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超瘋的語言APP,真的能教會你英文嗎?多鄰國竟然有論文證明!【4步驟學會任何語言】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下定決心學一門語言,在手機下載了好幾個學習 App,買了一些學語言的書或課程。一開始興致勃勃,但幾週、幾個月後,熱情消退、進度停滯,最後又回到了只會幾句「你好、謝謝」的原點?

Hi,大家好,我是阿維,好久不見!你是不是也常常懷疑自己:「難道我真的沒有學語言的天賦嗎?」「學語言對我來說,是不是真的太難了點?」這種感覺,我懂,我也有過。

但等等!在你徹底放棄、把一切歸咎於「天賦」之前,我們能不能一起來思考一下:「問題」可能真的不是出在你身上。也不是說那些 App 或教材完全沒用,很可能是我們對「學語言」這件事的根本理解,一開始就跑偏了。

今天我們一起來揭開「高效語言學習」的底層邏輯,以及像多鄰國這樣主打像玩遊戲一樣的學習法,又免費的 App,真的有用嗎?

快速目錄

學習語言的真正秘訣

學習語言;學英文;死背;單詞;背單詞

想要找到這些答案,首先我們要打破一個常見迷思。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把「學語言」當成是在「學習知識」,比如記單字、學語法、背短句。

這看似很合理,但大家想一想:你學語言的目的,是不是要用它來和別人交流,而不是增加你大腦的知識?所以語言的本質更像是一種「技能」,不是單純的「知識」。

「學語言」就像是學騎腳踏車或者學游泳。你即使把所有平衡、浮力的原理都學會了,成為倒背如流的理論大師,但如果你不真的跨上車去騎、去摔,或者跳進水裡去感受、去練習划水,你永遠也學不會。這像不像你學不會英語的情況?

想學好一項技能,關係到一個心理學理論:「技能習得理論」(Skill Acquisition Theory)。「技能習得理論」是由認知心理學家 John R Anderson 所提出的,最初用來解釋人們如何習得各種技能,包括數學、開車、打字等等。後來也被應用在語言學習領域。「技能習得理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知階段(Cognitive Stage)

學習語言;學英文;死背;單詞;背單詞

這階段是理解和明確規則的過程。就像我第一次學習日語,我學會了一些單詞的意思,「コンビニ」是便利店,「どこ」是哪裡。我也了解到要用「は」來當助詞——「コンビニはどこですか?」(便利店在哪裡)Konbini wa doko desu ka? 在問句後面要加一個「か」。「マクドナルドはどこですか?」(麥當勞在哪裡)Makudonarudo wa doko desu ka?

語言學習的一開始,我們大腦需要先建立一套「知識地圖」。我們不必記得所有單字和假名,需要的是先辨認發音,日語聽起來是怎麼樣的?簡單的一句日語是怎麼組成的?大腦就正在輸入有關的規則和邏輯。

輸入可以通過聽、讀、寫。你不必抱著參考書死背硬記,日常中通過多看日劇、電影、動漫、或漫畫,你就已經在吸收和輸入這語言的邏輯和規則了。

就比如我就是用 Duolingo 學日語。我把它當作玩遊戲在學。這裡 Duolingo 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就是每個句子或單詞角色都會唸出聲音,而且「發音」相當標準(展示畫面),連點選答案也有。

這時我會一邊聽、一邊跟著唸。這種學習法叫「多感官學習」,意思是你同時用眼睛看、耳朵聽、嘴巴發出。比起單純的背單詞翻譯,大腦更容易記住語言的細節,也同時給初學者打好「發音」的基礎。

如果你也有用 Duolingo,我建議大家跟著「發音」練習口說,這樣會學得更快。

第二階段:聯結階段(Associative Stage)

學習語言;學英文;不敢說;不敢開口;丟臉

輸入後,你會開始把「知道的」和「怎麼用」連結起來。你上週在動漫裡聽到的詞,像是「行ってきます」(我走了)、「大丈夫?」(你還好嗎?)、「ありがとう!」(謝謝你!),在生活場景你已經可以說出來了。

在這過程中,你要突破的是「害怕犯錯」。有的人腦袋輸入了很多語言,但卻從來不敢開口說出來,深怕自己講不好。真正想學語言的人,他們會允許自己說錯、發音怪、文法不對。因為錯誤會讓大腦留下印象,開始分辨正確的發音連結。

就像阿光學游泳,他剛開始時,不小心喝了幾口水,姿勢動作都很彆扭。就代表他失敗了嗎?並不是。恰恰相反,阿光在喝了幾口水後,會更加清楚下次怎麼不讓自己喝水,動作姿勢變得更加準確等等。

學語言也一樣。如果你有經歷第一階段,那你已經輸入夠多了,請大膽開口說出你腦袋裡的東西,你才會學以致用。

第三階段:自動化階段(Autonomous Stage)

當你把「輸入的」和「現實生活」連結,你就會開始內化這個技能。這個時候你會不假思索地,像母語者一樣,自然地和人聊天。不會再思考文法,而是直接表達想法,也表示你掌握了這個技能。其實我從來沒學過日文,為了研究語言學習,我試看打開了 Duolingo,因為他是免費的。看這小火花,大家就可以猜到我花了多少天吧。

這裡我想吐槽一下 Duolingo。當我安裝了這款 App 後,每天打開手機時,都會看到創意無限的表情:有屁股張臉的多兒,在腦袋溺水的多兒,S 屬性爆發的多兒,蒙娜麗莎的多兒,開始想你了多兒。

duolingo;語言學習;學英文;表情;迷因;meme;情勒;情勒鳥;威脅

有時還覺得它有那麼一點可愛。

duolingo;語言學習;學英文;表情;迷因;meme;情勒;情勒鳥;威脅

算了,當我沒說過。

我還看到 Thread 上有人 Po,在半夜居然開始倒數。不理它的話,手機會爆炸嗎?這也太搞笑了吧!

duolingo;語言學習;學英文;表情;迷因;meme;情勒;情勒鳥;威脅

還有激發了收集癖們的興趣,各種從來沒看過的表情,還真的非常有創意。

duolingo;語言學習;學英文;表情;迷因;meme;情勒;情勒鳥;威脅

好,扯遠了。別忘了 Duolingo 其實是一款語言學習 App。這時我就在想,它到底是一款偽裝成遊戲的「學習 App」?還是個偽裝成學習的「遊戲 App」?Duolingo 學習語言真的有用嗎?


Duolingo 真的有用嗎

要知道它有沒有用,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在。

首先,裡面有非常多的語言可以學。常見的英語、粵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德語,8種語言。還有兩個新科目:數學和音樂。

如果你可以用英語學習的話,下面還有其他世界各地語言可學。等等……什麼!連《權力遊戲》電影裡的龍族語、《星際爭霸戰》的克林貢語都能學!這 App 感覺越來越像遊戲了……

為了認真測試行不行,我選擇我從來沒學過的日語。Duolingo 的遊戲化設計,還真的貫徹到底。每堂課以闖關遊戲的模式,完成一小節,跳到下一小節。課程水平也隨著你的等級慢慢提升。

學習語言;學英文;心流;遊戲

就像我在以前的影片「心流」裡提到的,把大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引領我們前進。同時,跟著學習者的水平匹配適當的挑戰。如果挑戰過低,人會感到無趣;如果挑戰過高,又會讓人放棄。只有在略高學習者水平的挑戰,才會讓人不斷地朝著學習目標前進。

完成學習後,還不忘提供獎勵。各種花式成就畫面和音效,讓你滿滿的成就感。還有它那讓人又愛又恨的「連勝紀錄」。我為了保持不斷,還真的「不小心」堅持學到現在呢。

最後你說遊戲怎麼能少了收集獎盃、積分和排位賽呢?看來 Duolingo 也參透了遊戲的本質,妥妥的想讓我們「學習上癮」。

等等!我們是不會輕易被這些遊戲設計給迷惑的。我們重點還是放在語言學習上。這好玩的「遊戲」app——不是,是語言學習 app,到底能幫助我們學會新語言嗎?


學習語言的理論

根據語言學家 Stephen Krashen 的說法,最有效的學語言方式就是透過一個叫 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的輸入」的理論。你需要輸入你能理解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最好能比你目前的水平稍微難一點點。

換句話說,你所聽、所看、所讀、所學,必須是你能理解的,但同時它又有一點點的挑戰性。這也叫「 i+1 理論」,i 是「學習者目前的程度」。而這理論的最關鍵是「你能夠理解」。如果你學的東西完全看不懂,那對你的大腦來說,就跟噪音差不多,很難吸收。

學習語言;學英文;死背;單詞;背單詞;i+1理論

Duolingo 的工程師貌似也懂得這個理論。它把學習內容拆成很小的單元,從最基礎的單字、短語開始。而且讓我覺得很特別的是,它不是以枯燥的語意翻譯教你,而是直接配上圖片和聲音提示,讓我們的大腦把聲音和實際物體做匹配。

這也符合了前面提到的「習慣學習理論」中的第二階段「聯想階段」。資訊不只是單純的進腦,而是讓你把「知道的」和「怎麼用」連結起來。

另外不得不說,Duolingo 的重複練習頻率還真高。同一個單詞,看圖選詞、選詞填空、翻譯句子、聽力測試、口語測試,一個詞重複用不同形式,給學習者大量複習。有時頻率高到我覺得有點煩人,但這個設計本身卻帶來驚人成果。有時我在日常看到有關連的事物時,腦袋會自然浮現那句日語,真的成功被洗腦了。

大家學習語言都有個通病,就是學了很多,卻記不起來。德國心理學家 Hermann Ebbinghaus 發現人們對學習到的知識,首先會以超快的速度被遺忘,然後剩下一點記憶慢慢消退。Ebbinghaus 把這種現象稱為「遺忘曲線」。

學習語言;學英文;死背;單詞;背單詞;遺忘曲線;間隔練習法

怎麼不要讓這個「遺忘曲線」帶走你所學習的東西呢?有一種方法叫做「間隔練習法」。簡單來說就是,趁你對此學習的記憶還沒有大幅消退前,再次複習並提高相關記憶。根據種種的學習理論來說,Duolingo 在設計教學時,還真不只是為了「好玩」而亂設計的。

後來我就查了一下,有沒有關於 Duolingo 的研究論文。別說沒有,還真有一堆。除了 Duolingo 官方研究論文,獨立學術研究也不少。

就比如這項夏威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探討 Duolingo 是否真的能有效幫助語言學習者在聽、說、讀、寫有所進步。研究結果是:學習者表達能力(如說寫)成長稍慢,但依然有進步;在「閱讀理解能力」和「聽力理解能力」提升幅度與正規語言課程相當。

有點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研究表示學 5 個章節的 Duolingo,相當於上了 5 個學期的大學語言課程。還有這項研究,當老師實體課堂搭配 Duolingo 作為輔助工具時,學習者會不會更有動機和學得更快?還有去年 2024 的研究,探討 Duolingo 如何透過 AI 提升學習者的語言使用參與度。結果顯示 Duolingo 確實有幫助。

以上論文我就放在資訊欄。在我寫這集腳本前,我都把 Duolingo 當成遊戲 app 玩玩。沒想到是我小看它了,確實值得我用 3 個月學習日語試一試。

對了,還有一點我覺得超有趣的。大家應該都知道這位厭世的紫髮姐吧?後來我才知道她在 Duolingo 很有名,大家都叫她「拽姐」Lily。

duolingo;語言學習;學英文;表情;迷因;meme;情勒;情勒鳥;威脅;拽姐;Lily;厭世

有一次我答錯題的時候,以往一直有氣無力的 Lily,竟然會做出開嘴大笑嘲笑的表情。我在想,是她演冷酷演得憋不住了,還是表現反差萌的性格?讓我不禁讚嘆 Duolingo,連角色設計都這麼細節。不愧能讓 4600 萬人每天上線打卡的「遊戲」app。


學語言的步驟

當然,這集不是追捧 Duolingo 的,想讓大家也能夠有效地學習語言。語言學習的本質是當作「技能」來學,而非學習「知識」的概念。

技能學習的過程包含認知階段,先多聽、多讀,對新語言有正確的語法了解。接下來要和生活聯結,不要怕犯錯,從錯中學,最後達到自然運用。而有效的學習,需依賴「可理解的輸入」,即接觸略具挑戰但能理解的內容,並透過「間隔練習法」,避免忘記,並加強記憶。

如果你還是沒有方向,最後我分享自學語言天才——24歲就精通14種語言的日本人 Kazuma 公開的秘訣:

  1. 建立常用短句庫:
    從自己生活中會用到的短句開始學習,模仿母語者的發音,並大聲說出來。
  2. 聽說讀寫並重:
    透過聽和說模仿母語者發音,學習實用文法,並記憶常用字。
  3. 100LS 學習法:
    選擇一部英文影片,聽100遍、跟讀100遍,透過大量重複來學習。(應該不會變光頭)
  4. 主動回憶和間隔重複:
    學習後主動回憶學過的詞語,並在一個段時間後重複學習,以加強記憶效果。

【參考資料】

https://research.duolingo.com/?utm_so… | Research – Duolingo
https://scholarspace.manoa.hawaii.edu… | The effectiveness of Duolingo in developing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proficiency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J… | EJ1135889.pdf
https://www.irrodl.org/index.php/irro… | The Effects of Duolingo, an AI-Integrated Technology, on EFL Learner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Engagement in Online Classes |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https://duolingo-papers.s3.amazonaws…. | Finishing half of B1 on Duolingo comparable to five university semesters in reading and listening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