧行為」不見了,不代表一個人的「悲傷情緒」就不存在了。
當你偶然間聽到一首悲傷的音樂時,它就像一條流入你內心的溫柔小溪,把你悲傷的情緒緩緩的帶出流開,提供一種安全健康的釋放途徑。
這就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利用音樂與藝術來淨化心裡,平撫悲傷」的概念一樣。在音樂與藝術中,讓傷感與恐懼得到釋放,重新恢復正常心理。
其實我們可發現,悲傷歌曲往往是在描述著作者自己或是敘述著某個人的悲痛遭遇。聽著悲傷的音樂,就像是聽著和自己同病相憐的同路人的故事,把失戀、孤單、寂寞、失意演繹的那麼真切,代替自己把無法說的話全說出來了。原來自己並不孤單,世界還有和我一樣的人,在自己失落的時候還是有人支持和同情,這在心理學中是一種「社會認同原理」。

因此在傷心失落的時候,比起高興的歌,傷心的歌來的更好。因為聽高興的歌並不會產生連結,反而越聽越無聊而不舒爽起來。
事實上,人活著就一定會面對痛苦和悲傷的事情,只是這些事情太瑣碎和頻繁,人們已經無意識的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回想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超過3天是完全沒有麻煩的?雖然我們已經不經意把它無視了,但它們確實是我們在無意中體驗的東西。因此悲傷歌曲一句一句敘述著的情感,更貼近現實,從而引起共鳴。同時也像是提供了一個安全和可控的空間,讓我們能夠處理和探索自己悲傷的情感,也是當下不傷心的人,卻享受著悲傷音樂的原因之一。
2. 生理誘發

剛才哲學和心理學是這麼說的,那神經學家又是怎麼說的呢?
音樂作為聲波傳到耳中,在耳蝸轉變成神經信號,通過相關的神經通路,然後到聽覺丘腦、杏仁核和眶額皮質。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地方,表示音樂和情緒有很大的聯繫。另外音樂也能激活「腹側被蓋區」VTA。以前影片有說過,VTA是分泌多巴胺的主要區域,多巴胺會讓人感到愉悅。
因此聽音樂可以調節情緒和感到愉悅是有一定根據的。雖然目前研究沒有發現「悲傷音樂」能夠直接激活多巴胺分泌,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衛·休倫博士發現 (David Huron),在聽悲傷音樂的時候,人體會釋放另一種叫「催乳素」的物質(Prolactin),帶來平靜、撫慰、和滿足的心情。「催乳素」帶來的撫慰,和「血清素」帶來的幸福感不同,「催乳素」更像是一種應對悲傷的能力,讓人在傷痛中振作起來,緩解失落和悲痛。
另外也有人認為,悲傷音樂就像是模擬真正的悲傷情緒,進而讓我們能在這情緒中學習,增強對他人的同理心,並嘗試對悲傷做出各種反應。這可能讓我們更好的為真正的損失做準備,而這樣的學習是好的,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愉悅,鼓勵人們再使用它。
3. 審美與回憶

研究發現,聽悲傷音樂所喚起的「悲傷情緒」可分成不同類型,有令人「緊張的悲傷」、「平靜的悲傷」和「感動的悲傷」。
令人「緊張的悲傷」是負面的,讓人感到痛苦。令人「平靜的悲傷」是正面的,和低喚醒度的。而令人「感動的悲傷」是三種悲傷類型中喚醒度最高,和伴隨愉悅感的,也很可能是人們喜愛悲傷音樂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聽悲傷音樂喚起的是一種極致的「審美情緒」,包括感動、顫慄、和流淚。欣賞悲傷音樂帶出的美感而感到愉悅,這和許多催淚電影是一個道理。為什麼明知看催淚電影會讓你哭得稀裡嘩啦的,人們還是會選擇看這類電影?因為人們想看的其實不是他有多「悲傷」,而是看他有多「美麗」。因為悲傷的情緒渲染張力比起其他情緒來的強烈,因此人們更能在悲傷作品中體會他。「審美情緒」越強的人越容易感受到這份「淒美的愉悅感」,同時也越愛悲傷的音樂。
然而,進一步研究還發現,悲傷音樂除了喚起了「審美情緒」,同時也喚起了「懷舊」。聽著悲傷的旋律,許多過往的回憶也慢慢浮現,有幾分感慨、也有幾分思念的傷感。不過他們都是正向的。音樂播完了,心情也跟著變好了。
這就是為何有人明明不悲傷,卻總喜歡聽悲傷音樂的原因。如果你和我一樣,那周杰倫的歌就是最好的例子。
結語
當然,不同人對悲傷音樂有不同的感受。有少部分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還是不喜歡悲傷音樂。喜歡聽悲傷的音樂並沒有好壞之分。據調查,不同的人格特質也會影響個體對悲傷音樂的喜愛程度。具有同理心強、情緒渲染特質,或是懷舊和內向的人,更容易喜歡上悲傷音樂。
然而發現不管你是哪種性格,選擇聽悲傷音樂的心境基本是一致的。人們最常在負面心情時聽悲傷音樂,其次是感到孤獨的時候,之後才是在懷舊和放鬆的時候。
根據前面的觀點,一個人如果經歷了重大挫折後,其實聽一點傷感音樂是有益的。
不過要提醒的是,選擇悲傷音樂也要選得對。如果不斷聽「毀滅、黑暗、萬年孤寂」這類的黑暗悲歌,反而容易起到負面作用。因為這就是屬於前面說的「緊張的悲傷」,讓人越聽越難受。

拿大家應該都聽過的情歌天後的歌舉例,像梁靜茹的《分手快樂》這類的歌,雖然眼淚掉了下來,但卻能從音樂中把情感釋放出來,甚至體會到當中的美感,心情才會變好。
因為悲傷歌曲聽的不是悲傷,而是寧靜、美麗和慰藉的心情。
現在你聽到的背景音樂,是我在製作影片時,覺得還不錯的悲傷音樂分享。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分享自己覺得不錯的歌啊。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