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的人,沒辦法把這集從頭看到尾!6個上癮設計!3個解決方法

將近有80%的人沒辦法把這期影片從頭看到尾,因為你的注意力已經遭到永久性破壞。不過,如果你是以下情況,還是有救的。

你是手機的保姆嗎?還是手機就是你的保姆?人人手上都有一部手機,每天你就像是照顧小嬰兒一樣,給它穿上昂貴的防護服,深怕它摔了一跤。不時餵它充電,只怕它餓壞不理你。聽到它的呼叫,更是立馬握在手心,查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手機上癮

還是相反,它是你的保姆。每天不厭其煩的叫醒賴床的你,給你提醒日程安排,帶你到想去的地方,管理起你的社交圈子。最重要的是娛樂耍廢時,你一刻都不能離開它,因為你已經對他上癮。

為什麼你很可能在浪費你的生命?揭密社交媒體的心理操控設計,3個擺脫手機上癮的方法。

快速目錄

手機上癮 = 吸食毒品

在AI起飛的年代,手機已經成為與衣物一樣的隨身物件。物件工具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使用者卻可以因此而「壞掉」。頻繁的使用手機,對手機產生一種依賴,當你意識到想停止,卻很難停下來時,這種失去自我控制的情況,就是所謂的「手機上癮」。

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手機很可能是「21世紀最大的非藥物成癮」。這意思是說,對「手機上癮」有如在「吸食毒品」。

手機上癮

維C:哦!?

可怕的是,嚴禁使人上癮的「毒品」,如今卻是小孩隨手可得的「安撫玩具」,甚至使一些小孩出現了吸毒者的戒斷反應。人們早在12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事,並不是憑空的想像。

現在很多醫學專家開始提出,手機成癮和藥物成癮在大腦中出現的反應非常相似。我們用3個點來對比。

1. 激活大腦獎賞系統

當一個人在使用手機,不管是刷影片或是接收訊息時,大腦裡有個叫VTA的區域(腹側被蓋區)會釋放出一種讓人產生慾望追求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多巴胺」會激活大腦不同的區域,產生一系列行為反應,包括刷手機時的快樂和興奮感,這種快感就會讓人持續重複使用手機。

讓人疑惑的是,這種行為和吸毒者的反應異常相似。抽菸和吸食毒品也會直接刺激大腦的VTA,釋放大量的「多巴胺」,讓人產生情緒高漲和興奮的感覺。體驗到這種快感的人,誰還會拒絕再來多點這種感覺呢?於是不斷重複要更多。

手機上癮

2. 耐受性升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藥物成癮者開始發現,現在藥物帶來的快樂沒有以前多了。他們需要攝入更多或者更高的劑量才能達到之前的高度與快感,這種現象被稱為「耐受性」提高了。

和頻繁使用手機的人一樣,每天滑一、兩小時的手機已經不夠用了。為了回到從前那種快樂的感覺,他們開始花更多時間在手機上,不管是刷社交媒體(Line、Whatsapp、FB、IG、YouTube)、打遊戲(Candy Crush 、農場,類似媽媽沈迷很紅的小遊戲)、資訊搜尋(Google search、論壇、網上衝浪)。開始消遣娛樂滑,趁等待空閒時滑,上班上課無聊偷偷滑,甚至沒有空的時候還要邊做邊滑。因為只有更多才能滿足他們。

維C:真有那麼誇張嗎?

3. 戒斷現象

這聽下來有些誇張,但是仔細想想身邊人或對照自己,還真的是手不離機,對手機上癮了。這時候出現了一種狀況,當手機上癮者無法使用手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他們會開始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是無法壓抑的突然暴怒。

這場景就和戒毒中心裡的藥物成癮者如出一轍。在藥物成癮者不用或減少藥物時,他們會顫抖、惡心、焦慮、情緒不穩定等,這是一種上癮者的「戒斷現象」。也許使用或做這事情,已經不再提供他們愉悅感了,這只是為了避免不做帶來的不舒服感覺。

這3點合在一起啊,其實就是一個人的「上癮的過程」。手機成癮和藥物成癮卻如此的不謀而合。關於「上癮」的話題,我以前已經專門一集詳細說明了整套上癮機制。有興趣可以等下點來看。


你在浪費你的生命嗎?

只看手機使用的時間或次數,並不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對手機成癮了。可以從一句話快速的自我觀察:「我沒辦法控制自己不查看手機,當手機不在我身邊時,我會產生焦慮和不安,這種不安全感,已經影響到我日常生活。」

說件大家有感的事,2024年已經到三月尾了,我們先不說去年或更早的時間。如果你不知道你這三個月是怎麼過的,那很可能你的時間都浪費在手機上了。我們會用2倍速看影片,但諷刺的是,我們的現實生活的一天也像調了2倍速一樣,一天沒做多少事,就沒了…那你覺得你在浪費你的生命嗎?


6個手機上癮的心理詭計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特(Adam Alter)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名為《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一書中有提到,你會對手機上癮,也許不是你的意志力薄弱,而是手機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上癮設計。

以下是我個人統整了各方的手機應用設計和心理學,分析手機設計者是如何用6個步驟讓你上癮的。

步驟一:推送通知 Push Notifications

在所有的手機 app上,不管是通訊、遊戲、社交、學習、工作、外賣、商城、導航、日曆等等app上(WhatsApp、Signal、遊戲、IG、YT、FB、Messenger、GJW、calendar、Hahow、foodpanda),都設有一個「通知」的功能。這個默認的功能,看上去沒有什麼殺傷力,卻堪比哈利波特的「阿瓦達索命」咒語。

維C:阿哇呾喀呾啦…Avada Kedavra

無論是社交媒體的新消息、電子郵件的到達,還是遊戲中的新任務,即使你設了靜音,當手機亮起的那一刻,你就像是中了魔法咒語一樣,不自覺的伸出手,拿起看看。

手機上癮

心理設計:

這種設計利用了一種反饋獎勵,人類天生有對「新奇尋求」的本能,當我們接收到新消息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的感覺。一次次的亮屏和鈴聲,其實就是設計師在默默的下達暗示的咒語。

維C:「快來看手機吧…快來看手機吧」

漸漸你甚至出現一種奇怪的行為,在沒收到通知的情況下,也會忍不住的拿起來望一下。

步驟二:無限滾動&自動播放 Infinite Scroll & Autoplay

只讓你拿起手機兩三秒,對於一款成功的 app 還不合格,必須讓你一直拿著它。請望一下你拿著手機的手勢,是不是就和你滑動社交媒體沒有差別,你只需單手握著手機,依靠一隻拇指不斷往上滑,就完成了「時間黑洞」的啟動。你會發現 Facebook、Instagram、TikTok、YouTube 等等社交媒體,它們的往上滑動都是無止盡的,只要你繼續滑,永遠會有新的東西可以看。

心理設計:

人類有著一種「損失厭惡」的心理,在2004年傳出了一個新的詞彙「錯失恐懼症」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是指深怕自己不在場時,很可能發了非常有意義的事,因此驅使本人下意識的參與其中。比如擔心錯過朋友或同事的動態,感覺一天不看手機新聞,好像與社會脫節了。然而設計成自動播放和無止盡的內容,讓人很難停下來,因為每次的滑動,偶爾出現讓人興奮的內容,同時也滿足了避開「錯失」的痛苦。

步驟三:短影片 Shorts

這裡的短影片,不單單指 YouTube Shorts,也包括IG Reel、FB Stories,TikTok 等平台。只要是短短一分鐘內、30秒內,甚至是15秒內的影片,都已成為上癮平台的主流設計。短短幾秒的shorts,就能快速把人的情緒一下拉到高點,吸引大量用戶的注意力,也同時在破壞人類的專注力。

心理設計:

前面一直提到,大腦會在你獲得新信息時,釋放多巴胺讓你感到興奮。短激快的輸出和無限往上滑的設計,你覺得像是什麼?沒錯這個狀態,就像是一個賭徒坐在閃爍不停的老虎機面前的畫面。老虎機可以說是賭博界的可卡因,有非常強的上癮性。老虎機的玩法很簡單,只要拉動旁邊的拉桿,畫面就會轉動,也許賭徒會經歷無數次失敗,但只要聽到一聲勝利的鈴鐺聲和五彩繽紛的閃爍畫面,就足夠讓他持續玩下去。即使你不是賭徒,在無法自拔的刷著短影片的你,已經證明你輸不起了。

步驟四:讚、評論和分享 Like, Comment & Share

在原始的Facebook 是沒有讚這個功能的。在 2008年 Facebook 首次在介面上新增了一個白色大拇指的按鈕,點下去,他會通知對方「你讚了他的帖子」。隨後留言、分享、讚的按鈕,更是所有社交媒體必備的功能,因為少了它們,用戶很可能就不會停留在上面。

心理設計:

這關係到人類對「社交需求」的滿足。即使在怎麼喜歡獨處的人,也無法忍受孤獨感帶來的負面感受。因為「獨處」和「孤獨」並不是一個概念。詳細的原因不在這裡贅述(以往已經有專講「孤獨感」)。人類無可否認是尋求社會認同的生物。恰恰「點讚、評論、被分享」,就給予人們某種社會認同的感覺。

即使你沒發過文、沒發過照片,只要你註冊了社交媒體帳號,已經足以表明你需要這個「在線身分」。通過觀看別人的生活,給他點讚,說一句「你好漂亮啊」,都是一種幫助自己建立「在線身分」的互動,也是獲得社會認同的方式。一個簡單的現實生活例子:坐在餐廳裡的情侶、家人或朋友,即使對方就在他們的眼前,他們卻很可能選擇「在線身分」而非「現實身分」,這是手機上癮的其中一種特徵。

手機上癮

步驟五:個性化推薦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負責YouTube增長和發展的管理總監 Todd Beaupre曾經透露過 YouTube 其中的推薦機制,是從觀眾的觀看習慣、互動紀錄、偏好來推薦影片,強調是幫助觀眾找影片,並非幫助影片找觀眾。如果你是YouTube 創作者,這句話對你來說非常關鍵。當然不只YouTube,像是Netflix、Facebook、Instagram、小紅書都是根據每個用戶的觀看歷史、搜索習慣和評分反饋來制定每個用戶的個性化推薦,因為這樣你才能滿意的黏在平台上不走。

心理設計:

對於人類有兩個強烈的吸引法則,那就是好奇和需求。個性化的推薦,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不斷遊走在禁止邊緣的影片,也穿插在推薦欄裡,勾起用戶的好奇心。大家應該都曾經聽過一句話「好奇心會殺死貓」,但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but satisfaction brought it back)。好奇心殺死貓,但滿足感又將其帶回來了。好奇心所帶來的上癮是有跡可循的,大腦為了獎勵人類學習和探索新知識,會在人們單純接觸到新奇的東西時,就開始釋放多巴胺,啟動整個獎賞系統。未知雖然充滿不確定性與危險,但人就是因為這樣的刺激和興奮,不斷的追求更多。

步驟六:關注者和觀看數 Followers and Views

社交媒體的粉絲數和觀看數,這看似單純顯示數字的設計,我認為它實際是一個完整支撐前面所有5個機制的基層設計。不妨深入思考一下,所有社交媒體裡都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發布者,一個是關注者。無論是YouTube、Facebook、TikTok裡的內容,從來都不是平台本身發布的。平台本身的核心任務就是讓這兩個角色持續留在平台。他的方法就是顯示粉絲數和觀看數。

心理設計:

當所有人來到這個平台時,都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然而平台把互動數字化,那樣我們就開始知道多少人看著我們,我們也開始知道有多少人和我們一起看,這是一個激勵循環。當發布者知道有人在關注自己時,就會開始積極的發布照片,這時關注者就會獲得更多的內容持續關注,再回到激勵發布者發布更多照片。想要驅使人採取行動,設置一個眼下能達到的小目標,人就會受到跨越眼前的成就所驅動,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目標設定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和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比如,平台會給發布者設定目標獎勵,當YouTuber 達到10萬訂閱的時候,會給一個銀色的獎牌,到100萬時會有金色獎牌,再到1000萬時鑽石獎座,1億訂閱獲得紅鑽石獎座。這些平台利用了兩者對社會認同和自我價值的追求,將我們化為持續參與的動力。

當6步驟整套下來,有人已經發現他對手上癮,甚至出現了「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的症狀。


如何擺脫手機上癮

如果你也想擺脫對手機的上癮,可以參考三個方法:

1. 知道自己在使用手機

有些人真的沒有發現,自己大半天的時間都交給了手機。可以下載手機使用追蹤 app 或iPhone 本身就有一個 Screen Time,能查看自己最多時間花在什麼app 上、什麼時段上。

2. 給自己設置目標

每天安排一個使用手機的時段和不能使用手機的時段。比如早上9點到12點是工作專注的時段,完全禁止碰手機。哪怕是收到信息,都要等到12點後才回覆。或者下班後給自己1、2個小時刷,嘗試嚴格遵守。

手機上癮

3. 把手機離開視線範圍

有時候總是忍不住,因為手機就在眼前隨手可得。可以在你專注的時候放靜音,增加拿到手機的步驟,如放在廚房的抽屜裡。《原子習慣》就有提到,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把他變得容易執行,要改掉一個壞習慣,讓它越難以執行,每多一個執行步驟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以上都只是方法,能否擺脫還是要靠打從心底的決心。就像我在上癮那集有提到,如果這是你養大的惡魔癮,只有你的心智強大起來,才能把它消滅掉,其他方法都只是輔助。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