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是一種精神障礙,特徵是成年人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有著持續的強烈性吸引力。這些人也許不是有前科的罪犯,而很可能是那些我們沒有發現的,表面看似「羊」的「狼」。
藝人黃子佼再次引起不雅風波,案件中他被懷疑有「戀童癖」的傾向。之前就好多觀眾留言,想了解「戀童癖」的心理。事先聲明,本集不是探討黃子佼是不是戀童癖等八卦,重點在於給大家認識,戀童癖到底是什麼?我發現在這個網絡時代,也許大家接受的信息多了,漸漸把一些原本可怕至極的東西合理化了(看兒童AV其實也還好)。有些人就認為這些行為「還好而已」,這非常要注意,因為不小心污染的心理,很可能就是一個人走向歧途的開始。

接下來我會完整的介紹戀童癖這個心理。為什麼有這樣的心理?和診斷標準等等,一起真正的了解戀童癖和其嚴肅性吧。
什麼是戀童癖
「戀童癖」是一種精神障礙,首次在19世紀末正式確定並命名。戀童癖的學術名稱為Pedophilic Disorder「戀童癖障礙」,在心理學和精神疾病學上屬於一種異常的性偏好狀態,患有戀童癖障礙的人,會長期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擁有相當的性吸引力。他們通常擁有這五個行為特徵:
特徵一,廣泛使用兒童色情內容
患者會經常消費和使用相關色情內容,像是上網觀看或購買兒童色情製品。這是最直接和最能夠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戀童癖的指標。

特徵二,收集和保存它們
根據FBI 特工Kenneth Lanning 的說法,戀童癖者購買往往不僅僅是觀看,而是像收集珍品一樣,蒐集和保存它們,作為激發和驗證他們最珍惜的性幻想的存在。
特徵三,羞恥、內疚和痛苦
當患者通過使用的情色內容(看到兒童的私密圖像),得出自己有「戀童癖」的傾向,患者會開始懷疑自己,為自己的思想和念頭感到羞恥、痛苦和擔心。怕自己也淪為兒童性侵犯,但是又無法擺脫這些想法。於是有時會產生自殺的念頭,但也有戀童癖者是沒有痛苦的。
特徵四,否認
有戀童癖的人,往往會對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恐懼或焦慮,因此會否認自己對兒童有性衝動的想法。當被發現做了相關行為時,會做出否認行為,試圖為自己的行為做合理化。比如強調是意外或無意的。

特徵五,更喜歡與兒童相處
戀童癖者也會經常表現出,在社交場合中尋找與兒童單獨相處的機會,而避免與成人互動。戀童癖者在與兒童互動中,會扮演保護或指導的角色,以建立兒童的信任與親近感。和一般人的關鍵區別是,患者接近兒童的行為是基於性吸引,都會找一個不被人打擾的環境與其獨處。
統計
根據調查發現,大多的戀童癖患者都是男性。全球患病率尚不清楚,女性戀童癖患者雖然有但相對低很多。雖然戀童癖患者都是男性,但女童不是僅僅的受害者,因為有的戀童癖患者,會對同性男孩產生性趣,其比例為2 比 1(女童:男童)。大多情況下,戀童癖與兒童受害者的關係,可能是家裡父輩、學校老師,職場權威的人。然而在非亂倫的案例中,戀童癖患者比起性交,更多的是被猥褻,像是看孩子脫衣服和撫摸他們的生殖器。

維C:好噁心變態喔
兒童性虐待在美國發現相對多,在六個兒童裡可能就有一人。但並非所有性虐待者都是戀童癖,一些是出自於發洩等個人原因的性虐待行為。
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TR(修訂版),戀童癖障礙的診斷標準有3點:
- 此人對兒童(通常為13歲或以下)出現強烈的性幻想、衝動或行為,已持續最少6個月
- 此人已經按照衝動行事,或因衝動和幻想感到極大痛苦或內疚
- 對衝動或行為的痛苦經歷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因為有許多患者否認有任何痛苦或內疚
- 此人不低於16歲,並且比性幻想或性活動的對象至少大5歲
- 例外的情況: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和12或13歲兒童處於持續的戀愛關係
如果以上三點都符合,則進一步評估是:
- 患者只對兒童產生性吸引力
- 患者對兒童和成人都產生性吸引力
- 患者性吸引力僅限於亂倫
然而對兒童有性幻想並不能斷定就是「戀童癖」,因為「強迫症」也可能導致不必要的侵入性想法。患者必須要努力排除它們,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並不能作為自我診斷標準,真正的還是由專業人士為準確。
為什麼有這樣的心理
至於為什麼會有戀童癖的心理,因為對戀童癖的研究有限,專家還是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不過可以從以下3點看:
1. 成長環境
個人的成長環境,包括家庭關係、早期性經歷,都可能會影響戀童癖的形成。最常見的理論之一,虐待的循環,在兒童時期受到虐待的人,長大後自己就會成為施虐者。在許多患有戀童癖的成年男性報告說,他們在童年時期都曾遭受性虐待,導致後來自己也變成了虐待者。

不過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受虐者都會變成虐待者。也有小時候遭受虐待,長大後成為防範虐待的教育者或專家,這就是好的防衛機制裡的「昇華」,把悲痛轉化成力量。
2.學習和行為
戀童癖很可能是通過吸收而形成的,比如患者某天無意中看到了這些色情圖或影片,漸漸看多後思維變得扭曲,產生了對相關的性偏好。因為人的很多觀念來自所見所聞,如果看多了就會形成某種觀念,尤其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真的是只要上網,這些邪惡的東西無孔不入。
3.大腦神經活動異常
有學者研究,戀童癖到底是是以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當掃描戀童癖者的大腦和一般人的對比,一般人看到兒童,會本能的喚起父母照顧的意識,像是大人會下意識的變成娃娃音和小孩說話,喚起照顧者的行為。
然而在戀童癖者身上發現,他們見到兒童時,大腦不是喚起了父母照顧的本能,而是喚起了男女的性本能。有學者推測,戀童癖有可能是正常男性,性行為的一個極端狀態,當然以上的原因都沒有確定下來。
蘿莉控和戀童癖區別
這時有人會聯想到,「蘿莉控」和「戀童癖」是一樣的嗎?從我搜集的資料來判斷,我認為是「不一樣」的。戀童癖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定義是指成年人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持續有著強烈的性吸引,如果偏激者會引起性侵害兒童的行為。

而「蘿莉控」源於日本文化,指的是對童顏或可愛的少女風格有著強烈的喜愛和偏好,通常指日本動漫裡的蘿莉角色,而蘿莉控和戀童癖最大的區別在於,蘿莉控是建立在文化和審美上,並不是一種引發性衝動的心理障礙。當然不排除兩者同時都存在的情況,這就不好說了。
如何預防與保護
如何保護兒童和預防戀童癖犯罪的發生,可以從四個角色來說:監護人、兒童、戀童癖者、和民眾。
1. 監護人
監護人通常是指兒童的父母,父母的監管非常重要。尤其在網絡發達的世界裡,父母更應該了解戀童癖相關的知識,多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識別孩子身邊潛在的罪犯,避免讓孩子與不熟悉的成人單獨相處。另外,也鼓勵孩子主動說出任何不舒服或不適當的接觸。
2. 兒童
兒童或是年輕的少男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人教他們怎麼做,因此遇到問題時經常不知如何應付和無法承受其後果而選擇沈默。正確的教育孩子,讓他們學會遇到不安全時該如何求助的方法,如果孩子有很好的安全意識,能大大減少犯罪的發生。

不過也要注意,孩童有時也會說謊。讓我想到有一部非常貼切的電影,講述一位正直的幼兒園男老師,因為男老師不和女孩玩,女孩就想報復他。於是有天對校長撒謊說,男老師給女孩看他的小鳥,然而女孩的一句謊言,最終毀了男老師的一生。
3. 民眾
在社會中,不管你身邊有沒有戀童癖者,大眾了解和提高意識才可以讓事件減少發生。我在網上曾經看到有這樣的說法:
問:你覺得黃子佼的行為可惡嗎
答:其實也沒什麼啊
答:就買和看個兒童A片而已
問:!!
問:受害者是被偷拍叻!?還是兒童!
答:被偷拍也沒辦法啊
等等!
根據各國的法律條文,擁有兒童色情的影片就已經是違法的行為了。這些人是無知,還是已經麻木了?如果民眾對法律的約束無感,那表示這法律沒什麼震懾力,壞人做了壞事依然輕鬆。這個時候政府和民眾是否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其問題出在哪裡呢?法律應該讓社會次序變得更好而立,而不是作為提供權威方便,不然人類沒事建個圍欄何謂呢?

3. 戀童癖者
戀童癖在所有精神障礙中,可以算是最羞恥的精神疾病之一,因此患者會因為害怕被大眾排斥和攻擊,不會主動提出幫助,但要真正解決兒童被侵害的事件,還得從發起者出發會更有效。心理領域會提供戀童癖的治療,只差他們主動來尋求幫助。但這裡我所指的是那些有戀童癖思想,並還沒犯罪的人,那些犯罪了的,還是先服刑後吧。
治療當中包括常用的心理治療的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識別和轉變相關的思想與行為模式,減少兒童性犯罪的可能性,藥物治療有抗雄性素的藥物幫助降低性慾和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可治療相關的性衝動與強迫行為。趁還沒犯罪之前,把自己回歸正常吧。
結語
戀童癖在我看來是個非常變態的心理,製作販賣兒童色情片是犯法的,觀看兒童色情片也是犯法的,行動猥褻兒童更難免牢獄之災。有些人可能不由自主會出現這些猥褻的念頭,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你也許沒辦法阻止腦袋念頭的出現,但你可以決定做出道德的選擇。如果已經行動做出猥褻的行為了,那無庸置疑就是個道德敗壞之人。

(黃世堅:8個字形容這個黃姓藝人)
(黃世堅:十惡不赦 人神共憤)
我們也不應該給予這類人支持或同情,因為最好的同情,就是讓他們接受治療和回歸正常。至於黃子佼有沒有戀童癖,我並沒有資格做斷定,也許大家可以對照以上的資料自己想想吧。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