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危險心理效應!就在你身邊!什麼是鳥籠效應?

人的大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幫我們做信息處理就完事的器官。現在許多學者專家發現,大腦更像一個「預測機制」。大腦常會用先前的經驗與知識,對接收到的感官與信息做推斷或假設,然後建構一個思維框架給我們。因此在我們做決策判斷時,也可能產生很多「認知偏誤」和「心理效應」。

接下來這裡分享3個「心理效應」,人們常會不自覺掉入的「思維陷阱」,幫助你提高思維能力。

快速目錄

1. 破窗效應 (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屬於犯罪心理學的理論,是由美國犯罪學家James Quinn Wilson和美國社會科學家George Lee Kelling兩人所提出的。「破窗效應」的概念是說,如果有一棟樓的其中一個窗戶被打破了,接著都沒有人去管它、去修復它,不久後,周圍其他的窗戶也將會一一被打破。久而久之,這棟樓的環境也會開始惡化,甚至出現縱火、偷竊等犯罪的事情。

也就是說,放任「第一扇破窗」不管時,也間接暗示他人「在這裡任意妄為是被允許的」。隨後當更多的「破窗」出現時,就更強化了「放縱」的行為。

破窗效應

在生活中這個「破窗效應」無處不在。原本一個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的亂扔垃圾,同時也會有意識的盡量保護這裡的環境。一旦有「第一個人」隨手丟棄個小垃圾,隨後也會開始出現第二、第三個垃圾,最後到處都是垃圾,甚至這個環境遭到隨意破壞。

「破窗效應」不只在人群社會中發生,只是單單的個體也可以體現。比如原本井然有序的衣櫥,某天因為趕時間而隨便把衣服塞進櫥裡,當下次你自己看到凌亂的衣櫥時,也會覺得沒關係就隨便塞吧。最後衣櫥凌亂不堪。又或是某天懶惰不洗碗,就這樣擺著,最後堆積如山。

當然,如果只是這些生活瑣碎事也就算了。「破窗效應」應用很廣。如果是在撒謊、出軌、破壞、打架、吸毒等反社會行為上,只要有個小苗頭、先例,之後造成的「連鎖反應」是非常危險的。

人們經常都在找理由為自己辯解。看到「第一扇破窗」就等於提供了個很好的理由:「反正不是我先做的」「就算做了,這點小事情也根本不起到什麼作用」「我不做別人也會做」。當「自我辯解」蓋過「羞愧感」時,漸漸「放縱的觀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在人的腦中。是否連殺人都可以有理由為自己辯解呢?當事態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時,才意識已經晚了。

因此,避免這些自我暗示與辯解,如果一旦發現漏洞,我們應該要馬上補救。即使看上去是不以為然的小漏洞,它都很可能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失控。


2. 鳥籠效應 (Birdcage effect)

鳥籠效應

據說在1907年的某一天,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和他的好友卡爾森在打賭。

詹姆斯對卡爾森說:「不久後,你會養上一隻鳥。」卡爾森回答:「我不信,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養鳥。」卡爾森就看看詹姆斯怎麼贏得這場打賭。

幾天後正好是卡爾森的生日,詹姆斯送了一個「精緻的鳥籠」給了卡爾森做禮物。卡爾森見狀笑說:「你就別費勁了!」「我只會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

卡爾森收到鳥籠以後,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他們見到桌上那精緻的鳥籠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呢?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也只好一次次向客人解釋自己從來沒有養過鳥。當然,每次客人們聽後都表示困惑和投來不信的目光。最後,無奈之下,卡爾森索性真的買一隻鳥放入籠子裡。結果,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所謂「鳥籠效應」是指,人在偶然獲得一個「東西」後,會受這個「東西」的影響,進而繼續增加更多與它相關的「東西」。通常這些「東西」都是不需要的。

生活中的例子

鳥籠效應
折扣
網購

舉個簡單生活中的例子。小A在網購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家花店在做促銷,花的價格只要5塊錢,而且還附送一個漂亮的花瓶。小A心想:平時買個花瓶也要幾十塊,這個漂亮的花加上漂亮的花瓶才5塊錢,這根本就物超所值嘛。於是就買回家擺著。

過了幾天後,花乾枯了,花瓶就空著在那裡。小A不捨得丟掉這麼漂亮的花瓶,於是會不斷購買新的花放上去。久而久之,即使小A發現花並不是她要的東西,但是依然為了不讓花瓶空著而繼續買花。

這就是一種「鳥籠效應」。人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東西的基礎上,繼續增加自己原本不需要的東西。儘管你已經發現你不需要它,但比起丟棄,人們會傾向於留著。慢慢這個東西就像鳥籠一樣鎖住了人的思維,漸漸讓人成為籠子的俘虜,影響你往後的人生。

維C:真的有這麼誇張嗎?只是一個籠子而已喔。

古代真實案例

紂王
鳥籠效應
箕子
象牙筷

那我們再講一講一個古代發生的真實案例。紂王是商朝最後一代君王,他身邊有一個太師叫箕子。有一天,箕子發現紂王的生活出現了點小變化。這個小變化讓箕子感到大驚失色。紂王開始使用起「象牙筷子」。一雙象牙筷子雖說是個奢侈品,但對一個皇帝來說不算什麼呀,為何箕子要如此大驚小怪呢?

原因是紂王一向節儉樸素。箕子嘆氣道:「吃飯用象牙筷子,就不會再用陶土做的器皿。以後一定會用犀牛角做杯、用玉石做碗盛湯裝飯。有了玉碗、象牙筷、犀角杯,難道還會盛五穀之羹?想必是一道道佳餚美酒、山珍海味。吃上佳餚美酒、山珍海味後,大王穿的衣、乘的車、住的宮殿,想必也要是富麗堂皇的,還要興土木築起樓台亭閣以便取樂。這樣下去,大王哪裡還有振作精神處理國家大事呢?」

後來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紂王成迷於酒池肉林、佳餚美色、種種惡習延伸,最後使商朝走向滅亡。妲己傾國傾城也是出自這個朝代。

人們很常會無意中浪費大量的精力、時間與金錢,維持一個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鳥籠」不侷限在物品,它可以是一段關係、一句話等等。

「鳥籠效應」所表露出的是人的慣性思維和社會認同原理。人們往往會依照社會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然後給自己一個枷鎖,並忽視內心真正的想法。象牙筷就該配上佳餚美酒,有了花瓶就一定要有花,有了鳥籠就一定要有鳥。慢慢這個「鳥籠」就真的像籠子一樣鎖住了人的思維,漸漸讓人不自覺的成為籠子的俘虜。因此,不要人云亦云,本身應該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經得起他人的暗示,向內思考,而不是向外找尋依靠。

不過要提醒大家,「鳥籠效應」這一詞並不是詹姆斯提出的。我查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有發現它真正的來源。所以這個效應有可能是某個人紀錄了當時的談話內容,或很可能只是某個人自己編出來的名詞。不過,不管「鳥籠效應」這個詞是否被承認,它確實在生活中不難發現的一種思維陷阱。所以我一起把它分享給大家。


3. 錯誤共識效應 (False Consensus Effect)

在1977年,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Lee Ross等人進行了兩項簡單的研究實驗。

第一項研究,實驗人員找來了一群受試者,要求他們閱讀某「衝突事件」的資料,然後提供A和B兩種「回應衝突」的方式,接著問他們三個問題:

  1. 你認為其他人會選擇A還是B的回應方式?
  2. 你自己會選擇A還是B的回應方式?
  3. 分別描述選擇A和B回應方式人的人格屬性。

實驗結果顯示,自己會選擇「A回應方式」的人,大多同樣也會認為其他人會選擇「A回應方式」。那些自己選擇「B回應方式」的人,大多同樣也會認為其他人會選擇「B回應方式」。

錯誤共識效應
實驗

然而來到第三個問題,「分別描述選擇A和B回應方式人的人格屬性」,研究人員更發現有趣的現象:受試者在描述和自己「選擇相同」的人,往往描述都較中規中矩;當描述與自己「選擇不同」的人,都會比較極端。簡單來說,他們會認為和自己意見與觀點不一致的人都有點不正常。

第二項研究實驗,實驗人員找來了新一批受試者,問他們是否願意在身上掛著一個寫有「來Joe’s 飯店吃飯」的大廣告牌在校園閒逛30分鐘,告訴他們從中會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作為唯一動機,當然受試者不想也可以完全拒絕。

結果和第一項實驗大同小異,同意掛廣告牌的人有62%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麼做;拒絕掛廣告牌的人中,有67%認為別人也會拒絕這樣做。

然而,不管哪一方都認為「持不同政見」的人有問題。同意掛廣告牌的人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麼回事?這有什麼不好?假正經!」拒絕掛廣告牌的人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極!」

錯誤共識效應
實驗

以上實驗就是Lee Ross等人提出的「錯誤共識效應」。人們傾向於把自己的想法與判斷投射在他人身上,高估了自己想法的普遍性,認為大多人都擁有和自己同樣的想法。一旦發現有和自己不一樣的觀點時,往往認為是有問題的。

在生活常見的例子就是:在朋友聚餐時,覺得某道菜好吃,認為大家應該都會爭著吃,於是就直接點了多份。結果誰知,十個人中真正愛吃這道菜的,就只有你和坐你旁邊的小明。最後這道菜也剩下一大堆浪費了,你也會不禁懷疑他人的味覺。

當然,此人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有自信也是一件好事。那這個效應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們從一個寓言故事了解:

寓言故事
冬天
寒冷
船夫划船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個船夫帶著他的孩子出外划船。船夫划著划著,開始覺得有點熱,便脫去外套,只穿著一件單衣比較涼快。然而船夫回頭看見孩子那厚重的衣服,認為孩子應該也很熱,於是也幫孩子把外套脫了。

接著,船夫繼續划。划著划著,船夫還是覺得很熱,索性把單衣也脫了,光著身子,當然他認為孩子也一樣熱,於是再幫孩子脫下衣服,光著身子。

接著,船夫又用力划了一小段路,全身已經汗流浹背。然而轉頭一看,可憐的孩子已經凍死在船上。

「錯誤共識效應」也同樣反映出「確認偏誤」的傾向。人們傾向於蒐集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而選擇性忽視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這樣人的視野會變得狹窄,也不容易在思維上勝過他人。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錯誤共識效應」認為他人都和自己一樣,也是「希望大家都和我一樣」的歸屬心態。這種心態如果偏激的話,會漸漸產生各種社會問題,像是拉幫結派、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許多學校霸凌、職場霸凌也都是從這個「你和我不一樣」開始的。

即使不要說得那麼遠,「錯誤共識效應」如果把握不好,也容易造成一些糾紛,像是愛情上的糾紛:男人總是在自己角度上思考(都帶你逛街買包包,真難搞),女人也總是以為男人會懂(你都不懂我,我不是要這些)。

友情上的糾紛:你以為在幫姊妹一把(強硬介紹帥哥給你),誰知只是你一廂情願(我都不喜歡帥哥)。很多時候高估了自己的認知與想法,認為他人都和自己一樣,這也是一種思維陷阱。


總結

以上就是今天介紹的三個思維陷阱。如果一時消化不來,收藏慢慢再看也行。當然,效應的延伸解讀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和資料整理,提供大家更多的思考空間。如果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與認識,都可以在下面留言補充啊。


【原創內容】歡迎轉發分享,禁止複製、轉載、抄襲


文字不夠有趣?看影片:

相關閱讀  你暈船的真正原因!戀愛高手在用6種心理學效應!愛情吸引心理學!

這文章不錯!馬上轉發給朋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維思維版權所有