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常非常遙遠的古希臘,人類每夜都過著無比寒冷無光的日子。泰坦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同情與人,於是將天上的火種偷走帶到人界。有了火,就有了溫暖與光明,人類再也不怕夜的黑與冷,更不用生吃食物了。
不過,這一舉動卻觸怒了「主神宙斯」。為了懲罰普羅米修斯與人類,宙斯命令「鍛造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依照女神的形象造出一位美麗的少女,然後吩咐眾神各給她一件「特別」的禮物。
「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給了她工藝技巧及對細節的注意力、「愛與美女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給了她迷倒男人的風韻魅力、「眾神信使赫密斯」(Hermes)給了她能言善辯的說話技巧、「婚姻女神赫拉」(Hera)給了她一顆好奇的心。

最後,諸神賜她名為「潘朵拉」(Pandora),在古希臘代表著「全部禮物」的意思(Pan-全部,-dora禮物)。隨後,宙斯差遣「信使赫密斯」將潘朵拉帶到人界。據古希臘,潘朵拉也是地球上的第一位女性人類。
接下去你就知道了。
離開前,宙斯又送了一個非常精緻的盒子給潘朵拉,並叮囑她「絕對⋯絕對不能打開盒子」。
「信使赫密斯」根據宙斯的吩咐,把潘朵拉帶到了普羅米修斯的弟弟「艾比米修斯」(Epimetheus)面前。艾比米修斯見這麼漂亮的美女,立馬就愛上了潘朵拉,並娶她為妻。
潘朵拉對地球上的生活感到非常興奮,強烈的好奇心讓她非常渴望了解所有事物,當然肯定也包括宙斯送她的那個「盒子」,朝思暮想的想知道盒子裡到底裝了什麼。
丈夫「艾比米修斯」意識到盒子裡面的東西可能會帶來不詳之災,所以也叮囑潘朵拉絕對不能打開盒子。越是禁止打開盒子,潘朵拉越是對盒子裡的東西感到好奇。

終於有一天,潘朵拉再也忍受不了了。她趁丈夫不在的時候,悄悄拿起了盒子,心想:「只要眯一眼就好,然後我就不再想這個盒子了」。
就在打開一小縫隙時,一股力量猛然地衝了出來,各種像是迷霧一樣無形體的東西和聲音又笑又竄地圍繞在潘朵拉身旁。
潘朵拉嚇得又抓又拉地,想把這些東西都抓回到盒子裡,不過顯然已經不可能了。最後,極度害怕的潘朵拉唯有立刻把盒子關上,但迷霧與聲音已經早就飛往世界各地。

其實盒子裡關著的就是世間的所有邪惡:貪婪、嫉妒、痛苦、疾病、禍害等等。潘朵拉把盒子打開,也代表把這些不幸帶到了人世間。不過,潘朵拉把盒子關上,最後也把「希望」關在了盒子裡。有人對這個解讀是說,儘管再痛苦、再怎麼不幸的事情,都存有一絲希望,因為希望還是在身邊留了下來。
引言
以上就是「潘朵拉的盒子」傳說,當然也許你聽過的和我說的有些出入,因為古希臘神話的版本眾多,以上只是其中一個版本。但這個不是重點,這裡要帶出的東西其實就是:為什麼越被禁止的東西,越發吸引?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當兩個朋友正聊著什麼的時候,你好奇地湊上前問問:「你們在討論什麼啊?」他們卻告訴你:「這事你最好不要知道,知道後會對你有危險」。原本隨口問問的你,此時卻變得更想知道內容了,即使知道危險,還是想要參與。

或像是母親告訴孩子不能做這、做那時,孩子偏偏會更想去做這「不能做的事」,甚至對「不能做的事」感到一絲快感。不管你是大人還是小孩,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就越想知道,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就越想接觸,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
這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種「越禁止反而越激發慾望」的現象,而這一現象也被稱作「禁果效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什麼是「禁果效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它到底又是怎樣的一個心理?
什麼是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在英文稱作 Forbidden Fruit Effect。事實上,「禁果效應」的典故並不是潘朵拉的盒子,而是來源於《聖經》裡的一個故事。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讓他們管理天上一個叫伊甸園的花園。伊甸園裡有兩顆樹,一顆是「生命樹」,一顆是「知善惡樹」。上帝告訴亞當和夏娃,這裡所有果實都可以吃,但唯獨「知善惡樹」之果不能吃,吃了必定死。但後來夏娃還是受不了蛇的哄誘,和亞當一起吃了「禁果」,最後上帝怒將二人逐出伊甸園,蛇也受到詛咒。
所以「禁果效應」也可以稱作「亞當與夏娃效應」。越被禁止的事物,越會引發渴望與探知。
在我們生活中就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最典型的就像我前面舉的例子一樣,母親禁止孩子「不要用髒手碰牆壁」、「不要吃美祿粉」、「不要打遊戲」等等。當越被說不可以時,孩子就會越想去做。就算是在成年人身上也可以看到,許多被社會上禁止的事情,像是某禁書、禁地、禁止探索的網站等,明明社會都指出這些東西可能帶來危險或其他可怕的後果,但在人們的心理總是會想要一探究竟。

在2002年,攝影師阿德爾曼為美國加州海岸拍了一萬兩千張照片做紀錄,其中一張剛好拍到了美國藝人芭芭拉·史翠珊的居所。藝人史翠珊為了隱藏自己的居所,因此提告攝影師阿德爾曼和其網站移除此照片。結果敗訴,次月多達420,000人到訪網站。試圖隱藏的某事,反而造成此事暴露,而到訪的群眾心理就是所謂的「禁果效應」。事實上,事情本身並沒有特別的吸引,就是因為說是被禁止的,反而讓人變得更想去觸碰這個事情。
又或是在愛情中,阿木與小童相愛了,但雙方父母都不同意兩人的愛情,時常各種禁令與干涉他們。結果兩人卻不是分手收場,反而是愛的越深。
為何有禁果效應?
那禁果效應背後的心理是什麼呢?這裡可以從3點去解釋:好奇心、稀缺原理和逆反心理。
好奇心
首先我們來講講好奇心。人類天生就有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產生好奇的心,這種好奇心會促使人們去探索、發現新事物。
這裡有個名叫「不要往鼻子裡塞豆子」的小故事。一個媽媽帶著兒子到市集採購,在前往市集的路上,媽媽想起兒子以往的調皮小動作,於是嚴厲的叮囑兒子:「到了那裡你不要惹麻煩,不要拿白菜來吃,不要把牛奶灑在地上,更不要往牛身上扔石頭。」因為這些都是兒子以前在市集發生的事,媽媽為了防止兒子再惹麻煩,又嚴厲的補充了一句:「也不要往鼻子裡塞豆子。」
結果,兒子做了所有提到禁止的事情,尤其是把豆子塞往鼻子的動作,對兒子來說是個新主意,反而讓他躍躍欲試。

也就是說,有時候人們「禁止」的提醒,反而是激發他人「好奇心」的行為。「好奇心」被認為是人類減少不確定性的動機,只有當事情的結果能被確定或預判,「禁果效應」的發生才會大大減弱。舉例說,母親告訴孩子不能用濕手去碰電器或電子開關,而孩子此前就有過被電的經驗,因此孩子早能確定或預判「用濕手碰電器的結果」,所以就算是母親禁止的事,自然也不會傻傻去做。
稀缺原理
「禁止事物」往往讓人有種隱藏的價值存在,因為「隱藏」就可能表示此信息或事物有及其重要或稀缺性的含義。這個「稀缺原理」我在之前也提到過了,人們總是想要得到稀有的東西,因為比起得到,人們更害怕失去的感覺。所以即使存在潛在的危險性,人們在心理上也會把其危險性降低,做出難以理解的衝動行為。
當一個人對你「禁止一樣事物」時,就像是對你「隱藏一個寶貝」。當有人告訴你「這件事你最好不要知道」時,就等於說「這個稀有的寶物你不能得到」一樣。所以說「稀有之物在眼前,哪有輕易錯過之說」呢。為了避免失去它,人們心理會自動調節其真實的危險性,讓自己的冒險顯得更加合理。
稀缺的東西之所以吸引,除了免於失去的焦慮感,同時,得到稀缺的東西也表示得到地位的提升,是一種潛在的虛榮心。「我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表示我比較高級,「我知道了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顯得我知識比較淵博,「我接觸了別人不能接觸的東西」顯然我比一般人更有能耐。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做禁止的事情時,會有一種莫名的喜悅感。
逆反心理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我們「被禁止的事物」所牽引,不是我們對它感到有多「好奇」,也不認為它有多「稀缺」,而是一種「逆反心理」。
舉個簡單的生活例子,阿德原本在未來的一個星期打算好好唸書,不再打遊戲。就在這時母親告訴阿德:「不要再打遊戲了,去唸書。」結果阿德直接把書丟在一旁,打遊戲去了。這類越禁止,越去做的情況就不是好奇或稀缺了,而是逆反心理。在未成年身上也就是所謂的「叛逆」。由於不只有小孩有,成年人也有,因此這種心理就叫「逆反心理」。
人類天生就有嚮往自由、自我選擇的傾向,希望自己能夠自主及控制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成為他人控制的傀儡。當一個人禁止你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的時候,就是一種別人替你做選擇,將某種選擇強加於自己的情況,也正好表示了自己的自主權受到威脅。這時人就會開始產生一種抗拒心理。心理學家發現當人的自主控制力受到威脅時,人就會表現出負面情緒,比如生氣、反抗、憂鬱或絕望等心理。
阿登屋的實驗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被別人阻止或禁止外,大多人都會有一段喪失控制力的時候,那就是「老年」階段。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和朱迪斯·羅丹(Judith Rodin)有個著名的實驗「阿登屋的實驗」。
在1976年,蘭格和美國康乃狄克州的一間叫阿登屋的養老院合作,並進行了一項研究。阿登屋養老院共有四層樓,研究人員隨機挑了其中的兩層,第四層和第二層,裡面所有老人的健康狀況都相近,分別做了完全不同的實驗安排。
第四層的老人的安排是:
- 老人們可以自己決定房間的設施與佈置,如果需要什麼改變,都可以告訴工作人員。
- 給老人們一棵植物做禮物,老人們可以選擇要或不要,也可以選擇是哪個種類,選好後,讓老人們自己照顧植物。
- 在下個週四和週五有個電影放映,如果老人們想要看的話,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天。
第二層樓老人的安排則是:
- 工作人員會以最幸福與舒適的家為標準,有什麼需求都可以告訴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都會盡力幫助老人們,老人們只需要享受其中。
- 給老人們一棵植物做禮物,而護士每天都會替老人們澆水照顧它。
- 在下個週四和週五有個電影放映,工作人員會幫忙老人們安排時間,稍後通知他們哪一天去看。
從兩層樓的安排可以看出,雖然第四層和第二層樓安排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第四層樓的老人有更大的自主控制權與選擇需要。而第二層樓的老人,雖然也安排的很好,但所有東西都是由養老院所決定的。

實驗進行了三個星期後,給了所有老人和護士一份問卷,要求評估老人們在快樂、活力等方面的評價。結果發現差異非常大。第四層的老人,也就是擁有自我掌控的那一組,報告中都表示他們更快樂、更有活力。根據護士的觀察,第四層有93%的老人往積極方面提高,而第二層樓只有21%的老人向積極方向變化。在這個過程中護士並不知道此實驗,所以表示護士提供的數據是真正通過觀察得來的。
從這個實驗可以說明,擁有自主權與自我選擇的人,心理上明顯比較積極,而失去控制權的人,儘管很多時候是為他們好,但實際上並不是滿意的結果。
好,回到禁果效應的「逆反心理」。當一個人被禁止的時候,同時也表示個人的自主權受到限制,人們為了打破受限帶來的焦慮與不舒服,就會以相反的行為去對待,這就是逆反心理的原理,也是造成「禁果效應」其中的一個原因。
結語
以上就是「為什麼不被允許的總是那麼吸引?」我們越被禁止,就越想要的心理。
因此也有人反過來利用「禁果效應」的心理,假裝禁止或隱藏某樣事情:「這個鋼琴不是買給你的,你那麼沒耐心是不可能學會的」,誘導對方產生這種「禁果效應」。事實上禁止的事,正好是對方想要你做的事:「誰說我沒耐心,我每天都會學」。這裡就一個簡單的例子提供大家思考的方向,避免被有心人所利用。
那你有沒有這樣「越是禁止的事物,越想要」的經驗呢?都可以在下面分享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