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正和上司說話。上司提出的苛刻要求,你明知道不合理,卻經常討好答應。如果是為了工作生計還可以理解,但走在百貨公司,熱情推銷員的話語,你卻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一次次購買了一堆不喜歡、不需要的產品。還有無數次,原本不想出門的你,總是不敢把心裡的「不」說出來,而忍耐參與朋友的邀約。以上情境的主角是否是你?
有一段時間沒和大家聊人格的話題了。在留言區時常有粉絲觀眾提到,很期待「人格」等心理學的影片。沒問題,只要關係到探索自我、世界、和生活的心理學,我都有機會和大家聊聊。今天聊聊「討好型人格」。
事實上,討好型人格並不歸類為心理疾病。它不能和以往提到的「人格障礙」相提並論。不過,它卻很可能是出現精神狀況的徵兆。如果長此下去、不管理好,就有可能走向憂鬱和焦慮的心理症狀。
那什麼是討好型人格?你是否屬於討好型人格?它是怎麼形成的?又該如何改善?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英文為 People pleaser。它不是任何一種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它是某個體在人際關係上養成的一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簡單來說,「不是病,而是壞習慣」。
所謂「討好型人格」是指個體因為害怕衝突而壓抑自己的需求,進而出現過度討好他人的現象。「討好」不等同於「對人好」。 「對人好」是好人的一種特質,出於幫助他人、憐憫他人,希望看到彼此都安好,而自發「對人好」的行為。
而「討好」是包含一種「求」的含義。我「求」你「好」好的,我「求」你對我「好」,我「求」你和我「好」、喜歡我。通常把自己擺在很低的位置,犧牲、放棄或妥協自己的需求來滿足他人的行為。
如果你要分清你在「對人好」還是「討好人」,可以根據兩點:「追求」和「犧牲」。

「對人好」的狀態是:不追求,願意為他好,只是想見到大家都幸福快樂。
「討好人」的狀態是:追求,獲得別人的喜愛和認可、或避免被討厭而做的行為。
另外「對人好」的狀態是:不犧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滿足他人的需求和快樂。
「討好人」的狀態是:犧牲、委屈自己,優先滿足他人的需求和快樂。
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對人好,而不是討好他人。是一個平衡自己和他人需求的狀態,並非強烈傾斜一邊。而長期處在「討好人」的狀態,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要更清楚理解,我們從一個故事說起。
討好型人的故事
小葵從小就是家裡的乖乖女,但這「乖」背後卻隱藏著一個耐人尋味的行為。小葵的父母對小葵要求總是很苛刻,批評的次數遠超於表揚。只有小葵在學校考到高分或完成家務時,才會見到母親臉上短暫的微笑,或父親的一句「還不錯唷」。這種小小的認可對小葵來說如此寶貴。
小小年紀的她,貌似學會了一種「生存法則」:要想得到別人的喜歡,就要滿足他人的要求或期望。

小葵發現,在學校裡這個「生存法則」依然適用。
誰忘了帶作業,小葵幫忙抄;有人考試前需要講解,小葵會耐心教到天黑。她成了班上公認的「好人」,對此她卻樂此不疲,因為每次的付出都能換來一句「謝謝」或者一個燦爛的微笑。這種感覺就像喝了一口甜滋滋的可樂一樣,讓人愉悅又上癮。
然而,「甜蜜」的味道在她進入職場後,似乎加了一種「味道」。她發現辦公室的「潛規則」比校園複雜得多了。初入職場的她依舊保持著「好人」形象,上司或同事有需要,她都一口答應,從來不拒絕。別人不想做的瑣事,小葵包了,經常加班到深夜已是常態。
每次幫人解決問題,小葵都能獲得一句夸獎,或者一個讚賞的眼神。這對她來說就像積累「金幣」,讓她覺得自己的「好人」形象更加穩固。
然而,這個「遊戲」漸漸變得不那麼有趣。甜甜的味道,怎麼多了點苦味了?任務越來越多,加班越來越頻繁。很多時候,小葵發現自己快要被工作壓垮,但她依然不敢對任何人提「不」這個字。每當有人走過來,她下意識地就想說「好,我來」。儘管內心已在狂喊「我真的做不完了」,但身體的反射動作比腦還要快。

她意識到自己陷入了「討好」的怪圈。明明已經疲憊不堪,卻無法停止這種迎合行為,因為她害怕,一旦不滿足他人的期待,就會失去所有的認可,甚至失去朋友和同事的關係。
於是,小葵日復一日地忙碌,在她自己構築的「討好城堡」裡,疲憊著、困惑著。
討好型人格的特徵
也許有的人聽了小葵的故事,發現和自己的現狀有點像。「那我是討好型人格嗎?」
我們可以從以下6個特徵了解一下:

1. 害怕說出內心想法
在人際關係中,討好型人格往往覺得自己是弱勢的,因此不敢表露內心真實想法。因為一旦把真實想法說出來,就很可能不被接納、或受到批評,導致被孤立、拋棄或攻擊。所以認為不能表露內心想法,經常以迎合來掩蓋內心的膽怯。
2. 總是主動道歉
當問題出現時,討好型人格習慣性的先道歉,儘管問題不是出自於自己。為了避免衝突的發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希望用道歉來化解衝突,哪怕是自己承擔不必要的責任。
3. 幾乎不會說「不」
當別人提出要求時,幾乎不敢拒絕、說「不」。因為討好型人格會認為,如果拒絕某人,就會覺得自己很自私或刻薄。如果說了「不」會感到內疚、自私、或不友善。
4. 沒有時間留給自己
討好型人格在人際關係中,會把別人的位置擺得比自己還要高。因為「討好」,所以總是在為別人做事,而沒有時間留給自己。以犧牲自己的需要或時間為代價,來幫助別人,為了別人的需要而忽略自己的需要。
5. 過度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
討好型人格會把他人的評價看到很重,別人的一丁點批評他們很可能會受不了。每次做事,都會想他人怎麼看待自己。所以他們在人際關係中,顯得小心翼翼,就像深怕一碰就碎的玻璃一樣,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6. 失去原則和底線
討好型人格為了「討好」,維持人際關係,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不斷的「禮讓」他們的底線,壓抑自己的需求。在他們自己看來是為了保持和諧,在旁人看來毫無原則和底線。
討好型人格與心理疾病的關係
雖然說「討好型人格」並非是什麼心理疾病,但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相似的理論,稱為 Sociotropy「社會取向」。
Sociotropy「社會取向」,美國心理學協會將其定義為「當關係喪失或發生衝突時」,「過度重視人際關係」,「而非個人獨立的傾向」。具有「社會取向」的人,往往擁有強烈的社會接受需求,導致他們過度取悅或照顧他人。與其相反的叫自主獨立,強調獨立性的傾向,也許可以理解為過度迴避人際關係的概念。
而研究發現,這兩個向度和憂鬱症的患病性增加有關。也就是過度取悅他人或過度獨立性,都很可能發展出憂鬱症。
還沒完,因為過度依賴人際關係的問題,也可能同時伴有其他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症、依賴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以上所有心理及人格障礙,我之前都有專門一篇論述過。
所以不健康的討好行為,有可能摧毀你原本健康的人生。
討好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你擁有討好他人的行為,一開始很可能是正常的。因為大多人都會去取悅他人。取悅他人一般來說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習慣性的討好,而忽略了自我與沒有底線。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沒有切確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三點理解:
1. 原生家庭的影響

就像是前面小葵的例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的錯誤認知,認為需要賣力的滿足他人的需求,才值得被別人認同和喜愛,漸漸在潛意識中,「討好」習慣性的成為人際關係中的處理方式。
另外,小時候的「依附關係」也可能導致長大後發展出「不安全型依附」,如「焦慮矛盾型依附」。焦慮矛盾依附表現時時刻刻處在焦慮中,幾度渴望關係的維持、擔心被拋棄,需要對方示愛來確保自己被愛。更詳細的說明,請看「依附理論」那一集。
2. 缺乏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很可能有過一段不堪的關係或創傷,比如兒時虐待、拋棄等,導致有極度的不安全感。而「討好」往往會帶來他人的肯定和讚賞,也是人們感到心理慰藉和安全感的一種方式。
漸漸他們發現,討好行為安撫了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在不斷地重複討好下,形成了一種習慣。他們透過取悅人,讓自己變得討喜,因此也更安全。如果他們不做這件事,或討好失敗,他們會再次深陷不安全感的恐懼中。
3. 自信心低下

這種狀況很可能是對自己的自信不足,懷疑自己做不好、很差有關。必須透過外界來給予自我肯定所發展出的行為。
在討好他人中換取自我肯定,就變成了他們自我價值的來源。如果是這樣,也能說明完美主義的人也有討好型人格的傾向。
改善的方法
如果你發現這就是你,你也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你可以參考我整理的6個步驟:
1. 清楚自己的價值觀
首先,面對真實的自己。你在人際關係中是否真的委屈求全?你在哪裡覺得委屈了?那它就違背了你的價值觀。找到你的價值觀,並守住你的價值觀。
2. 查看你的時間
你可以查看你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哪裡了。哪一部分是你討好他人而犧牲的時間和精力?把它們記錄下來,進一步從你的價值觀釐清,什麼事是你該做,什麼事是你不該做的。
3. 設定界線
清晰的定義事物的界線,了解自己的極限在哪裡。讓他人知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良好的溝通,我相信別人也會理解。如果對方表示不同意或施壓,那很可能你需要考慮一下這段關係了。真正健康的關係是建立在雙方尊重的情況下。
4. 從「小拒絕」開始
如果讓你一下說「不」可能是一個挑戰,你可以從一個無關緊要或小的事情開始說「不」。開始對說「不」感到不排斥。「不。」這個字是個完整的句子,不需要進一步解釋。
5. 展示真實的自己
也許你開始生出許多不好的念頭,例如,別人會怎麼想我?別人會認為我不好相處?等等等等。你要明白和接納自己,你並沒有惡意說不好聽的話,只是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真誠和相互的關係,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少給自己壓力。
6. 找個提供勇氣的人
如果整個過程你不夠自信,請找個支持你的人,提供你勇氣和信心。你會做得更好的。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