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鐘明白投資致富的真相!《致富心態》懶人包

無論你是否感興趣,今天我們要聊的內容,和大家人生息息相關。人生有三個東西離不開:金錢、健康和人際關係。除非你到深山老林里出家,否則一定和你扯上關係。

今天我們來聊聊「金錢」——更貼切地說是「金錢的心理學」。

「金錢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oney)這詞其實來自一本書的書名。這本書在2020年出版後,迅速暢銷爆紅,銷量超過數百萬本。其實中文的翻譯不是「金錢的心理學」,而是《致富心態》,但我個人認為直譯「金錢的心理學」更好理解。作者 Morgan Housel 是財務行為學專家,也是前《華爾街日報》財經專欄作家,兩度入圍財經寫作界的最高榮譽獎(Gerald Loeb Award)。Morgan 發現,真正想變有錢不是靠精通金融規則,而是懂得人性。真正影響財富的關鍵,不是數學,而是心理學。

以下我統整了書中 8 個心理學,通用於所有想變有錢的人。

快速目錄

8個金錢心理學

1. 巴菲特的致富之道

華倫·巴菲特是美國超級著名的投資家,被大眾稱為「股神」巴菲特。他擁有的淨資產高達 845 億美元,但不可思議的事,其中 842 億是在他過五十歲生日之後得到的。

維C:這是為什麼啊?

這要從他小時候開始講起。

巴菲特在 10 歲時就開始認真投資,到了 30 歲已經有 100 萬美元的淨資產。按這 20 年來計算,他平均資產每年增長 5 萬。如果計算巴菲特 30 歲到如今 94 歲,每年增長 5 萬的話,那他現在的資產應該是 320 萬對吧?怎麼是 845 億呢?因為計算方式不是這樣的。

在理財投資中有一個可怕的東西叫「複利」,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利息滾利息」。

致富心態;金錢的心理學;複利

假設你每個月的利息報酬是 10%,原本 100 塊的本金,過了 12 個月後,不是簡單的 100 塊加 10% 利息再乘於 12 個月(等於 220)。而是 100 塊加 10% 利息,再拿 110 塊加 10% 利息,然後 121 塊加 10% 利息,以此類推。經過 12 個月後,將得到 313.84 。

原本一樣的 100 塊,算了利息後整整相差了 93 塊。而複利更驚人的威力是搭配時間,越長時間複利翻倍越高。如果 100 塊這樣滾下去,經過 10 年可以滾出 927 萬。

你也許會難以置信,但這是真的。因為人類大腦天生不擅長指數型思考,而是線性型思考。就像我讓你 2 + 2 + 2 + 2 + 2,你很快就算出來了。如果說是 2×2、4×4、16×16、256×256、65536×65536,你就已經算不出來了。

巴菲特能夠擁有 845 億的驚人資產,除了他是非常厲害的投資人,還有一個關鍵就是他等待足夠長時間。你不必擁有巴菲特的投資眼光,一樣可以累積到不小的財富。

你只要記住 2 個關鍵點:第一,在對的地方重複堆疊;第二,哪怕很小也要堅持下去。看似細小的改變,最後都會導致不可思議的數字。複利這反直覺的特質,往往是許多聰明人忽視的力量。就如我在「原子習慣」說的,不管在任何事情都一樣,只要堅持不放棄,都能堆疊出驚人的成果。


2. 運氣和風險

致富心態;金錢的心理學;比爾蓋茲;美國西雅圖;湖濱中學

運氣和風險是孿生兄弟。你或許很難相信,生活中的每一項結果,都是由命運導致,和個人聰明、努力無關。聽起來有點玄,你聽完比爾蓋茲的故事就明白一切了。

1968 年,美國西雅圖郊外的湖濱中學,是當時極少數擁有電腦的中學,甚至比許多大學的設備還要先進。全美上百萬名學生中,能在中學時期接觸電腦的,幾乎寥寥無幾。

但十三歲的比爾·蓋茲和保羅·艾倫,恰好就讀了這所學校。這機率之低,有如百萬人中抽中頭獎。他們得以在最黃金的年紀,無限探索電腦世界,日夜鑽研,甚至徹夜不歸。成年後,這兩位電腦狂熱者創辦了微軟,改變了全球科技版圖。比爾·蓋茲曾說:「要是沒有湖濱中學,就沒有微軟。」這不是吹捧,而是百萬分之一幸運的見證。

但你從來不知道,在這兩位電腦神童小隊中,其實還有第三位成員——肯特艾文斯。

肯特艾文斯和比爾蓋茲在湖濱中學認識後成為好友。艾文斯和蓋茲的才智不相上下,兩人每次一聊就停不下來,聊未來事業的想法,聊怎麼當好執行長,聊如何發揮好影響力。兩人的目標和行動總是那麼合拍。

不過如今的微軟創辦人裡,卻沒有艾文斯的存在,因為艾文斯還沒高中畢業時,就在一場登山事故中罹難了。在美國,高中生在山裡遇難的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艾文斯擁有和蓋茲一樣的聰明才智,卻有著不同的結果。比爾蓋茲遇到了百萬分之一的好運,而艾文斯卻碰上了百萬分之一的風險。

好運和風險同時並存,你不知道你哪天遇上好運,哪天遇上風險。因此這裡道出了一個道理:不管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尤其是在財務投資上,千萬記住不要因為先前的成功而自大。同時當風險找上門的時候,也別那麼快就氣餒與放棄,因為先讓自己活下來,才有機會讓好運找到你。


3. 活下去才是王道

致富心態;金錢的心理學;傑西李佛摩

傑西李佛摩是投資者中的傳奇。他分別在1907年和1929年,看準市場要崩盤,先賣後買,賺了300萬美元和一億美元。但在傑西致富後,不是帶著花不完的錢和家人享受人生,而是繼續下注。最後在股市中輸掉了一切,被迫走上了自殺的路。

很多人很厲害賺錢,可是不懂得怎麼守財。賺錢和守財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技能。致富需要的是勇氣與冒險,守財則需要的是節儉和謙遜。當運氣把你推上成功的時候,不要一根頭栽在過去的成功喜悅里,要記得該收手的時候收手。你也許認為守財沒有比賺更多來的重要。那巴菲特親身經歷告訴你,不守財的後果。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和查理蒙格這對投資雙人組合。但四十年前,這小組裡一樣還有第三名成員,他叫瑞克蓋林。

在1970年代的熊市中,蓋林為了更快賺到錢,用保證金貸款借錢融資。但不久很快迎來了股市重挫。陷入財務困境的蓋林,只好被迫將手上的波克夏股以一股不到40美元的價格賣給巴菲特。後來波克夏股飆升到了幾十萬美元一股,蓋林就這樣失去了資產大翻倍的機會。

巴菲特曾對蓋林的事說道:「查理和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超級富豪,我們不著急致富。而蓋林和我們同樣聰明,但他太心急了。」

書中提到守財的三個要點:

  1. 我想要的不是豐厚的報酬,而是牢不可破的良好財務狀況,因為我將擁有好的心態等待複利的發生。
  2. 計畫很重要,但事情沒按計畫走時,按照計畫持續修改計畫。
  3. 平衡情緒,樂觀看待未來,同時要謹盯阻礙你邁向未來的事物。

4. 知足

然而,守財的重要心態和知足有關。接下來,從古普塔的故事說起。

拉傑特・古普塔(Rajat Guputa)是一位印度裔美國商界人士,曾是麥肯錫公司的全球董事總經理。2008年,古普塔的身價已經高達一億美元。對多數人來說,這是難以計量的巨款。如果以年報酬5%計算,這筆巨款就可以給古普塔帶來每小時將近600美元的收入。換句話說,古普塔現在已經財富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可是不知足卻讓他如今身敗名裂。古普塔不只想成為億萬富翁,他還想要把自己身價提高十億美元。有一天,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有利可圖的機會。2008年,投資銀行高盛陷入金融危機,巴菲特為了協助銀行高盛度過難關,計畫投資50億美元。可想而知,這一舉動一定讓股價飆升,但這一切都不是對外的消息。

於是,古普塔知法犯法,利用高盛內部董事成員內線交易,賺取了1700萬美元。這筆錢得來全不費工夫。但天網恢恢,後來古普塔被查到內線交易而入獄。就這樣,古普塔的職涯和名譽毀於一旦。

這類例子非常多,這些人已經擁有難以想像的財富、聲望、權利、自由,但他們寧可堵上這一切,只為渴求得到更多。這類人就是所謂的「不知足」。「知足」不代表一定要過得很窮。雖然我們沒有億萬富翁那樣大的財富,但仔細想想,我們也不需要有那樣多的錢。如果足夠應付現有的生活開銷,每個月還有一些錢做儲蓄,那已經在財務安全的標準值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如果迷失在追逐更多的錢,那與獲得快樂的理念背道而馳。

致富心態;金錢的心理學;金錢;慾望

衡量知足,書中畫出4個重點:

  1. 請在實現目標後停止追逐。
  2. 社會比較是核心問題。
  3. 知足不代表得到少。
  4. 很多事情無論潛在獲利多大,都不值得冒險。

5. 假有錢 & 真富有

作者在年輕時,在洛杉磯當過泊車小弟,經常會碰到法拉利、藍寶基尼、勞斯萊斯等豪車的駕駛機會。大多擁有這些豪車的車主會認為,豪車能夠讓別人投來羨慕的眼光,認為自己很成功、很聰明、很有錢。

事實上,在作者當泊車小弟的眼裡,只有那輛豪車,卻不是豪車的車主。人們真正心理想的是:「哇,如果我有這輛車多酷」,而不是「哇,有這輛車的人真酷」。人們大多時候只會在意自己能否擁有,而不在乎對方多有錢。沒有人會在意你買得起什麼。

很多人希望獲得別人的羨慕和尊重,於是花大錢購買豪車、豪宅、名錶、名包,但這只會讓你看起來更加俗氣。要想從別人那裡得到尊重和敬佩,是謙遜、慷慨和同理心。當你擁有一切而不自傲,你所散發的氣場,比起花錢堆出來的東西更強。你信不信?很多駕著豪車的人,也許比你的財務狀況更糟。作者就親眼看過一個例子。

致富心態;金錢的心理學

有個叫羅傑的年輕人,作者第一次見羅傑時,他開著一輛保時捷,看似威風。

有一天,作者和往常一樣在泊車,一輛老舊的本田開來,仔細一看,開著車的人竟然是羅傑。隔天,羅傑還是開著那輛老舊本田;再隔天也一樣;下一週也一樣。於是作者感到好奇,便問羅傑:「你的保時捷怎麼了?」

羅傑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道:「因為拖欠車貸,所以車子被強制扣押了。」羅傑講這番話時一點羞愧也沒有。

然而作者發現,像羅傑這樣的人到處都是。在事業獲得了小小成功後,馬上從薪水裡抽出一大筆錢,購買各種奢侈品,但那超高的貸款卻佔了薪水的一半以上。這些人看似有錢,卻每天過著為錢發愁的日子。

然而真正的有錢人,不是擁有一堆貸款的人。因為花錢炫耀自己多有錢,就是讓自己最快沒錢的方法。同時也意味著,你的時間、精神、情緒都被綁在這些事情上。即使這些奢侈品是全額買下的,也不代表你有錢。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你存款裡就少了一大筆錢。真正的有錢人,他的資產是看不到的,也就是實際銀行戶頭裡有多少錢。但有人會想:「一堆存款不用,到頭來不就是一堆數字?那會更好嗎?」——那下一個心理將解答你的疑問。


6. 金錢的真正功能

首先,你是否認同,最有價值的財富,就是讓你每天醒來說「今天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安格斯坎貝爾,對人類幸福感的研究發現,人最快樂和幸福的時刻,就是對自己生活擁有掌控感的時候。這個指標比你擁有多大的房子、多少的豪車、多高的職務,還要來得可靠。

你想不想在你想要的時間,和你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要的事?能夠在生活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沒錯,這才是金錢真正的功能——賦予你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簡單來說:「獲得自由」。你戶頭裡的那筆錢不是沒用,而是提高你自主權的底氣。

如果你戶頭裡有一筆錢,意味著在你生病時可以多請幾天假。

如果你戶頭裡有一筆錢,意味著你可以不怕裁員,甚至可以花更多時間找到你理想的工作。

如果你戶頭裡有一筆錢,意味著發生緊急醫療事件,你也一樣不必焦慮,沒有時間陪伴在家人身邊。

這就是為什麼說,金錢的真正功能不是讓你拿來買豪車、豪宅,炫耀自己多有錢。買奢侈品的優越感,終究無法和擁有人生的掌控感相提並論。那實際怎麼讓你有掌控人生的能力?請接著看下一步。


7. 存錢

關於存錢可以分成三種人:會存錢的人、不覺得自己可以存到錢的人、和不覺得自己需要存錢的人。

這裡是說給後面兩種人。你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賺多少錢,而是你儲蓄裡多少錢。

那怎麼存錢呢?存錢的方法簡單到不可置信。就是當你每次拿到薪水的第一時間,固定把一部分比例作為存款,剩下的錢再決定怎麼花。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對不會存錢的人來說,是一個重點提醒,因為他們都是相反的——他們是等花了錢,才考慮怎麼存錢。

致富心態;金錢的心理學;存錢;儲蓄

另一個影響你存錢的關鍵,和你的需求有關。有時候,我們買東西不是因為真的需要,而是因為別人有,我們也想要。比如,朋友買了新手機,你的還能用,但你看到了也想換,因為大家都有;或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網紅曬名牌包、豪車、豪宅,你不是真的需要,但不想落後,自己也心癢癢。

其實你的需求沒有那麼大,都是「社會認同」給你的錯覺。「社會認同」是心理學家羅柏特希爾迪尼提出的。人會在不確定環境下,依賴他人的行為或意見來行動。這種心理機制,很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和盲目跟風。

累積財富的速度和你的需求相關。如果A和B每個月同樣賺到5萬塊,A要花4萬才會感到滿足,而B只要花A的一半,也就是2萬就很快樂了,那肯定是B的資產累積得更快。但兩人花錢所獲得的快樂是一樣的。

所以學會用較少的錢獲得快樂,比起怎麼賺錢更容易讓你存到錢。不用我解釋,你也知道賺錢很難對吧?想要變有錢,關鍵不是一直想辦法賺更多,而是學會用更少的錢過得開心。


8.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我們常常對別人的財務決策感到困惑,總覺得為什麼他不要存錢?為什麼他不做財務規劃?為什麼他要浪費錢買樂透?為什麼他花光積蓄投入股市?是不是因為他們瘋了?

事實上,沒有人真的是瘋子。你對金錢的信念、目標和預期,並不完全取決於資訊的優劣,或智商的高低,而是來自你過去的人生經驗。兩個人即使接受相同的理財建議,也可能因為不同的背景而做出截然不同的決策。

讓我們再看看股市的例子。假設有兩個投資者,一位出生於1950年,另一位出生於1970年,他們在13歲到28歲這段人生,對股市的認知完全不同。

致富心態;金錢的心理學;投資;股市

1950年出生的人,當他在13-28歲之間,當時的標普500指數(S&P 500)經歷了通膨壓力與市場震盪,幾乎沒有明顯增長,投進去基本上沒有什麼效益。

1970年出生的人在他13-28歲這段時間,標普500指數即使扣除通膨,仍飆升了將近10倍。如果了解股市,肯定認為越早投入越好。同樣的市場,不同的時代,卻帶來完全不同的財務觀點。

另一個例子,有些人買彩券,即使知道中獎機率極低,仍然願意花錢參與,因為他們的經驗讓他們相信「總有人會中獎」,而他們寧願成為那個幸運兒。而另一群人則完全不相信彩券,覺得這是浪費錢,因為他們的經驗讓他們知道「靠彩券致富幾乎不可能」。

每個人所做的財務決策,對當事人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但對宏觀來說是否正確,就說不定了,因為這些決策來自於個人過去的經歷與條件。我們會根據自身的認知與經驗,編織出一個「自圓其說」的故事,並據此行動。


總結

如果致富只是數學計算,那這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應該是數學家和會計師。但你也知道,現實並不是這樣。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累積財富的,從來不是數字遊戲,而是你如何思考、如何面對風險、如何在誘惑與恐懼中做選擇,以及你能否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些,都來自心理學,而非財務知識。

賺錢是理性與人性的博弈,不是算得更精,而是先搞懂自己為什麼會這樣花錢、存錢、或投資。當你開始理解自己的行為,當你能夠駕馭情緒,而不是被市場的起伏牽著走,你才真正具備累積財富的能力。

真正讓人致富的,不是數學,而是人性。你看懂了人性,才有機會掌控自己的財富,最終掌控自己的人生。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